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十个章节, 详实的记录了吴学宝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从事慈善的故事, 书中巨细相衔, 点面应照, 集腋成裘, 极具引力。吴学宝不只是做了护送青果姑娘去贵州休养这一件事, 他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捐物, 坚持义务扶贫, 为特教学校送碳, 向希望小学捐赠教学用品, 为环卫工人安装饮水机让他们在寒冷冬天能喝上热水, 为失残疾人捐赠轮椅让他们走进了阳光里, 为失独老人举办春节联欢活动战胜了孤独寂寞, 十多年来资助寒门学子上学, 已使70多人走进了高等学府……凡此种种, 举不胜举。十多年来, 他累计捐款捐物100多万元。
本书书共十个章节,记录了吴学宝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从事慈善的故事,书中巨细相衔,点面映照,集腋成裘,极具吸引力。写作表达方式朴拙而简明,原汁原味地呈现了生活的本真,没有丝毫夸张和粉饰,读起来真切感人,阅读时给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真实和真诚。
徐德泉,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中国报告文学》《北京文学》《星火》《青年文学》《中国青年》《辽宁青年》《扬子江诗刊》《华章》《中国工人》《当代人》《城市文学》《南方周末》《工人日报》《河北日报》《深圳特区报》《齐鲁晚报》《燕赵都市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作品,计130万字。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风云之路》《扶贫礼赞——河北省脱贫攻坚纪实》(合著)、《刘胡兰的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和《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河北少儿出版社)等。作品被《青年文摘》《杂文选刊》《青年博览》《小说选刊》《中华活页文选》《晚报文萃》《中学生课外读物》转载。诗作收入《2002年中国诗歌精选》《2000年中国最佳爱情诗》。
序章 善流长河
第一章 爱的种子
一、生逢新社会
二、一双期盼的眼睛
三、没有妈妈,我会幸福吗
四、没有痕迹的伤害
五、一线母爱之光
六、捅破窗户纸
七、挣脱家的引力
八、一首唐诗的影响
九、世界只有千万个“你”
十、样板戏
十一、戏剧人生
十二、释放爱
第二章 扼住命运的咽喉
十三、时运大拐弯
十四、连夜雨
十五、人道特行
十六、生活在他处
十七、把握命运
十八、重树职业观
第三章 从善出发
十九、初结善缘
二十、爱洒灾区
二十一、让寒门学子不寒心
二十二、爱的宽度
二十三、节约不为自己
二十四、买菜那些事
二十五、男子汉的眼泪
二十六、给自己定下捐助任务
二十七、两封书信
二十八、贫困的隐情
二十九、见不得别人受穷
三十、为了三个孩子的明天
三十一、帮一个是一个
三十二、长大了
三十三、希望小学有希望
三十四、帮帮人心里舒坦
第四章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三十五、一件羽绒服的温度
三十六、春节时的感动
三十七、让爱坐上轮椅
三十八、洪水见真情
三十九、牵挂也是一种慈善
四十、一杯热水的温暖
第五章 跨越半个中国去送你
四十一、出车祸的花季少女
四十二、昙花一现的转机
四十三、再度生死劫
四十四、含汩奔跑在女儿的康复路上
四十五、为了女儿选择蹦极
四十六、母爱与慈善接力
四十七、大爱义举获正能量奖
第六章 洒向人间都是爱
四十八、两吨煤温暖残障儿童
四十九、自觉担当
五十、爱的张力
五十一、捐赠垃圾箱
五十二、走向防疫一线
五十三、爱心献给抗疫记者
第七章 扶贫路上
五十四、绿色的希望
五十五、帮扶南文都村
五十六、特殊礼物
五十七、大山中的风景线
五十八、种下“夫妻”林
五十九、榜样的力量
第八章 家国情怀
六十、愿望
六十一、入党申*书
六十二、送礼
六十三、心中不熄的火种
六十四、至死不渝的追求
六十五、向英雄致敬
六十六、铭记党的恩情
六十七、血染的风*
六十八、国旗红
第九章 爱的影响力
六十九、只想看看你
七十、立人达人
七十一、传递爱
七十二、精神的火焰
七十三、为改变而奋起
第十章 永远跟党走
七十四、心中有歌唱给党听
七十五、心简单,世界就是童话
七十六、永远的心愿
七十七、白天的星星
七十八、没有结尾的尾声
后记 生命的方向
一 生逢新社会
风雷激荡,天翻地覆。1949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历史长河的澎湃大潮,将中国推上了百废俱兴的发展历程。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全国拟定了156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河北省政府和位于天津的华北纺织管理局先后到河北各地选址考察,综合分析水源、地质、气象、原料、交通、能源等方面因素后,决定在石家庄建设纺织工业基地。
河北省是我国的一个老产棉区,解放后,当时的原棉产量已占全国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石家庄市由于交通便利,是全省的原棉集散地,纺织原料充足,所以在这里发展纺织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改善全国纺织工业的布局,解决全国人民的穿衣问题,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从1954年到1955年9月,石家庄建成了华北地区最*的纺织工业基地,纱、布产量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石家庄纺织工业基地见证了河北轻工业发展的奇迹,承载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与荣耀,成为一座城市的永恒记忆。
