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处于城市绿道建设的热潮中,但建设过程中对城市绿道生态功能和植物多样性价值的忽视,导致生物栖息地丧失,城市反而变成生态荒漠。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对于整个城市甚至区域生态环境的意义。
本书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切入,剖析了中国城市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多类型、多尺度、多因素的系统性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科在此领域的研究理论和营建方法,对我国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前言
目前中国正处在城市绿道建设的热潮中,人们以往认为城市绿道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和游憩,导致对其生态功能特别是植物多样性价值的忽视。植物作为城市绿道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的基础,人们对植物多样性的忽视,造成城市生物栖息地的锐减,植物扩散、动物迁徙的廊道受阻,最终导致城市变成生态荒漠,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绿道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人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对于城市乃至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意义。
在理论研究部分,本书对城市绿道和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城市绿道的构成、功能和植物多样性思想演变历程等内容,并结合植物多样性的特征,从植物物种、植物群落特征和景观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绿道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剖析了我国绿道建设中植物多样性营建所面临的多重挑战,阐释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分析绿道的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功能论述了研究的实用性。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基于绿道的类型、尺度和社会驱动因素三个层次,提出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首先,基于山林型、滨河型、绿地型、道路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城市绿道,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每种类型绿道植物多样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营建策略,并结合范例进行解析说明。其次,基于宏观、中观、微观三种不同尺度的绿道,提出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从宏观尺度上提出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策略,从中观尺度上提出空间连通性、宽度适宜性、生境类型多样性三种策略,在微观尺度上提出乡土植物营建、群落自然演替、原生生境保护和恢复、生境面积适宜性四种策略。最后,基于社会驱动因素,提出了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营建策略,包括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设置管理机构、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公众和社会团体参与,保障资金来源等方式。多视角综合性的分析,使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的策略研究尽可能全面和完善。
本书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切入,剖析了中国城市绿道建设中恢复植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以及维持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基于多角度的系统性的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营建策略,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科在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理论和营建方法,对我国城市绿道植物多样性建设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张洋,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教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生物多样性、智慧景观,主持参与国家级研究课题3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 20余项,多次获得国际专业竞赛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