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理念是生态理论与教育理论整合后生成的新的教育理念,是把教育全程与社会生态高密度融合的教育理念。
本书主要将生态理念与英语教育理论相结合,分为中学英语理论概述、中学英语语言技能培育的特色路径、中学英语特色课程、中学英语特色教学艺术四个板块,运用生态教育理念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建立师生互动、环境和谐、自主发展的生态化英语课堂,促进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与发展。
在福永中学任校长期间,作者提出了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大英语教育观和教学主张,带领英语科组长、备课组长、教学科研线干部及英语老师努力践行,在英语特色课程建设、教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英语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书即是对作者这五年来的英语专业主张的较完整呈现,以飨读者。
我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安徽滁州。滁州,古称清流涂中,三国时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素有金陵锁阴江淮保障之称,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古有唐代大诗人韦应物、唐宋八大家欧阳修、南宋大词人辛弃疾、三国大都督鲁肃、宋代画家崔白,今有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复旦大学校长章益、两院院士陆元九、著名书法家黄学江等。滁州吴风汉韵,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醉翁亭记》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
我自幼生长于这片文化氛围浓郁、教育根基深厚的沃土,我的老家就在醉翁亭附近。我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潜心求学,刻苦自励,中学踏入莱安一中,并对英语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很早便立下志向:未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在那个求学深造并不容易的时代,我凭着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品学兼优的成绩考入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后来取得英语师范专业大专学历,工作中还努力自修取得了本科学历。师专毕业以后,我被分配回家乡,在母校任教。
任教伊始,我在母校初中部教初一年级,我的教育生涯开始于平淡之中。直到有一天,我逛新华书店时无意间发现一本好书《当一名优秀的英语老师》,书中的内容和思想深深地吸引了我,触动了我的教育灵魂,点燃了我的教育热情。我将这本书买回来,如饥似渴地阅读、学习、反思,我开始突破自我,寻求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理念的改进,努力从育人、教学、读书等各个方面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我性格外向,爱好广泛,先天条件较好,普通话水平较高,大学时曾和中文系学生一起参与各种竞赛演讲,常常拿到中文类演讲第一名,后来被选拔为播音员。在母校教书的第一年,我结合那本好书,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口才优势,充分发挥自己多年看书积累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出口成章、信手拈来,和学生打成一片,教书第一年,我所带的初一班级各项成绩名列前茅,得到领导的高度认可。
第二年,我便被领导安排任教高中。三年里,我满怀热情、努力工作,像孺子牛一样,不舍昼夜,我的班级在三年后1987年的高考中名列前茅。自此以后,领导便安排我一直教高三年级,我的教学成绩也一直保持优异和领先。1988年,我代表学校参加了滁县地区(当时的滁州称为滁县地区)的教学评优,在英语学科比赛中,我取得了整个地区英语学科一等奖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全地区一等奖只有3人)。经过这场比赛,我的英语教学专业能力获得的滁县地区中学界的普遍认可和赞誉。工作五年后,我已经小有所成,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1993年,神州大地刮起教育改革之风,国家开始进行初高中新教材改革试验,至1996年完成了高中新教材改革。在全国英语教育学会的推动下,全国英语教学比赛如火如荼地展开。该项赛事两年一届,第一届为初中比赛,第二届为高中比赛,轮流持续开展。英语教学大赛是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大检阅,大激励。我有一颗积极进取的上进之心,我在英语教学上时刻努力着,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我抓住了这次比赛的契机,通过层层选拔,在英语教学专业发展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97年,滁县地区举办地市级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我获得滁县地区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8年,安徽省二十多个地市派出代表,在安庆一中举办安徽省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我代表滁县地区参赛,经过一番拼搏,我获得安徽省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第一名的好成绩。
1999年4月,全国第二届英语优质课大赛(高中)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我代表安徽省参赛,三年付出,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斩获全国第二届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全国英语教学比赛一等奖,是一名英语教师在专业上的至高荣誉。我有幸取得这样的成绩,也许有幸运的成分,但回顾我过往十六年的教学生涯,成绩的背后,有我十六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有我对教育事业持久的热情,更有我爱生如子的教育情怀。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不光在各种教学比赛上收获良多,在培养学生方也颇有收获。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把学生培养好,改变其一生的命运,是当老师最大的荣光。我那些年教高中文科班,我班高考上线率名列前茅,我的学生大多数都考上了上海外语学院、广州外语外贸大学等全国顶级的外语院校。学生毕业后前途光明,事业发展得很好。
