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集(增订本)-诗歌、散文(赠林徽因不同时期肖像和语录的书签)
定 价:89 元
- 作者:林徽因著,梁从诫编
- 出版时间:2022/8/1
- ISBN:9787520211703
- 出 版 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Z427
- 页码:187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32开
这部《林徽因集(增订本)》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喜爱林徽因,喜爱文学、建筑、美术的读者的好读本。
《林徽因集》的整理、编选耗时多年,得到了梁思成、林徽因家属及许多单位、个人的大力支持。
《林徽因集》的出版,是对林徽因作品出版乱象的一次正本清源,也是对广大读者、研究者的一个庄重、严肃的交代。
《林徽因集(增订本)》“诗歌、散文卷”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诗歌、散文领域的全部作品。部分诗歌、散文系首度结集载入。
全书注释详尽,校勘严谨,全方位展现了林徽因先生在文学、建筑、美术领域的成就。该书的题记、注释、翻译、照片及文稿插图和编选体例均系定制所有。
建筑家的眼睛诗人的心
灵
梁从诫
一座低低的石墓,默默
地隐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
陵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墓
碑上的姓名,在那连死者都
不能不呻吟的年月中被人毁
去了,只留下一方已经黯淡
缺损,但总算幸存下来了的
汉白玉,上面镌刻着一簇有
着浓厚的民族韵味、丰满而
又秀丽的花圈。偶来的凭吊
者很少会知道,这花圈原是
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
设计的,是那碑座上雕饰的
一个刻样。一九五五年,它
被移放到这座墓前,作为一
篇无言的墓志,纪念着它的
创作者,墓的主人——女建
筑学家和诗人林徽因。
林徽因(早年写作微音)一
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
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
全家迁居北京。当还是一位
少女的时候,她在文学和艺
术方面的敏感和能力就引起
了人们的注意。一九二。年
,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一
年后回国时,这个中国女中
学生典雅的英语和对英国文
学的修养曾使她的英国教师
们称赞不已,而她那热情的
性格和长于审美的气质也吸
引了不少比她年长的新文学
界朋友。在英国期间,由于
一位同窗英国姑娘的影响,
她开始对建筑艺术发生兴趣
。
二十年代初,林徽因结
识了著名的维新派政论家、
学者梁启超先生的长子,当
时的清华学生梁思成。在这
两个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之间
,很快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友
情。不久,他们先后来到美
国,就读于宾卅『大学,并
共同决定要以建筑学为终生
事业。由于当时这所大学的
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
得入该校美术学院,但选修
的主要却是建筑系的课程。
一九二七年,她以学士学位
毕业于美术学院;同年,梁
思成获得建筑系硕士学位。
此后,她又转入著名的耶鲁
大学戏剧学院,在G.P.
贝克教授的工作室中学习舞
台美术设计,成为我国第一
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学生。
一九二八年,这一对新婚的
同行回到了祖国。
虽然人们常常把林徽因
说成是一位诗人、文学家,
但实际上,从整个一生来说
,文学创作并不是她的主要
事业。三十年代,在梁思成
作为一个年轻、热情的建筑
学家所进行的对中国古代建
筑的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活动
中,林徽因始终是他最密切
、最得力的合作者之一。她
不仅陪同梁思成多次参加了
对河北、山西等地古代建筑
的野外调查旅行,而且还同
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调
查报告多篇,发表在专门的
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
社汇刊》上。它们至今仍被
这个行业的专家们认为具有
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她为我
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工具
书《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的
“绪论”,可以说已成为这个
领域中所有研究者必读的文
献了。
然而,严肃而又十分专
门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没有限
制林徽因文学家的气质。相
反,这两个方面在她身上总
是自然结合、相得益彰的。
她所写的学术报告独具一格
,不仅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和
技术性内容,而且总是以奔
放的热情,把她对祖国古代
匠师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
精湛的创造的敬佩和赞美,
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
使这些报告的许多段落读起
来竞像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
散文作品。
也是在三十年代,林徽
因在学术研究活动之外,开
始发表一些文学作品,包括
中、短篇小说,剧本,散文
和诗。数量虽然不多,却引
起了读者相当的反响。
虽然出身于旧式的上层
家庭并生活于优裕的环境,
但可贵的是,林徽因确实表
现出某种突破自身局限的倾
向。她早期的几篇文学作品
,如小说《九十九度中》,
散文《窗子以外》《吉公》
和未完成的多幕剧《梅真同
他们》等,从一个侧面分明
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阶
级分野以及由此而来的各个
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尽管
她所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同当
时真正严酷的社会现实和矛
盾的焦点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她对自
己“窗子”以外的生活的探索
和追求。她的感情也是分明
的:一切同情都在被压迫、
被损害的弱者的一边,而对
那些权势者,不论是“旧派”
的还是“洋派”的,即或是以
“文化人”面目出现的也罢,
都投之以直率的敌意和鄙薄
。她个人的生活背景,使她
对后者的揭露和批判,虽然
还谈不上有革命的含义,却
表现了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
说服力。而且,也许正因为
她不是出自对某种政治伦理
的概念化的追求,反而使她
所表达的爱和憎显得格外真
诚而自然。这一切,使她的
这一部分作品完全不能同被
有些人讥为“客厅文学”的那
类东西相提并论。
……
熟悉林徽因的人还不会
忘记,在从事上述这些工作
的同时,她又是一个多么热
心于培养、引导青年的人。
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为他们讲
课,同他们交换意见、谈话
,全然不顾自己已是一个多
么衰弱的病人。为了启发后
学者,她不仅贡献着自己的
学识,也贡献了那仅有的一
点健康。
一九五五年四月,林徽
因教授终因久病医治无效而
与世长辞了,终年只有五十
一岁。虽然她参加人民的革
命工作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
,但由于她所做出的重要贡
献,人民给了她以很高的荣
誉,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
命烈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那一晚
仍然
激昂
一首桃花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莲灯
中夜钟声
别丢掉
雨后天
山中一个夏夜
微光
秋天,这秋天
忆
你来了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吊玮德
城楼上
灵感
深笑
风筝
静院
记忆
无题
题剔空菩提叶
藤花前——独过静心斋
黄昏过泰山
昼梦
旅途中
八月的忧愁
冥思
“九一八”闲走
唐缶小瓮
过杨柳
看叶子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十月独行
静坐
空想
时间
古城春景
前后
去春
除夕看花
春天田里漫步
一天
十一月的小村
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
忧郁
写给我的大姊
对北门街园子
孤岛
死是安慰
给秋天
人生
展缓
桥
恶劣的心绪
小诗(一)
小诗(二)
六点钟在下午
破晓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对残枝
古城黄昏
诗——自然的赠与
我们的雄鸡
散文
希望不因《软体动物》的公演
引出硬体的笔墨官司
悼志摩
惟其是脆嫩
第一幕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蛛丝和梅花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彼此
一片阳光
跋·方晶
增订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