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本书系:反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套装上下册)》是日本著名政治经济学家村上泰亮的重要作品之一,将作者三十余年来以各种形式研究和讨论过的观点做了总结,重点放在对以往进步主义的历史观的批判上。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反古典的政治经济学——进步史观的黄昏》由六章构成,主要进行一般性和理论性的批判,下册《反古典的政治经济学——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绪论》也由六章构成,提及了一些特定的具有专业性的经济学话题,围绕目前存在的世界性政治经济问题,尝试提出若干建议,并进行了一些概括性的、略带哲学色彩的讨论,超越了冷战时期的思维模式,打破了现代经济学的古典自由主义假设。
村上泰亮(1931-1993),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日本《中央公论》等杂志评论员,与佐藤诚三郎等人同为中曾根康弘政权智囊团成员,曾担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大学教授等。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产业社会的病理》《反古典的政治经济学》《文明的多系史观》等,其著作集《村上泰亮著作集》(全8卷)由日本中央公论社出版。
第一章 思想解体的时期
第一节 思想的世纪之末
第二节 自由的再定义
第三节 三大问题轴
第二章 从产业化迈向跨产业化
第一节 超级产业化与反产业化
第二节 跨产业化
第三章 国家主义与超国家主义
第一节 国家主义
第二节 超国家主义
第三节 针对超国家主义的障碍
第四章 霸权稳定性的理论——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折中
第一节 经济自由主义
第二节 以国家主义为基础的国际关系理论——权力政治型的接近
第三节 霸权稳定性的理论
第四节 超越霸权国理论
第五节 技术变化的原动力
第六节 霸权概念的重新定义——美国的霸权在衰退吗?
第五章 古典观念的终结
第一节 两大原动力
第二节 国民国家体系的衰退——古典国家主义的终结
第三节 通商国家化——媒介的现象
第四节 产业化的扩散
第五节 面向多元史观——对产业化概念的重新反省
第六章 英国古典案例的再剖析
第一节 本章概要
第二节 最早的大众消费型资本主义
第三节 对英国革命的再评价——革命史观批判
第四节 以绝对王权政治为名的开发主义
第五节 产业化的多元性
第七章 成本递减的经济学
第一节 开发主义的政治和经济
第二节 新古典派的成本递减分析——幼稚产业论批判
第三节 幼稚产业的替代品
第四节 成本递减的反古典式分析
第八章 作为体系的开发主义
第一节 产业政策
第二节 开发主义的政策体系
第三节 非开发主义的失败案例
第四节 开发主义与古典式经济自由主义
第九章 国际经济的多样化
第一节 开发主义的国际含义
第二节 国际公共产品的再探讨1——国际通货
第三节 国际公共产品的再探讨2——海外投资与援助
第四节 国际产业政策的可能性
第十章 新国际体制的蓝本——多样态的自由主义规则
第一节 再论民族主义的历史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继承者
第三节 地区性安全保障同盟的可能性
第四节 经济组织的多样性——与开发主义间的关系
第五节 新经济自由主义的规则——开发主义的对策
第十一章 技术·经营·议会政治——有关三个问题的备忘录
第一节 技术发展的视角
第二节 从日本企业异质性的视角考虑1——-系列化和雇佣制度
第三节 从日本企业异质性的视角考虑2——相互持股与金融政策
第四节 从批判民主主义的视角考虑——自由与平等
第十二章 对于理解的解释
第一节 文化说明的三种形态
第二节 若干的哲学准备
第三节 日本文化中所谓的“暧昧性”
跋——著者简约
索引
作为其结果,首先,殖民主义的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开始出现摩擦,即通常所说的“不能拥有的国家”开始掀起针对“可以拥有的国家”的反抗。比如,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以及德国屡次违背凡尔赛条约规定等事件,就是例证。但是,以前就有帝国主义侵略经历的欧洲地区的“可以拥有的国家”并没有否定“不能拥有的国家”主张的逻辑。比如,英国对日本、意大利和德国都采取了绥靖政策,以便将其留在国际联盟中,但是因为遭到自我标榜不是帝国主义的美国以及中欧、东欧等地区的新独立国家的反对,并没有将这种态度贯彻到底。随着这些“不能拥有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退出,国际联盟的力量开始丧失。这并不单纯是制度设计的失败。脱正义战争论的(第一种)特征,从不承认针对目前的领土设定进行反抗的“正义”的意义来讲,本来就是维持现状(status quo)的逻辑。这种欧洲式的,或者说过分欧洲式的逻辑,并不能适用于包括众多殖民地在内的整个地球,这才是失败的真正原因。
但是,“不能拥有的国家”所实行的帝国主义也是落后于时代的尝试。究其原因,是因为以凡尔赛条约中民族自决理念的出现为重大契机,当时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潮流已出现了高涨局面,帝国主义的时代即将结束。在中欧、东欧地区,实施民族自决的决心非常坚定。关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控制,国际联盟之所以采取否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欧洲小国所投的反对票。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比如中国的孙中山(孙文)、印度的甘地等有影响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家开始出现,独立运动进一步激化。更进一步说,除此以外,埃及、突尼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也开始出现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有组织行动。客观来讲,很难说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作为古典的国民国家的前提条件——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且,这些民族自决运动也没有余力考虑是否存在着能够接受自己的国际体系,是名副其实的朴素的国家主义。
但是,尽管孙中山和甘地等的确是属于这一类的例子,但是以不屈的热情对这种反殖民主义运动的有组织行为进行指导的,却是当时向欧美国家学习的后发国家的知识分子。他们坚持民族自决的理念,所采取的模型正是欧洲的国家主义。从欧美国家的层面来看,因为是自己倡导了民族自决的理念,所以原则上不能否定殖民帝国内自然的文化单位natio的独立。于是,受这种理念的传人支撑的“反抗性国家主义”(reactive nationalism)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时期内开始植根于殖民地国家。反殖民主义的文学作品出现,甚至是针对欧美文明进行文化对抗的理论,即单纯的超越欧美式国家主义的理论也开始显露端倪。但是应该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这些运动还没能取得显著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