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青少年踏上职业之路:“9+3”免费教育计划绩效评估研究
定 价:98 元
- 作者:李雪峰,王慧,贾晋著
- 出版时间:2022/9/1
- ISBN:9787550455610
- 出 版 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719.2
- 页码:189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优先选项和关键之举。四川省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创新实施,不仅有效应对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帮助青少年踏上职业之路:“9+3”免费教育计划绩效评估研究》系统梳理了四川省“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发展概要,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标准和效益标准入手,对其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
《帮助青少年踏上职业之路:“9+3”免费教育计划绩效评估研究》所得结论既为优化“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的政策内容提供了有益思考,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借鉴。
职业教育是关注民生的“平民教育”,也是实施教育扶贫的“排头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西部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先选项和关键之举。近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但在教育全局中仍是短板,难以承担在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过程中的重任。加快探索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创新,补齐职业教育发展短板,已成为确保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四川省民族地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以下简称“9+3”计划)的创新实施,不仅有效应对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难题,切实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还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在四川省成功经验的带动下,甘肃省和贵州省分别于2012年、2013年在其省内效仿实行“9+3”计划。然而,伴随着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差等问题的日益显现,社会各界引发了对“9+3”计划的有效性问题的广泛探讨。如果参加“9+3”计划的学生所获教育结果不理想,未能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合理期待,不但不能发挥政策的正向效应,还可能造成不可预计的负面影响。那么,“9+3”计划作为四川省办好少数民族中职班的创新之举,其政策绩效究竟如何?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如果政策绩效存在偏差,那么其影响因素什么?“9+3”计划对其他省份办好少数民族中职班是否具有借鉴价值?对上述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书系统梳理了四川省“9+3”计划的发展概要,包括“9+3”计划的逻辑起点、发展历程、实施细节、政策目标及意义,并对当期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本书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标准和效益标准入手,分别选择就业能力和学生满意度作为“9+3”计划的政策绩效评估维度,构建合适的绩效评估框架,对其政策绩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本书还从多个视角出发进一步分析了“9+3”计划政策绩效的影响因素,并以此对“9+3”计划提出更具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本书所得结论既为优化“9+3”计划的政策内容提供了有益思考,也为其他民族地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供给提供了有益借鉴。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书主要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9+3”计划的当期绩效基本符合预期。在过去的十余年中,“9+3”计划发挥了应有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政治效应。作为国家教育改革重大试点项目,“9+3”计划创新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践路径,夯实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基础,奠定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特别地,在促进学生职业专业知识、预期和优化等就业能力的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工作机会,基本实现了“9+3”计划出台的政策初衷。因此,“9+3”计划能够从四川省层面统筹职业教育资源,推广大规模的异地培养模式,无论是在教育普及还是教育成效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对其他地区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新时代应继续加强实施“9+3”计划。近年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9+3”计划通过组织民族地区初中毕业生前往成都等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加快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积累,进而获得高质量就业机会,成为带动家庭增收的主要动力。部分“9+3”计划学生毕业后选择返回民族地区,能够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9+3”计划不仅在个体层面有利于民族地区学生自身发展,在家庭层面有利于促进家庭增收,并且在区域层面为民族地区同步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其实施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在未来推动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坚持。
第三,“9+3”计划的政策内容仍待优化。“9+3”计划巧借成都等地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有效补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短板。加之免除学费、就业帮扶、学历认可等优惠措施,“9+3”计划在政策初期保有一定的政策活力。但是,免除学费、就业帮扶等优惠措施,仅能看成“9+3”计划吸引民族地区学生与家长关注的“添头”,而加快职业人才异地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培养出既有专业知识能力,又熟知民族地区风俗习惯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本土人才,才是“9+3”计划的政策活力源泉。因此,充分激活民族地区职业人才异地培养模式的增量价值,是“9+3”计划学生与其他学生在就业市场实现错位竞争的关键所在。就目前看来,这一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不理想。
李雪峰,西南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农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村转型、公共服务与政策选择,出版《让孩子站上公平起跑线:“一村一幼”计划绩效研究》等专著6部。王慧,西南财经大学农业推广硕士,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讲师、会计学院校友与外联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理论研究。贾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四川省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乡村经济学,出版《乡镇政府经济职能与乡镇债务研究》《农业供给侧改革——基于微观视角的经济学分析》等专著7部。
1绪论 / 0012“9+3” 计划发展概述 / 0193“9+3” 计划的绩效评估框架 / 0374“9+3” 计划的绩效评估结果 / 0595“9+3” 计划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0736“9+3” 计划学生学习动机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 0917“9+3” 计划学生学校适应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 / 1118“9+3” 计划学生的就业问题与反思 / 1299“9+3” 计划的整体评价与优化建议 / 144参考文献 / 159附录: 调查问卷 /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