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定 价:86 元
- 作者:陈鹰,杜明义,张琪,曾雪玫著
- 出版时间:2019/8/1
- ISBN:9787564370947
- 出 版 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X321.271.2
- 页码:22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集区,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72%,其中主要集中于高原、山地峡谷地带的民族地区。
通过生态补偿,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打造“代际公平、地区公平、城乡公平”的均衡发展环境,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大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合理分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既是“五位一体”战略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然而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等一系列资源与环境问题却成为20世纪以来困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学、政两界深入研究和努力解决的重大难题。随着近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已遭受大自然的强烈报复: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20世纪世界平均温度约上升了0.6℃。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两极冰雪融化、高山雪线上升、冰川消融,江河源头干涸;海平面上升,岛屿、沿海城市被淹没;海水倒灌、土地沙化、土壤退化;植物生长季节延长,森林植被破坏;高温、干旱、暴雨、台风、雷暴等极端天气频发,由此引发大量的洪涝、山体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我国是《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最早缔约国之一,并于1981年4月8日正式加入《物种贸易公约》,1992年1月3日加入《拉姆萨公约》,我国政府不断向世界表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我国的人口、环境与发展的总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布署,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自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行的战略决策,成为国家“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凸显。党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生态文明建设在政策层面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化。
清洁能源作为环境友好型能源,广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与推崇。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的协调已成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生态危机、环境问题、能源危机越来越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正是解决能源危机、破解环境难题的关键,早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指出:“中国高度重视清洁能源发展,为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中国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希望会议分享发展和推广清洁能源的认识和经验,共同推动全球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水电作为重要的清洁能源,早已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07年全球水电装机达到848400兆瓦,发电量3045000十亿瓦时/年,约占全球电力供应量的20%。水电开发程度按发电量与经济可开发量的比值计算达到了35%。其中,非洲为11%,亚洲为25%,大洋洲为45%,欧洲为71%,北美为65%,南美为40%。世界上有24个国家的90%电力来自水电,有1/3的国家的水电比重超过一半。有75个国家主要依靠水坝来控制洪水,全世界约有近40%的农田依靠水坝提供灌溉。由此可见,水坝建设和水力发电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河流众多,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6.9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5.42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位。自1901年开工建设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以来,我国不断加大水电开发的力度。随着“十二五”规划将有序发展水电列入规划重点任务以来,我国水电开发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预计202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20亿千瓦,人均装机突破1.4千瓦,人均用电量5000千瓦时,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水电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西部地区是我国水能资源的富集区,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72%,其中主要集中于高原、山地峡谷地带的民族地区。仅四川、西藏、云南三省(自治区),其技术可开发量装机容量就分别为12004万千瓦、11000.4万千瓦和10193.9万千瓦,分别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22%、20%和19%。虽然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水电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也是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但同时又是国土资源规划的生态屏障区和生态极其脆弱地区。水电资源开发固然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重要的推进剂,但同样给本来非常脆弱的本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低估的损害,大量的森林、土地被淹没,动植物生存环境被破坏,水电开发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容小觑。
一边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一边是资源、环境有限性的约束,生态资源禀赋有限性、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调和矛盾,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成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既要大力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水电资源,又要保护极其脆弱的生态资源,生态补偿则成为为数不多的解决手段的不二之选。因此,通过生态补偿,兼顾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打造“代际公平、地区公平、城乡公平”的均衡发展环境,有效利用生态资源,大力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合理分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既是“五位一体”战略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章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内涵界定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的发展趋势及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甘孜藏族自治州水电开发建设及生态补偿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及水电开发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甘孜藏族自治州“两江一河”水电开发区所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甘孜藏族自治州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的主体、客体及内容
第一节 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的主体
第二节 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的客体
第三节 水电开发生态补偿的内容
第五章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意愿及额度调查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意愿
第二节 甘孜藏族自治州“两江一河”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意愿调查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思路
第六章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需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
第二节 机制设计理论及其对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启示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健全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第七章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模式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模式选择
第二节 甘孜藏族自治州“两江一河”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的特殊模式
第八章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制度保障
第一节 建立健全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移民区生态补偿法律法规
第二节 建立健全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移民区生态补偿制度
第九章 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区生态补偿评价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第一节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效果评估制度
第二节 建立生态补偿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附录:甘孜州水电库区移民福利及其生态补偿调研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