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诗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之一。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十七日(公元1125年11月13日),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他十二岁就能写诗作文,从此笔耕不辍,直到生命的结束。在七十馀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陆游留下了九千馀首诗、一百馀首词及各种体裁的散文作品,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之中。
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氛围的士大夫家庭。祖父陆佃,从学于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为著名经学家,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左丞等职。父亲陆宰,北宋末年曾任转运副使等职。南渡后,他由于坚持爱国思想,与主战派人士交往,而为执政的投降派秦桧所嫉,在政治上受到压抑,未能有所作为。陆宰也能诗文,喜藏书。父祖两代之学和平生志行,对陆游爱国思想的形成、诗文之学的积累,具有一定的影响。
陆游的一生,始终处于民族危机极为严重的年代。他出生的那年冬天,金兵大举南侵,次年攻陷汴京,北宋王朝遭到覆亡。宋宗室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建立了南宋政权。但是,赵构没有积极抗战恢复失地的志向,反而奉行妥协投降政策,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从此造成了南宋屈辱可耻的偏安局面。陆游在襁褓时就随父亲流亡,六岁时又随父避居东阳(今属浙江),直到九岁才回到故乡山阴。这一段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他在诗文中屡次说到的:我生学步逢丧乱(《三山杜门作歌》),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陆游从小就受到父辈爱国精神的熏陶,少年时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因此从小就仇恨敌寇,立下了恢复失地的抱负,自言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楼上醉书》),向往过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的军旅生活。
陆游从踏上文坛、步入仕途开始,就始终如一地站在了爱国的主战派一边。他十八岁从爱国诗人曾几学习诗文,二十九岁赴临安考进士,省试第一,由于名列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触怒了秦桧,次年殿试便以喜论恢复的罪名遭到黜落。秦桧死后,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才开始步入仕途,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次年调为福州决曹掾。绍兴三十年(1160),陆游调临安担任敕令所删定官,次年调任枢密院编修官,官位虽然不高,但是身处朝廷中枢地位,得以一展身手。绍兴三十二年(1162),宋孝宗即位,赐陆游进士出身。隆兴元年(1163),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陆游时为张浚部下,写了《代乞分兵取山东札子》、《代二府与夏国主书》等一系列奏议、文书,鼓动抗战。这年张浚仓促发动的抗金战争遭到失败,宋与金再度议和。陆游这时调任镇江府通判,改任隆兴府通判。乾道三年(1165),他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官,回家乡山阴闲居。这是陆游在仕途上受到的第一次挫折。他虽然对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的农村生活十分欣赏,但始终牵挂着国家大事和抗金大业,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闻雨》),不愿蹉跎岁月。
乾道六年(1170),陆游赴夔州(今重庆奉节)任通判。乾道八年(1172)初,他赴邻近宋金交界线的南郑(今属陕西汉中市)前线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官。王炎当时正在准备收复长安,与陆游宾主相得。在南郑半年多的军旅生活,是陆游生平最感快意的时期,如同他在诗词中描写的:貂裘宝马梁州日,盘槊横戈一世雄(《忆山南》),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思想境界和创作题材日益拓展,成为他一生创作道路上一个突出的标志,正如他在诗中所说: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从此他作品中洋溢的爱国情感更加充沛深切,雄奇奔放的艺术风格更趋突出鲜明。这段军旅生活也是其后几十年中他一直回忆、吟咏的题材。乾道八年冬,王炎被调回京,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以后四年中,他辗转在蜀州(今四川崇庆)、嘉州(今四川乐山)、荣州(今四川荣县)、成都等地,担任通判、摄知事等职。淳熙三年(1176)被言官以在摄知嘉州事时燕饮颓放的罪名弹劾而免职。这是陆游在仕途上受到的又一次挫折。他愤愤不平地说:何嫌流俗之见排,加之罪其无辞乎,至以虚名而被劾。(《福建谢史丞相启》)于是,他干脆自号放翁,表现出以狂放自傲的洒脱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