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武汉大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多学科研究团队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议题主要涉及长江中游地区创新资源配置、科技合作、数字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绿色发展、污染治理、生态补偿、产业转型升级、文化软实力等。
第一章 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使命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空间范围界定
一、地理学意义上的“长江中游地区”
二、区域经济学意义上的“长江中游地区”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战略地位和重要使命
一、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使命
二、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农业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使命
三、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使命
四、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使命
五、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开放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使命
六、长江中游地区在全国产业转移与承接格局中的地位和使命
第二章 长江中游地区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创新资源现状分析
一、创新财力资源配置分析
二、创新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三、创新信息资源配置分析
四、创新资源产出水平分析
五、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创新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创新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测算理论与方法
二、湖北、湖南及江西三省创新资源配置的比较优势分析
第三节 优化长江中游地区创新资源配置的路径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资源配置的统筹与协调
二、实施人才战略,加强科技资源配置基础和动力
三、加强区域合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布局和结构
四、加强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配置共建和共享
五、建立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资源配置产学研紧密结合
第三章 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合作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合作的现实需要
一、长江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合作的需要
二、长江中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合作的需要
三、长江中游地区绿色发展对科技合作的需要
四、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创新对科技合作的需要
五、长江中游地区协调发展对科技合作的需要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合作的基础与条件
一、长江中游地区深化科技合作的基础
二、长江中游地区开展科技合作的现实条件
第三节 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合作的领域与举措
一、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合作的领域
二、加快长江中游地区科技合作的举措
第四章 长江中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第一节 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进展
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相关文献综述
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二、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第五章 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及演化规律
一、水资源
二、矿产资源
三、能源
四、环境质量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测算结果分析
第三节 建立长江中游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机制
二、构建资源环境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三、推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成果制度化应用
四、建立差异化管控支持机制
五、建立政府与社会协同监督机制
第六章 长江中游地区绿色发展指数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绿色发展历程
一、湖北省绿色发展历程
二、湖南省绿色发展历程
三、江西省绿色发展历程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绿色发展指数测度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测算结果分析
第三节 促进长江中游地区绿色发展的路径与举措
一、加快建成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二、推进长江中游地区发展方式转变和核心动力转换,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
三、建立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动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格局
第七章 长江中游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评估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第一节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估与分析
一、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评估方法与数据
二、长江中游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环境空气质量提升的路径选择
第八章 长江中游地区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干流生态补偿研究
一、长江中游干流水生态与环境现状
二、长江中游干流水生态与环境保护需求
三、长江中游干流水生态补偿机制设计
第二节 长江中游重要支流生态补偿研究
一、汉江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研究
二、湘江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重要专项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一、长江中游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二、长江中游洞庭湖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三、黄柏河矿山开发退出补偿机制研究
第九章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发展概况
二、长江中游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钢铁工业
二、化学工业
三、汽车工业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高端装备制造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生物产业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
五、新材料产业
第十章 “双循环”背景下长江中游地区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背景与条件
一、发展背景
二、基础条件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消费发展现状
一、长江中游地区内部消费状况
二、长江中游与国内主要地区之间消费状况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境外消费态势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与对策
一、消费中心城市的层级划分
二、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路径
三、建设消费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第十一章 长江中游地区文化软实力提升研究
第一节 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共同体特征
一、山水地脉的整体性
二、历史文脉的连贯性
三、经济社会文化的融通性
第二节 长江中游地区文化软实力内涵分析
一、地域文化特征
二、文化品牌塑造
三、文化产业发展
四、文旅融合发展
第三节 长江中游地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举措
一、突出文化共同体建设
二、促进优秀文化传承创新
三、打造文化产业走廊
四、强化文旅融合一体化
五、促进文化对外交流
第十二章 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一节 汉江生态经济带战略演变
一、从地方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二、空间范围
三、战略地位
第二节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现状分析
一、人口分布
二、城镇体系
三、资源环境
第三节 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质量评估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时序演化特征
第四节 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三、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发展
四、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产业化发展
五、汉江生态经济带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耦合协调发展
第五节 推动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举措
一、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差异化发展
二、完善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机制
三、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四、协同推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耦合发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