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第二版)的基础上完善而成。它是一部适合于中、高级程度的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选修课教材。全书按由总述到专题介绍的组织方式,分中国民俗概述、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礼俗、成人礼俗、婚俗、丧葬习俗)、社会交际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与居住习俗、交通行运习俗、节日习俗……等十二个章节系统讲述中国民俗文化知识。
本书是一部适合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选修课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全书按由总述到专题介绍的组织方式,分中国民俗概述、交际礼仪习俗、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礼俗、成人礼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与居住习俗、交通行运习俗、商业习俗、信仰习俗、岁时节日习俗、姓氏习俗、民间艺术十二个章节系统讲述中国民俗文化知识。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钟敬文语)。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都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将流传于本民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固化下来,并世世代代绵延流传下去,体现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态。传承千载的民俗文化,像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是民族文化之根。一些古老的民俗,经过岁月的淘洗,之所以能世世代代传袭下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够适应各个时代的人们生活和思想的要求,从而成为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文化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交融,从而在世世代代的延续与发展之中,建构成中国博大而精深、渊远而流长的民俗文化体系。特别是我们认为“中国民俗文化”不仅仅指的是汉族的民俗文化,应该也包含中国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当然,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均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本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只是选取了部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一些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分章节略作介绍,从而在读者面前打开一扇赏鉴中国民俗文化的小小窗口,而民俗文化又正是观察和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
“我是来学习汉语的,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的民俗文化呢?”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不少外国留学生普遍有这种疑惑。那么,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民俗文化呢?
这首先是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而且还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隐含于语言之中。所以只有掌握、理解了语言所负载、包蕴的深层的文化信息,才能说是掌握了一门语言的精髓。其次,中外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也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外国学生忽视中国日常风俗、一般的寒暄语、中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以及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交际中会产生“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①。
比如,编著者曾于2006年1月搬入新居,我的学生对我说:“王老师,我们到您的新房去看看吧。”在这里,学生不理解“新房”一词的含义,从而出现了跨文化交际偏误。为什么呢?因为“新房”一词有独特的文化蕴涵义,在汉语中专指“新婚夫妇的房子”。那么应该怎么说呢?其实很简单,说成“新房子”或“新家”就可以了。因此,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异质文化不断适应的过程,语言载体背后文化蕴涵义的学习是第二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关系的探讨方兴未艾,目前学者们多注意到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进行文化的导入,我们认为文化依附于语音、词汇、语法等系统,隐含于语言中,在文化教学中同样也可以兼顾到语言教学。特别是“中国民俗文化”课的教学对象多是中、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文化教学中引导他们掌握语言知识、培养交际能力是可行的。
汉语中一些词语往往具有多个义项,而一些民俗事象的形成正与词语的多义性相关。如在婚礼仪式上,人们将半生不熟的食品,如饺子、糕、面条端给新娘吃,当新娘咬第一口时,问:“生不生?”新娘则必须回答“生”。这里的“生”具有两个义项:一是说面食没有煮熟,生;一是说生育,生儿育女。在这里是以“生熟”之“生”隐喻“生育”之“生”。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义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民俗事象的隐含义,再引导他们掌握这种语义双关的修辞格。
同样,在民俗教学中还可以引导留学生扩大词汇量。比如在宗教信仰习俗中讲到“龙凤文化”时,可以引出“龙灯、龙舟、龙王、龙宫、龙眼、龙虾、车水马龙、望子成龙”等带“龙”字的词语以及“凤毛麟角”“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落地凤凰不如鸡”“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等带“凤”字的词语。这些词汇都是“龙凤文化”的直接反映,列出这些词汇,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民间龙凤崇拜的深刻性,又有助于他们扩大词汇量。
因此,本书在编写中,注重了民俗语言内容的编排,将民俗文化的传授与民俗语言的教学结合起来,力求把民俗语言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
再者,外国留学生尤其是一些非华裔的留学生对中国了解不多,对中国民俗文化更是缺乏身处其境的文化信息储备,因此,本书选用了丰富的图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知识,方便外国留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以便深刻感悟中国民俗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底蕴。本书初版于2008年,历经了多次修订,在十余年的教学过程中,该教材的教学效果颇为理想,特别是这部书注意到了社会交际方面中外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方便外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到中国各地旅游观光,很适合外国留学生的使用,因此,这门课程也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
此外,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著者参阅了国内一些图书馆有关民俗文化的书籍、资料,同时也从网络上参考、借鉴了部分图片资料,限于条件,编著者不能一一通知原作者,在此编著者声明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也表示深深的谢意。因为本书的读者群主要定位于外国留学生,编写目的和教学目标是向留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为便于留学生理解和学习,在书中配上大量的图片资源是必要的,既有助于留学生理解异族异域的民俗文化生活,也使得教材图文并茂,增强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此次修订中,专门购买了“熊猫办公”网站的企业用户权限(ID:47249666),下载了大量的图片资源,以充实本书的内容,在此也向“熊猫办公”网站的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本书的出版得到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支持和资助,也得到了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厚爱,编著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由于编著者水平粗浅,书中的错误或欠妥之处,恳请读者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