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记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以访谈、口述方式搜集历史资料,记录见闻和撰写新疆非遗刺绣传承人群“身体技艺”的经验知识及相关的民间“文化记忆”。全书的口述实录共分为三个篇章:第一篇章以“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为题,围绕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回忆人生史、技艺磨砺的往事等展开,通过个体记忆与交流记忆的阐述重述回忆空间;第二篇章以“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为题,突出新疆各民族刺绣传承人群口头叙事中的存储记忆不仅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技艺传承、文化知识更新的基本资源;第三篇章以“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为题,讨论功能记忆可以使存储记忆获得方向和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匠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金蕊,新疆乌鲁木齐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民间文艺学等。长期在新疆各地开展田野调查,在民俗学(含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有一定积累。近年的学术兴趣集中于民众集体记忆、地方性文化研究,注重文化人类学、文学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实践研究。在《西北民族研究》《宁夏社会科学》等学术刊物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朱贺琴,新疆奎屯人,文学博士,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间文艺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在新疆各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新疆各民族多样文化家底的调查研究、新疆各民族民间技艺的调查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积累。近年来学术兴趣主要集中于中华文化的地方传承、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间生态文化研究等方面。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主持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1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
绪论 / 001一、非遗传承人群进高校研培的背景 / 003二、教育扶贫与高校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实践的结合 / 009三、教育扶贫与高校基层非遗传承人群的创业实践 / 014结语 / 017乡愁记忆:记忆作为苦难宝藏 / 019我心向阳,无畏悲伤 / 023一颗助人心,永远刺绣情 / 031道路在脚下,绣针在手中 / 039刺绣创造美好明天 / 046针连针促亲情,心贴心传文化 / 055织就五彩生活,开启灿烂明天 / 063小结 / 072存储记忆:记忆作为传承要素 / 073刺绣中交友,奋斗中成长 / 077一片赤诚刺绣心 / 087与绣针相遇的2016 / 096刺绣成就人生,努力创造未来 / 102顺时代之潮流,扬刺绣之风骨 / 110传非遗文化,承刺绣精神 / 118筑梦新时代,圆梦刺绣人 / 129小结 / 135功能记忆:记忆作为致富关键 / 137刺绣绣出致富路,技艺实现幸福梦 / 141传非遗文化,织锦绣生活 / 148刺绣成就自信人生 / 154鞠耕刺绣,脱贫致富 / 162刺绣:永恒的一束光 / 169携长辈之期望,成自己之生活 / 177小结 / 184后记 /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