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听力学基础、诊断听力学、康复听力学三篇,共33章和4个附录。书中内容结合我国听力师的执业范畴纳入了前庭检查,同时借鉴了国内外听力学培训教材,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知识理论体现,书中对听力学相关基础理论(包括物理声学和心理声学部分、听觉前庭的解剖生理)、听力与前庭功能检查、助听器技术与人工耳蜗技术、听力言语康复等方面知识进行了阐述。本培训教材适用于不同年资的听力师,相信对其专业技术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本书也可作为听力学从业者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参考书,以及其他行业读者了解听力学知识的主要参考读物。
良好的听力和前庭功能是人类生存发展语言能力的前提与基础。一旦听力受损会导致言语能力不能正常发展,前庭功能障碍则带来行动不便甚至跌倒,工作生活处处受阻,生活倍感孤独。现代听力学在预防、诊断、治疗、干预和康复等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进展。大多数听力损失者在科学的指导下可以得到良好治疗和康复,能够和健康听力人士一样学习工作、聆听世界、幸福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有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为主的先驱,把国外先进的听力学检查技术、助听器制造和验配技术引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听力学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目前多个领域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从一开始的助听器专业验配和原中国聋儿康复中心(现更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的兴建,到以后的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新生儿听力与耳聋基因联合筛查等,我国数以万计的听力损失者得到质量越来越高的服务。
听力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听力师。近几年,我国听力学从业者人数有所增加,执业水平也大幅提高。特别是数所高校开办了听力与言语康复学专业本科教育,辅以有关机构继续教育的兴起,我国听力师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新阶段。但总体来看,我国听力师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规范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数量规模、教育质量和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加上我国听力师职业制度尚未建立,职业培训与考试还属空白,行业协会的人才培养工作难以推进。
为加快改变人才紧缺状况,经过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助听器人工耳蜗专业委员会以及业内学者数年努力,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助听器人工耳蜗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了《听力师职业培训教材》,以满足听力师职业培训的需要。在民政部的支持和人民卫生出版社等相关单位积极配合下,该书历时三年编撰而成。全书分基础听力学、诊断听力学和康复听力学3 篇,33 章及4 个附录。内容结合我国国情和听力师执业范畴,借鉴了国内外听力学培训教材,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知识理论体系。希望听力行业从业人员通过研读与培训,全面掌握和了解听力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而获得听力师职业资格,更好地从事听力学临床工作,为广大听力损失患者服务。同时,本书也可作为听力学从业者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参考书,以及其他行业读者了解听力学知识的主要参考读物。
三年来,全国各地学者和部分国外华裔学者数次会议讨论,几易其稿,从大纲制订、编写、审稿、定稿,历尽了艰辛。由于水平有限,敬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相关政府部门、协会、出版社、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张 华
2022 年8 月8 日
中国康复辅助器具协会(原为中国假肢矫形器协会)成立于1986年11月。是在民政部指导下,由康复辅助器具行业的有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以及从事和热心于康复辅助器具事业的工作者、医务人员、专家、学者等自愿组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5A级社会团体。
第一篇 基础听力学
第一章 听力学概述/2
第一节 听力学发展简史 /2
一、 欧美听力学的发展概况 /2
二、 我国听力学的发展概况 /3
三、 听力学的未来与展望 /5
