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解构主义视角下, 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法, 选取《孙子兵法》英译中的音译、意义撒播以及副文本为研究对象, 对代表性译本中的处理方法、手段进行分析、解释, 籍此探讨《孙子兵法》译本多样化问题。将解构主义运用于翻译研究, 可以为我们呈现不同的翻译景象。解构主义认为, 语言中不存在超验所指, 能指与所指之间并不存在恒定的一一对应关系, 语言通过延异生成意义。因此, 意义是变化的, 动态的, 生成的, 文本的意义也是如此。
《孙子兵法》被译成英 文迄今已有百余年的□□ 。在此期间,数十种译本 相继问世,版本更是数以 百计,形成了百花争艳的 □面,同时也构成了一种 较为独特的翻译现象。如 何认识和理解《孙子兵法 》译本多样化问题,解构 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的 观察视角。 本书在解构主义视角下 ,采用描述性翻译研究方 法,选取《孙子兵法》英 译中的音译、意义撒播以 及副文本为研究对象,对 代表性译本中的处理方法 、手段进行分析、解释, 借此探讨《孙子兵法》译 本多样化问题。将解构主 义运用于翻译研究,可以 为我们呈现不同的翻译景 象。解构主义认为,语言 中不存在超验所指,能指 与所指之间并不存在恒定 的一一对应关系,语言通 过延异生成意义。因此, 意义是□化的、动态的、 生成的,文本的意义也是 如此。同时,本雅明和德 里达各自有关“纯语言”和“ 巴别塔”的文化隐喻也表明 ,语言自“起源”处就是混乱 的、分延的,人类语言从 一开始就离不开翻译,而 绝对的翻译又是不可能的 。这样,翻译也就成为译 者的责任,一项不可能完 成的任务。就《孙子兵法 》的英译而言,其文本的 理解、语言的转换吸引着 一代代译者投身其中。如 果历时看待《孙子兵法》 整个英译历程,那么其不 同译本均可被视作原文文 本的□体。各译本以自己 的方式发掘、阐释原文文 本的意义,而其副文本则 遵循着替补的规律,即替 代和补充,丰富原文以及 源语文化的意象,有时也 会使其发生扭曲。 全书共由7章组成。第1 章绪论主要讨论选题来源 、研究问题、方法、主要 内容、创新点和意义等问 题,廓清主体脉络。第2章 为文献综述,重点对《孙 子兵法》英译中有关译本 情况以及英译研究情况进 行了梳理,选出代表性译 本作为课题研究样本。同 时,还对解构主义在翻译 研究领域的运用加以回顾 ,探讨其用于翻译研究的 新的可能性。第3章为理论 基础与分析框架部分,分 别介绍了解构主义的语言 观、哲学观和翻译观,并 在此基础上形成本书的理 论依据。第4章到第6章为 本书的主体部分。第4章以 《孙子兵法》英译中的音 译现象为切入点,以本雅 明“纯语言”相关理论为依托 ,并结合玄奘“五不译”音译 理论,分析不同译者对音 译内容和音译方式的选择 ,从人类总体语言的角度 审视音译,归纳其对于人 们有关翻译和语言本质认 识的启示。第5章运用解构 主义有关语言意义的延异 、撒播理论,结合《孙子 兵法》文本特点,探讨文 本意义在翻译中的□化和 迁移规律,同时有针对性 地对典籍外译过程中应持 的立场和态度提出建议。 第6章将德里达解构主义中 的替补理论运用于对《孙 子兵法》英译本副文本的 分析,解析副文本的各构 成要素对于译文、原文乃 至源语文化的反向塑造, 进而呈现《孙子兵法》英 译多样化的规律。第7章为 结论部分,该部分对本研 究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 同时结合翻译研究新动向 指出改进空间。 解构主义运用于翻译研 究,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 视翻译中的各种关系,重 置常见的二元对立,重视 边缘声音。在解构主义视 角下,《孙子兵法》英译 的诸多现象可以得到较为 合理的解释。文本的开放 性允许多种解释的可能, 也为不同译本的出现提供 了空间,因为没有哪个译 本可以被视作“唯一正确”的 翻译。文化异质性在呼唤 翻译的同时又阻止翻译。 翻译中质与量这一对矛盾 也使得各译本难以穷尽原 文的“所有意义”,同样为其 他译本预留了空间。各个 译本以自己的方式再现原 文,塑造原文的不同意象 ,在丰富原文的文化内涵 的同时也会扭曲原文的文 化内涵。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问题和方法
1.2 主要内容、创新性及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孙子兵法》英译及统计述介
2.2 《孙子兵法》的英译研究
2.3 解构主义翻译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解构主义语言观
3.2 解构主义哲学观
3.3 解构主义翻译观
3.3.1 本雅明的翻译观
3.3.2 德里达的翻译“理论”
3.3.3 韦努蒂的译文“忠实”
3.4 本书的理据
第4章 边界:《孙子兵法》的音译现象
4.1 音译的身份之辨
4.2 玄奘“五不翻”原则与《孙子兵法》音译
4.3 音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4.3.1 音译的符码选择
4.3.2 音译的内容选择
4.3.3 音译的原因探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撒播:《孙子兵法》英译的意义流□
5.1 孙武及其兵书的斑驳印迹
5.1.1 作为《孙子兵法》作者的孙武
5.1.2 归名于孙武的《孙子兵法》
5.2 《孙子兵法》文本的开放性
5.2.1 字词层面
5.2.2 句子层面
5.2.3 语篇层面
5.3 案例分析
5.3.1 文本意义的撒播
5.3.2 意义撒播的界限
5.3.3 翻译中的撒播之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替补:《孙子兵法》英译的副文本
6.1 《孙子兵法》译本的视觉意象
6.2 副文本中的《孙子兵法》“形□”
6.2.1 闵福德译本中的“诡”
6.2.2 克里瑞译本中的“道”
6.3 格里菲斯译本脚注中的“孙子”印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本书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