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册子的内容是介绍我过去所从事的少数民族语言和粤方言研究的工作情况、工作成果和工作心得。它们是从我所做过的工作成果中挑选出来的,有些已经发表过,但经过必要的加工修改,也有些是新作,可以算是代表作吧。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了解我过去工作的方方而面。由于语言研究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是比较偏僻的领域,而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更是“冷门”,要让读者了解《大家小书:少数民族语言与粤语》全部内容,并加以利用,恐怕不容易,因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毕竟是一门学科,“隔行如隔山”。当然,对于语言研究工作者或教学人员来说,这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为了尽量让广大爱好者能充分分享我的心得,特遵照出版社的要求,尽量把内容述说得更通俗易懂,不偏离本丛朽的宗旨。有做不到的地方,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大家小书:少数民族语言与粤语》初稿写就后,由郑贻青研究员审阅过一遍,指正多处,谨致谢忱。
总 序
前言
壮语、壮文和壮语研究
黎语和黎语研究
来历不明的“村人”和村语
三亚的回族及其语言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使用情况略述
粤方言、普通话及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种种
从词汇上看台湾原住民族语言与黎语的关系
三亚迈话方言归属问题
海南岛的语言和方言
普通话新吸收的粤方言词汇趣谈
参考文献
欧阳觉亚教授小传
由于壮语各地方音的差别较大,不同土语之问的人彼此难以交流。而各地群众书写方块壮字的随意性较大,壮族地区的方块壮字远远还没有统一,这种壮字只能在本地区内交流。20世纪80年代末,广西的学者们合力收集、整理各地区的方块壮字,编写出一部《古壮字字典》。该字典的出版,对壮族聚居区各地用字的规范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整理壮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壮字字典》把方块壮字分为象形、会意、形声、借汉4大类。实际上,方块壮字绝大部分属自造的音义合体字和类形声字,音义合体字是利用两个汉字合成一个壮字,其中一个表形,一个表声。其次是借用汉字,有的借用其音,也有的借用其义,还有的借用其音和义。
方块壮字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目前它仍然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使用。但它还没有发展成为壮族统一的文字,也不可能成为壮族的正式文字。在不通行汉语的地区,群众学习拼音壮文和汉文的同时,某些场合如记录民歌、故事等可以利用方块壮字作辅助工具,并尽量使用《古壮字字典》所推荐的规范壮字。
壮语借用汉词较多,遇到汉语借词时可以直接借用汉字,云南白族的“方块白文”直接借用汉字远比方块壮字借用汉字多。因此,借用汉字有利于方块壮字书写的文书在各地交流。
方块壮字之所以不能发展成为壮族全民使用的统一文字,决定于它本身的局限性。首先是因为各地方言土语不同;其次是方块壮字结构比较复杂,笔画繁多,大部分的字没有规范,各地方、各人用字过于随意;最重要的一点是能认读方块壮字的必须是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因为自造的方块壮字足以汉字为基础构成的,要掌握它必须越过汉字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