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篇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专著中的章节, 尤其是能够反映作者研究趣旨和方法的“导论”和“综论”; 另一类则是单篇形式发表的论文, 这些论文或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或代表其研究的特色和深度。通过将它们选编成集, 试图呈现鲍希曼中国建筑考察和研究的基本面貌和学术特征。本书可作为早期西方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海外汉学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基础参考资料, 图文并茂, 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德国建筑师、汉学家、艺术史学者,1902—1904、1906—1909、1933—1935年三次到中国。1906—1909年在德国政府的资助下进行中国建筑的考察和研究,行迹涉及晚清十八行省中的十四个,考察记录中国建筑千余座,绘制建筑测绘图,收集和整理中国建筑影像共计8000余张,出版专著6部,发表文章100余篇,是早期西方中国建筑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
温故启新:鲍希曼中国建筑考察研究及其意义
一、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
I《普陀山·导论》(1911)
II《祠堂·导论》(1914)
III《宝塔·导论》(1931)
二、中国建筑
I《中国建筑形式之研究》(1925)
II《中国建筑之本质》(1925)
三、《中国建筑艺术》(1912,1926)
四、《中国建筑与文化之探究)》(1912)
五、《中国“三教合一”举隅》(1911)
六、《绥远白塔:天宁塔的演变形式》(1938)
七、《异族统治下中国北方的宝塔》(1942)
附录1《鲍希曼(1873-1949)》(1950)
附录2鲍希曼的著作、论文与译本编目
附录3建筑与建筑群名称翻译对照
附录4人名、杂志和机构
附录5地名
附录6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