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国际文化的角度出发,分析德国国际角色定位和塑造文化软实力的内外根源及其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研究德国担任新的国际角色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采取的文化外交策略。德国已成为欧洲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必然对欧洲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巨大影响。从文化外交的视角解读德国的崛起道路,有助于准确地反观中国式发展的文化内涵,拓宽中华民族的崛起道路。
序言
人类文化交往由来已久,当今全球化更让文化要素在外交事务中崭露头角。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文化悄然成为各国扩大自身影响力、争夺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美国作为先行者已然在文化外交领域占据主动,后来者如欧洲的德法、亚洲的日韩,甚至是逐渐复兴的俄罗斯,都制定了文化海外发展战略,全球迈入“文化外交”的时代。
文化外交是外交事务涵盖领域扩展的突出表现,也是文化作用提升的重要结果。文化与外交,本是国家间交流与合作的本质与手段的关系;两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概念,更是灵与肉的关系。在人类文明发展到多元化的今天,文化与外交是如何联系起来的?文化外交指的又是什么?首先要明确这两个关键性问题的答案,因为它们关系到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时,如何更好地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他国的了解并获得世界各国的承认。
文化与外交的关系是辩证关系,是同一个命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文化既是外交的手段和目标,又是外交的本质。文化作为外交的手段和目标即表现为文化外交;从文化的视角解读外交则更具透视力,更能阐释外交的本质。随着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化,国际政治领域的权力概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在权力概念的核心因素中,军事因素和经济因素已经逐渐让位于文化因素。只有在世界文化浪潮中成为主流文化,才能成为国际竞争的赢家。
改革开放后,中国向世界打开了国门,中国文化也推广到全世界,文化外交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而且加深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使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同时,文化外交在开展的过程中,也纠正了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存有的疑虑和偏见,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赞赏。因此,在21世纪,中国更加重视对外传播和文化建设,在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也在着力打造其具有匹配地位的软实力,塑造自身的良好国家形象。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加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化潮流的进程,而且为中国的各项建设和外交工作争取了良好的国际氛围,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
《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丛书》是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董秀丽教授带领下,国际政治专业教师与英语、日语、法语、阿语、俄语、西语等21名教师共同努力的研究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套专著共计10卷,分为:美国卷、中国卷、德国卷、法国卷、日本卷、英国卷、拉丁美洲国家卷、俄罗斯卷、阿拉伯国家卷、非洲国家卷。《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丛书》与该团队此前出版的《外交的文化阐释》(7卷)系列专著构成了对文化与外交辩证关系的完整解读。
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走进民心。除了走进民心,还要将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丛书》的出版将有利于我们解读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外交因素,为研究国际关系带来新的视角,为中国的文化外交战略设计出谋划策。该系列专著通过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文化外交政策的深入解读,归纳总结出它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从专业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对各国进行文化外交的意见与建议,这既是本系列专著的创新,也是本系列专著的贡献。在此,非常感谢国际政治专业教师和全体作者对本套专著付出的努力。
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国将把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世界大国(地区)文化外交丛书》的出版标志着我们对于外交与国际关系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外交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文化因素在国家对外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外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周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3年8月20日
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78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亚非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先后赴叙利亚、也门和埃及等国学习和任教。曾任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助理、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党委副书记。2008年4月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高校阿语教学指导组和全国高校阿语教学研究会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励。1998年获北京高校领导干部理论文章二等奖,2002年获北京高校领导干部理论文章三等奖。主要学术兼职: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理事、中国沙特友好协会理事等。董秀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领域是美国政治、国际法、联合国研究。主编系列专著《世界能源战略与能源外交》(7卷)、《外交的文化阐释》(7卷)、《美国外交的文化阐释》、《中美外交的文化解读》等,撰写专著、教材《美国历史与现状》、《美国政治制度剖析》、《美国政治基础》、《国际法教程》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邢新宇,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博士毕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东问题研究、东北亚区域研究、美国对外政策、国际政治经济学。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多项各级课题项目。柳思思,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博士毕业,现供职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人才资助人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资助人选、兼职为核心期刊匿名评审专家、特约约稿人。长期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国际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在世界知识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时事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专著数部,在核心期刊如《世界经济与政治》、《现代国际关系》、《外交评论》、《国际论坛》、《当代亚太》等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曾经主持并参与过多项*、省部级课题。徐亮,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毕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科研人员。从事国际关系、政治学理论、公民史学以及印度、尼泊尔国别研究。主持各类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肖洋,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博士毕业,现执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系。重点研究方向为国际安全。在《社会科学》、《现代国际关系》、《国际论坛》等专业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独立出版学术专著8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
导言章 德国文化与外交节 德国文化特征与发展 1一、德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二、德国文化中的民族精神三.德国文化的渊源四、德国崛起的社会文化启示第二节 德国文化与德国外交的互动 28一、德国文化视角下德国外交的双重属性二、德国文化对德国外交的作用三、德国外交对德国文化的影响第三节 德国文化外交 32一、德国开展文化外交的理论依据二、德国文化外交的重要作用三、德国文化外交决策与实施机构第二章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节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基本目标一、通过文化外交使德国重新被世界所接受二、通过文化外交塑造尊重人权、爱好和平的国际形象三、通过文化外交服务于德国经济走向世界的需要,参与全球化的建构四、通过文化外交弘扬德意志文化,增进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彼此理解五、通过文化外交达到危机预警的功能六、通过文化外交促进欧洲联合和提升德国的国际地位第二节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主要政策一、如何对待德国语言二、如何对待德意志文化三、如何对待世界文化四、如何对待文化遗迹五、如何对待文化碰撞第三节 实施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主要手段一、实施文化外交战略的国内手段二、实施文化外交战略的涉外手段第四节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一、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机构二、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内容(侧重点)三、德国文化外交的核心区域四、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核心关注领域第三章 德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实施节 德国对美国的文化外交一、德美之间的文化认同感二、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传统领域:艺术、体育及语言文化三、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重心:教育及科研交流四、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新领域:非传统安全议题五、德国对美文化外交的特征第二节 德国对欧盟的文化外交一、寻求欧洲认同二、德国对法文化政策的考察三、新世纪德法文化合作的重点:教育合作第三节 德国对东欧和俄罗斯的文化外交一、德国对东欧和俄罗斯文化外交的战略思想二、冷战后德国与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文化关系三、德国对波兰文化外交的实践四、德国对俄罗斯的文化外交实践第四节 德国对中东地区的文化外交一、德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文明对话二、德国对阿拉伯世界文化外交的具体实践三、德国对以色列的文化外交第五节 德国对中国的文化外交一、德国对华文化外交的优势条件 二、冷战结束前的德国对华外交三、现代德国对华文化外交实践四、德国对华文化外交的新亮点第四章 德国文化外交的影响因素... 3节 文化资源意识与德国文化外交... 5第二节 文化契合度与德国文化外交... 9第三节 制度有效性评估与德国文化外交... 12第四节 话语权与德国文化外交... 23一、话语权的重要意义二、话语权对德国文化外交的作用机制三、话语权与德国文化外交的关联第五节 情感引导与德国文化外交... 34第五章 德国文化外交对于中国的借鉴... 38节 树立对于中国文化外交的战略意识... 39第二节 以共同体视角增进中国与周边文化的契合度... 41第三节 加强中国文化外交机制的效能... 50第四节 提升中国文化外交的话语权... 53第五节 加强中国文化外交机制的情感引导功能... 58一、优质形象塑造战略与中国文化外交二、情感传递战略与中国文化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