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一系列科研综述文章,对全球海洋-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太平洋多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热带印度洋-南海-太平洋跨海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和不同人为辐射强迫作用下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这四个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回顾,重点介绍了作者在解决各自关注的科学问题中所做的贡献,并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或猜想。
刘秦玉,女,1946年3月生,中国海洋大学教授。1968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文气象系海洋气象专业,198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控制理论专业。1981年12月至2016年4月于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大气学院工作。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任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
主讲课程: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动力气象学,数值天气预报。
主要学术成就与贡献:
建立季风驱动南海上层海洋环流变化的理论框架,发现南海冬季西边界流形成的冷舌,为研究南海气候变化奠定基础。发现北太平洋冬季海表温度异常对春、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揭示北太平洋低位涡水影响台湾以东黑潮的物理本质。发现热带印度洋在ENSO影响东亚季风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为季风预报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预报指标。
学术兼职: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水文气象分会理事长(1998-2010年);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6-2012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专家委员会主任(2006-2012年)。曾任《中国海洋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国内多家期刊编委及科技部“973”计划咨询专家(2013-2019年)等。1997年获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获
科研成果奖:
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等。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市巾帼科技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巾帼建功活动先进个人、山
荣誉称号:
东省三八红旗手;青岛市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连续三次获青岛市拔尖人才称号;山东省首批优秀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师德标兵称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称号;第六届曾呈奎海洋科技奖中的突出成就奖。
序
前言
第一章 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
·全球海气界面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及变化机制
·海洋在全球热量经向输送和调整中的作用
·海雾与海洋性低云
·广义平衡反馈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第二章 太平洋多尺度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热带与热带外太平洋年代际变率形成机制及其联系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和副热带逆流
·海洋涡旋在模态水形成与输运中的作用
·东北太平洋的暖泡与冷泡事件
·海洋涡旋与海表温度锋对大气影响的差异
·冬季黑潮延伸体海域海洋涡旋影响局地大气强对流的研究
·冬季北太平洋两种不同类型的海面温度锋对大气的影响
·黑潮在吕宋海峡形变及其对南海北部海洋环流的影响
第三章 热带印度洋-南海-太平洋跨海盆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及其气候效应
·热带印度洋海盆模态的电容器效应
·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降水异常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机制
·热带印度洋两个主要海气耦合模态与ENSO的关系和分类
·印度季风降水与ENSO关系变化的原因
·季风驱动下的南海环流及其气候效应
第四章 不同辐射强迫作用下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热带海洋-大气耦合模态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研究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温增暖的空间不均匀性对降水的调制作用
·海洋对全球变暖的快、慢响应过程及气候效应
·人为气溶胶强迫对气候变化的调控特征与机理
主要作者简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