为了加速石家庄棉纺织工业基地的建设投产,天津派出了一批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加入石家庄市五大棉纺厂工作。
1955年10月的一天,从天津开往石家庄的火车上有一家人,其中有父母和三个儿女,这五人就是吴学宝的爷爷奶奶、父亲及两个姑姑,随着大批天津籍技术员和熟练工人一起来到了石家庄。
当时,父亲是技术员,后来分配到了石家庄国棉四厂工作。吴学宝父亲年轻帅气,业余喜欢唱歌和杂技。在棉四有一女子文静娴雅,是天津棉纺厂派来的技术工人,因为是独生女儿,父母视为掌上明珠,虽然那时人们生活还很困难,但她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然而,从天津来到石家庄后,她却要独自面对无依无靠的处境,生活落差使她整天郁郁寡欢。当时的石家庄还是一座小城,物质和环境远不如天津,从天津来的大多数人深感生活不适,何况一个单身女子。有好心人见小姑娘生活孤苦无助,就给吴学宝父亲介绍。一个阳光帅气,一个文雅娴淑,在人们眼里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两人见面之后,觉得情投意合,很快便坠入了情网。
两人一同进人了花前月下的日子,吴学宝的母亲结束了形单影只的生活。虽然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娱乐,但吴学宝的父亲有天生的好嗓门,当两人下班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唱歌或者是表演杂技,逗得母亲特别开心。吴家人更是对未来的吴家儿媳善待有加,有好吃的都叫上她从厂里的单身宿舍过来吃,哪怕是家里吃一次素包子都要叫上她。不是一家,胜似一家。吴学宝的母亲感到了家庭的温暖与关爱,心情也开朗明亮起来,她总是脸上春风拂面,阳光灿烂,真的有些乐不思蜀了,完全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与家庭的温情中。天津老家人得知独生女儿找了一个工程师,人又帅气。加上吴家是整个家都搬到了石家庄,感觉家庭完整而美满,也就爽快同意了。两人恋爱一年多,两家人一商量就准备儿女结婚的事,让他们喜结连理。
那个年代结婚,其实很简单。两个人的私用物件搬在一起,请亲戚朋友们吃完喜糖就算结婚了,没有要彩礼和复杂的礼节。
当时吴家分有两间筒子楼,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吴家只好让姐姐与父母住一间屋,把另一间屋腾了作为吴学宝父母的婚房。在工友们的帮衬下,大家买了些彩纸,铰成了纸花,用了些旧报纸把墙壁糊了一下,一间破旧的屋子变得有了温度和感情,成了两个人的婚房。
结婚当天是星期天,那时工人们每个星期只休息一天。虽然棉纺厂都是倒班制,厂里不停工休息,但是吴学宝父亲还是选择了工友们休息人数较多的一天结婚的。那天,来了二十多个人,家里买了几斤糖果、水果和花生。那天,虽然吴学宝的父母没有特意打扮,但两人着装干干净净,如同两只素雅的瓷瓶,端庄大方,人生爱慕。一对新人就在工友们的欢声笑语热情洋溢中步人了婚姻殿堂。一对新人带着生活的美好憧憬,走向幸福的未来。
婚后,小两口出入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像春天原野里的两只蝴蝶,自由自在。初婚的甜蜜充满了二人世界的空间和时间。没多久母亲怀孕,父亲本应对母亲更加体贴照顾,然而父亲因厂里国家新下了一批生产计划忙了起来,渐渐陪母亲的日子也少了许多。
有一天,天津老妈过来看女儿,无意间看到了女儿的生活现状,说吃住条件太差,嫌吴家没有好好照顾女儿,两亲家你一言我一语,红了脸,老妈一气之下回了天津。从此,两家起了隔阂。
1958年冬天吴学宝出生了。
吴学宝的母亲是家中的独生女,因为父母从小娇生惯养,本来自己生活都打理不好,生了吴学宝后家务事增多,使吴学宝的母亲一下难以应付,那时棉纺厂正在建设时期,父亲每天要忙于工作,又帮不上母亲,两人为家务事经常吵架,母亲怪父亲不顾家,父亲嫌母亲不会带孩子。随着矛盾升级,娘家人说父亲欺负母亲,娘家要是来了人,吴学宝的母亲总是有诉不完的苦。其实是自己生活能力有限,但她一诉苦,娘家人觉得婆家薄待了她。加上母亲特别恋家,时常挂念天津的老人,因此夫妻俩的关系失去了往日的和谐和甜蜜,结婚时人们眼中两只高端大气的瓷瓶在生活的碰撞中,裂痕越来越大,随之两个人的矛盾渐渐演化成了两个家庭的矛盾。在娘家人的放纵和怂恿下,母亲一气之下想带着吴学宝回老家天津生活,吴家长辈又不同意,由于两个家庭成员介入两个年轻人的婚姻,母亲娘家人觉得母亲受欺负了,两家不可调和的矛盾直接导致了小两口离婚。当时吴学宝才九个月大。
两只瓷瓶彻底破碎,互相划伤,累累伤痕,形成了结痂人生。
父母离婚后,母亲想把吴学宝带回天津抚养,可爷爷奶奶认为吴学宝是吴家的一脉香火死活不同意,两家为争夺抚养权又进行了一段时间激烈争斗,多次发生家庭式冲突。
吴家便把吴学宝藏在大姑家偷偷养着,那个年代国家还很贫穷,物资稀缺,不好买奶粉,大姑和爷爷奶奶只好给吴学宝喂米糊糊。吴学宝生命力表现出奇迹般顽强,在大人们的精心照顾下,早早断奶的他渐渐长大,开始牙牙学语。街坊邻居是人见人爱,谁没事时都抱抱他,感受他的天真无邪。
以前因生活琐事产生的分歧和矛盾经日积月累,使吴学宝的父母在离婚之后仍不能互谅互让,以至于几次母亲从天津来到石家庄想看看吴学宝,都被吴家人严词拒绝了。吴学宝长到两三岁时也从未见过母亲。
其实父母都爱着宝贝儿子,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偏激,这种偏激当时对不谙世事的吴学宝而言看起来没有任何伤害,却将小小的生命置于爱的荒原之中,他们都不知道这为吴学宝的今后人生植入了伤痛之根。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