《罗夏墨迹测验:理论与技术》一书,系统讲述了罗夏墨迹测验的发展历史、施测方法、分析要领、数据统计和报告写作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并为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心理和精神医学的临床评估参考。书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罗夏墨迹测验案例及与之相应的督导解析,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广受赞誉的罗夏墨迹测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罗夏墨迹测验是近代心理测量史上的一个传奇,本书由临床心理学、精神分析专家徐光兴教授,综合数十年研究与实践经验,全面阐述罗夏墨迹测验的理论与技术发展历史,以及罗夏测验综合体系的确立。
本书涵盖测验的准备工作与方式,包括10块测验图版和量表的使用,数据统计和案例报告的写作方法,并含有大量的实践操练,最后还介绍了今后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及在社会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科医院中进行诊断评估人格时,如何运用的具体方法。
前言
罗夏墨迹测验在国外的临床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验等诸多技术工具中被称为“王牌测验”,具有不可思议的心理“魔力”。 它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初,经过五六十年的研究成果积累后,被广泛使用于各国的精神科医院中,具有心理“X 光片”一样的检测效果。 随着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的结合,其又被称为类似心理“脑 CT”的检测技术。 随着 1974 年美国学者埃克斯纳(Exner, J. E)确立了罗夏测验的综合体系,从情感、调控、认知、自我感知、信息、媒介反应、思考等七个方面入手对个体的人格各个层面进行测验,现在罗夏墨迹测验又被心理和精神科专业人员喻为“立体的”心理“核磁共振检测”工具。
我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出国留学,攻读临床心理学专业学位,作为实习入门的资格,必须要掌握罗夏墨迹测验的理论和技术,然后才能进入各种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科医院进行学习与锻炼。 但由于起始阶段的临床诊断训练缺乏和不足,在医院与咨询机构的心理实践业务明显受阻。 此外,从 20 世纪 80 年代起,各心理咨询机构中主要的咨询和治疗的理论技术学派就是精神分析学派,但是在国外学者之间,凡精通精神分析学理论和技术的都是知晓且能运用罗夏墨迹测验理论和技术的人,作为心理专业人员,不掌握这门测验技术就无法展开深入的学术交流,被视为是精神分析学专业工作者中的“赝品”。 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罗夏墨迹测验是一种技术难度非常高的测验工具,除了要熟练地掌握 10 张固定图版的特征,还要熟记各种统计符号和计算公式,而且至今为止也没有一种各国公认的标准统一的解析体系,同时要确切掌握这一测验技术还必需一定的时间和案例积累。 其中统计记号之记忆困难,施测程序之麻烦,使我国许多的专业工作者对这一心理测验工具望而生畏,国内许多大学的心理学专业也不开设这一专业课程,只是作为心理测验知识,在课堂上泛泛介绍一下,然后束之高阁。因此,国内学界对于罗夏墨迹测验可供参考的研究论文和专业书籍或教材等特别缺乏。
本书作者从 20 世纪 90 年代末作为上海市海外留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回国,在华东师范大学工作,对罗夏墨迹测验的理论和技术已有 30 多年的研究积累,还有 20 多年的教学经验。 本书汲取国外各种罗夏墨迹测验体系中的精华,去芜存菁,化繁为简,适用于华东师范大学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工作,也是适合社会各种心理咨询机构与精神科医院等使用的简便和较为成熟的测验工具。 全书对罗夏墨迹测验的理论和技术的阐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同时具有大量的实例和图例。 凡研究者和专业人员能细读本书各章,按图索骥,并辅之以实践操练,一定能尽快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 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许多统计数据标准值或常模,大部分来自国外,而国内的研究统计数据值只占其中一小部分。 如何构建完全符合有中国特色与文化背景的数据值和常模,这是留给后来研究者的一大课题,本书只是起了“他山之石”的作用,当然也是本书的不足之处,恳请各方学者热情指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同志,非常重视本书的出版工作,他们不辞辛劳,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使得本书版面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为罗夏墨迹测验的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与应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感谢。