自1997年首次参加教学比赛以来,我逐渐成为安徽省英语学科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随着知名度和专业水平的提升,我开始受邀到全国各地讲课。我去过很多地方,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十几个省市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将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播过去,每到一处讲课,总是掌声雷动。在三十多岁的年纪,我成了全国英语名师。我不甘于平凡,我的性格决定了我的人生高度,我的信仰使我走出了我熟悉的天地,在广阔的世界里深耕教育事业。
1999年底,全国高中英语第一轮新教材实验圆满完成。我受中国教育学会邀请赴北京参加全国高中英语新教材经验交流会,期间在北京四中上了一节公开课。公开课当天,几百名高中英语教师、教研员、校长、专家云集于四中千人大礼堂。这节公开课获得了现场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现场会后,我原本打算就此离开,但一位来自深圳的英语教研员找到了我。他很欣赏我的才华和能力,觉得我应该去更大的平台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他告诉我,深圳教育发展很快,深圳宝安区建了一所高规格的高级中学,亟须英语骨干教师。这条消息,如一块巨石投进我波澜不惊的心湖。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是连通香港和世界的桥梁,深圳的一切都是日新月异的。我兴奋,我憧憬,我想挑战自我,突破事业发展的天花板,我当即决定2000年春节去深圳应聘。
我的应聘十分顺利,经过一番奔走和努力,2000年8月,37岁的我正式调入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现更名为宝安第一外国语学校)。来到深圳,意味着我放弃了过去的一切,但我无所畏惧,我愿意从头开始,对自己充满信心。学校安排我教两个班英语,做一个班的班主任,我褪去一切光环,从一名普通的英语老师做起。
2001年,我参加了宝安区英语课堂教学大赛,凭借多年的积累和过硬的自身素质,夺得宝安区一等奖。然后我被选拔到市里,参加深圳市英语课堂教学大赛,又捧获深圳市一等奖。自此,我在深圳宝安教育界站稳了脚跟:在教学上,我于2003年来深圳第三年就被评为宝安区英语首席教师;在育人上,我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转化了多名后进生,我还带了很多徒弟,很多年轻教师在我的指导下迅速成长;在管理上,我于2001年被提拔为学校教研室主任,2004年任办公室主任,2007年被教育局任命为副校长。在深圳15年的奋斗中,我一直葆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热情,真抓实干、披星戴月、五加二白加黑是我做事的常态,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是我做人的常态,积极、阳光、爱好广泛是我处世的常态。怀揣教育理念和使命的我在知天命之年,迎来了大展宏图、施展教育抱负的机会:2015年,教育局任命我为深圳市福永中学校长。
在福永中学任校长期间,我作为英语首席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立了英语名师工作室,提出了基于生态教育理念的大英语教育观和教学主张,带领英语科组长、备课组长、教学科研线干部及英语老师努力践行,在英语特色课程建设、教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英语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书即是对这五年来我的英语专业主张的较完整呈现,以飨读者。
平怀林,深圳市福永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曾荣获全国英语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被评为全国优秀英语教师、深圳市教师继续教育主讲教师、宝安区优秀校长、宝安区英语首席教师,被聘为宝安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行业导师等。多篇文章在《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材教学》等核心期刊及国家级期刊上发表。
第一章 中学英语理论概述 …………………………………… 001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总论……………………………………………………… 001
第二节 中学英语教学理论梳理……………………………………………… 007
第三节 大英语观视域下的本土实践与创新提炼……………………… 021
第二章 中学英语语言技能培训的特色路径 ………………… 026
第一节 中学英语听力技能培训……………………………………………… 026
第二节 中学英语说的技能培训……………………………………………… 038
第三节 中学英语阅读技能培育……………………………………………… 055
第四节 中学英语写作技能培训……………………………………………… 077
第三章 中学英语特色课程 …………………………………… 096
第一节 国家课程的创新……………………………………………………… 096
第二节 国际化研学特色课程的创新………………………………………… 112
第三节 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46
第四章 中学英语特色教学艺术 ……………………………… 166
第一节 新沉浸式英语教学模式……………………………………………… 166
第二节 中外教师合作教学模式……………………………………………… 192
第三节 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217
第四节 英语项目式学习模式………………………………………………… 234
后记 ……………………………………………………………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