第二节 听力学内容与分类 /5
一、 听力学的范畴 /5
二、 听力学的分类 /6
第三节 听力师职业与听力学教育 /6
一、 听力师的发展概况 /6
二、 国外听力学教育和认证及听力师职业服务 /7
三、 我国听力师的发展概况 /8
四、 我国听力学教育和认证及听力师职业服务 /8
第四节 听力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9
第二章 听觉前庭解剖基础/11
第一节 听觉解剖 /11
一、 颞骨的应用解剖 /11
二、 外耳的应用解剖 /11
三、 中耳的应用解剖 /12
四、 内耳的应用解剖 /13
五、 面神经的应用解剖 /14
第二节 听觉生理学 /15
一、 声的物理学基础与听觉的一般特性 /15
二、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16
三、 外耳的生理 /16
四、 中耳的生理 /17
五、 耳蜗的生理 /18
六、 听觉中枢生理 /19
第三节 前庭系统应用解剖和生理 /20
一、 外周前庭系统应用解剖 /21
二、 外周前庭系统生理 /24
三、 中枢前庭系统应用解剖和生理 /25
第三章 听觉相关声学基础/28
第一节 声音的本质 /28
一、 声源的基本属性 /28
二、 声学介质的属性 /30
三、 声音的传播特性 /31
第二节 声音的量度 /34
一、 分贝 /34
二、 声压、声强、声功率和相应的级 /35
三、 听力学测试中的分贝 /36
四、 时域和频域 /38
五、 声测量工具 /40
第三节 常用声信号 /41
一、 纯音 /41
二、 短时程信号 /42
三、 复合信号 /44
四、 噪声 /45
五、 声音信号呈现方式 /46
第四章 听力测试环境及设备/49
第一节 听力测试环境的要求和标准 /49
一、 听力测试环境的基本要求 /49
二、 对纯音测听室环境噪声的要求 /50
三、 声场测听对环境噪声的要求 /52
四、 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室的隔声和屏蔽 /53
第二节 听力测试仪器设备 /53
一、 纯音听力计 /53
二、 言语测听设备(言语听力计) /55
三、 耳声阻抗/ 导纳测量仪 /55
四、 听觉诱发电位测试仪 /56
五、 多频稳态听觉诱发电位仪 /57
六、 耳声发射测试仪 /57
第三节 听力测试及其仪器设备校准 /57
一、 测听方法标准 /58
二、 校准测听设备的基准零级 /58
三、 测听仪器设备标准 /58
四、 测听仪器的检定校准 /59
第四节 前庭功能检查环境与设备 /65
一、 检查室选址与布局 /65
二、 前庭功能检查设备 /66
第五章 听觉心理学/67
第一节 听觉阈值与听觉能力的度量 /67
一、 听阈的定义 /67
二、 听觉能力的度量 /67
第二节 响度与音调 /68
第三节 双耳听觉 /68
一、 双耳听觉的定义和机制 /68
二、 双耳听觉的作用 /69
三、 听力损失患者实现双耳听觉的方法 /70
第六章 语音学基础知识/71
第一节 语音的属性及相关概念 /71
一、 语音的属性 /71
二、 发声与构音 /71
第二节 言语声的产出 /71
一、 发音器官 /72
二、 发音部位 /74
三、 发音方法 /75
第三节 语音的分类 /76
一、 元音、辅音及其他 /76
二、 与语音单位有关的重要概念 /77
第四节 汉语语音的特点 /78
一、 声母 /78
二、 韵母 /79
三、 声调 /80
第七章 听力损失的概述/82
第一节 听力损失的分类和病因 /82
一、 听力损失的分类 /82
二、 听力损失的病因 /83
第二节 听力损失的分度和听力图 /93
一、 听力损失的分度 /93
二、 听力图 /93
第三节 听力残疾标准 /94
一、 听力残疾的标准 /94
二、 听力残疾的检查方法 /95
三、 听力残疾的医学评定流程 /95
四、 医疗机构在听力残疾评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96
第八章 耳鸣概述/97
一、 耳鸣的定义 /97
二、 耳鸣的病因 /97
三、 耳鸣的分类 /98
四、 听觉耐受下降 /99
五、 体觉性耳鸣 /101
第九章 常见外周性前庭功能障碍/104
一、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104
二、 梅尼埃病 /105
三、 前庭神经炎 /106
四、 迷路炎 /106
五、 前庭性偏头痛 /107
六、 前半规管裂综合征 /107
第二篇 诊断听力学
第十章 诊断听力学概述/110
第一节 诊断听力学评估的目的和原则 /110
第二节 诊断听力学主观体验的评估 /110
第三节 诊断听力学情景因素的评估 / 111
第四节 诊断听力学的临床测试 / 111
一、 诊断听力学中临床测试的理论 / 111
二、 诊断听力学临床测试的方法 /112
三、 诊断听力学临床测试的应用和意义 /112
第十一章 病史采集/115
第一节 病史采集的内容 /115
第二节 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116
第十二章 耳科检查/117
第一节 耳科检查器械和体位 /117
一、 耳科检查器械 /117
二、 耳科检查体位 /118
第二节 耳的一般检查法 /118
一、 耳郭及耳周检查法 /118
二、 外耳道及鼓膜检查法 /119
第三节 咽鼓管功能检查法 /120
一、 吞咽试验法 /120
二、 咽鼓管吹张法 /121
第四节 音叉试验 /121
一、 林纳试验 /121
二、 韦伯试验 /122
三、 施瓦巴赫试验 /122
四、 盖莱试验 /123
第十三章 纯音听阈测试/124
第一节 测试前的准备 /124
一、 测试环境 /124
二、 测试设备 /124
三、 测试前的准备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