徐光兴
2021 年 10 月金秋
第一章 罗夏墨迹测验诞生的历史
一、“投射”与罗夏墨迹测验
投射与人生观、人生经验有关。每个人内心对外界刺激都有一种反应机制,又称投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自我防御机制之一( 投影)。在个体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某种情感、欲求、冲动和观念,在现实中难以表现,留存在潜意识中,当外界给予某种适当的刺激,这种留存在潜意识中的东西就会反映出来了,以与自我无关的形式,保持一定的距离进行观察。就像月光、日光下的人影,这个影子与人本身不同,但必然源自人的形体,与个人有关。
弗洛伊德的弟子弗兰克认为:“为了研究和理解人格,比较精确、但间接的科学方法,就是投射测验法(projective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投射测验法于20 世纪20—40 年代创立,有以下几种:
(1) 语言刺激 荣格语词联想测验
(2) 视觉想象 罗夏墨迹投射测验与TAT 测验
(3) 艺术创作 树木人格测验
1921 年9 月,由十张墨迹图组成的罗夏墨迹测验首次在心理学界亮相,罗夏发表了他著名的专著《心理诊断学》。以此为开端,罗夏墨迹测验吸引了众多关注,人们广泛地使用它,认真仔细地研究它。仅20 年以后,也就是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罗夏墨迹测验已成为精神分析学或临床心理学的同义词。在那个时期,临床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就是心理诊断和评估。而到了六七十年代,临床心理学家的任务领域与工具已经扩大和多样化了,即便如此,罗夏墨迹测验仍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心理测验,它的这一权威地位保持至今。如果能做到正确地施测、记分和解释,从罗夏墨迹测验中就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其中一些信息将有助于我们在临床诊断时作判断、制定心理干预计划、或对病情的发展进行预测。但大多数的信息则是描述了被测者的心理特征。
投射测验的特征:
(1) 刺激的材料与被检查者的反应方法不像问卷调查等测验法那样直接固定(注重施测者的经验、洞察力)。
(2) 测验者与被测验者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测验者的可信赖度等人格魅力与他的专业技术,共同影响测验的整个过程及对测验结果的最终解释。
(3) 测验的目的不易被当事人察觉,它绕过了被测者的防御机制,因此,当事人想要虚伪、歪曲地回答十分困难。
(4) 投射测验没有正误之分。沉默是无声的语言,“不回答”也是一种回答。
(5) 当事人所有的反应,并不可以直接统计计算,必须通过记号化翻译后根据一定的程序进行解析。
(6) 投射测验对人格的分析从表层直至深层,幅度很广。
(7) 结果的整理不仅依靠数据评定,还要依赖于测验者的学识、生活经验、内省力、洞察力、直觉力……
(8) 投射测验除了可测定人格外,还可测智力、精神病理状况和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
(9) 正因为以上特性,投射测验对测验者的专业要求很高,须经大量的临床实践训练,对技术熟练度的要求也相当高。
但是罗夏本人却认为,他的著作本质上不是提出一个测验,而是一篇关于人类感知觉研究的成果,而这一研究成果最终适用于精神分裂症分类的精细复杂的临床诊断。显然,罗夏把墨迹当作图形刺激物,然而这并非由他首创。恰恰相反,早在罗夏开始他的研究之前,人们就曾几次尝试使用墨迹做测验。比纳和亨利(Binet,Henri,1895,1896)在编制智力测验的早期阶段,曾试图把墨迹图纳入测验项目。他们同当时的不少人想得一样,认为墨迹刺激图可能对研究视觉想象力有用。比纳和亨利后来因为团体操作时的困难而放弃了墨迹刺激测验。美国和欧洲的其他一些研究者发表了使用墨迹刺激研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章(Dearborn, 1897, 1898; Kirkpatrick, 1900; Rybakov, 1911; Pyle, 1913, 1915;Whipple, 1914; Parsons, 1917)。所有这些文章是否对罗夏的独创性研究有所启发,这一点值得我们进一步验证。然而非常有可能的是,罗夏在写他的专著之前,已经熟读了其中的大多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