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循环综合种养的涵义,详细描述了循环综合种养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系统介绍了“畜沼菜/果”“林草鸡”“稻渔共生”“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和“草羊果蔬”等模式及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括: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等。
第一章循环综合种养概述
第一节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二节我国循环农业研展及发展现状一相关理论的研究情况二现代循环农业运行模式三现代循环农业运行对策
第二章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及关键技术第─节稻渔共生模式一稻渔共生模式概述二水稻品种及种植技术三水产品种及养殖技术四 示范案例及经济效益
第二节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一农区草牧业标准化生产模式概述二牧草品种及种植技术三肉羊品种及生态养殖模式四养殖场设计及设施装备五标准化生产的效益第三节草羊果蔬模式一草羊果蔬模式概述二牧草品种及种植技术
三果树品种及种植技术
四蔬菜品种及种植技术
五示范案例及经济效益
第三章 循环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趋势节循环种养模式发展方向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循环农业需把握的环节
第二节 我国循环种养模式发展的保障措施一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二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三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金融保障四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科技保障
参考文献
第一章循环综合种养概述
第一节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世纪初以来,为了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等。这些农业方式都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尽管概念各不相同,但在这些农业方式中都贯穿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生产实践中都采用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技术,它们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因此,这些农业方式都可以被看作是“循环农业”。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早可追溯到1909年有机农业的兴起,当时美国土地管理局局长King在考察中国农业后,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的农民》一书结了中国农业始终兴盛不衰的经验。1924年,德国学者鲁道夫·施泰纳开设了“农业发展的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其理论核心为:人类作为宇宙平衡的一部分,为了生存必须与环境协调一致,重视宇宙周期。其中就暗含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的思想,德国学者普法伊费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从而产生了生物动力农业。至此,出现了有机农业的雏形。1935年,有机农业的奠基人——英国的霍华德爵士出版了《农业盛典》一书,论述了土壤健康与植物、动物健康的关系。同年,日本学者冈田茂吉创立了自然农业,主张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不施用化肥和农药获得产量,提出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重视土壤、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940年,美国的罗代尔受霍华德的影响,开始了有机园艺的研究和实践,并于1942年出版了《有机园艺》一书。同一时期,英国的伊夫·鲍尔费夫人个开展了常规农业与自然农业方法比较的长期实验。在她的推动下,1946年成立了英国“土壤协会”,该协会根据霍华德的理论,提倡返还给土壤有机质,保持土壤肥力,以保持生物平衡。1970年,美国学者威廉姆·奥尔布特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纳入了有机农业的生产系统之中,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M.华盛顿认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中含了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的原则思想以及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成立了一批农业协会和研究机构,如1972年,国际上大的有机农业民间机构——国际有机农业联合会(IFOAM)成立。此外,家农业生物技术联合会(英文缩写FNAB)和目前世界上大的有机农业——瑞士的有机农业(德语缩写FiBL)也都成立于此时。从世纪30年代有机农业的出现到现在,经过80多年的发展,这种农业方式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趋势。
目前,国外将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典型的实践就是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即将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融合二者的优点,使二者相互支持、平衡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早的工业生态园是1987年建立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