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增长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企业超越追赶的路径与模式是什么?
如何用创新构筑穿越周期的力量?
本书基于吴晓波教授三十余年深入系统研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中,并对其规律进行总结,以《科学》杂志的世纪之问为切入点,首先对世界上较少的几个实现成功追赶国家的历程和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直至改革开放的追赶历程和经验教训进行脉络式的梳理、研究和总结,接着对现有追赶理论展开了系统回顾和理性批判。在此基础上,从二次创新、二次商业模式创新、双轮驱动、机会窗口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论述,对超越追赶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构建。
书中系统研究了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并总结背后的规律,构建抓住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并给出基于超越追赶理论总结而出的跨技术生命周期管理方法,为处于追赶中的企业提供追赶和实现超越追赶的中国方案。
◎在中国的技术与创新管理研究上,核心是超越追赶,如何突破范式的天花板?作者团队进行了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理论探索,尤其强调了穿越范式更新周期的超越追赶过程中非连续和非线性的重要作用,如何认识这种作用是技术与创新管理的核心内容。基于此,中国创新管理的原创理论体系C理论得以建立。
◎中国创新管理之父许庆瑞院士作序,林毅夫教授、杨善林院士、陆军院士。助力未来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穿越周期的管理,抓住重大战略性机会窗口,实现高质量地可持续发展。
◎有理论、有案例、有方法、有路径,诠释了中国情境下技术范式转变期的非线性规律,构建了企业成功穿越技术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方法,跨越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惟创新者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是企业对自主创新道路的持久不懈探索,这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从行业追赶者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基于三十余年执着的扎根研究,吴晓波教授于十年前提出了超越追赶的理论,该理论深刻而系统地揭示了中国企业在高效利用已有技术轨迹实现高速追赶,及时抓住技术范式转变的重大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并成为全球领先者的革命性创新发展模式及其规律。
一
我于20 世纪80 年代初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斯坦福大学访问,回国后创立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开拓我国技术创新管理新领域,在全国率先提出以企业为主体的二次创新组合创新全面创新的理论体系。1989 年吴晓波教授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是我早期*优秀的弟子。他勤奋好学,深入企业,对中国的技术创新管理开展了扎根式的持续研究工作。1991 年他提出了以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动态组合及组织学习动态模式为基本特征、与国际著名的U-A模式不同的二次创新动态模型,表现出了优秀的善于洞察本质和提炼规律的学术灵性,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此后三十多年中,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持续资助,通过不断深化依靠二次创新赢得后发优势、从二次创新到原始创新赢得先发优势、跨技术生命周期的范式转变忘却学习的机制研究,为形成从二次创新到全面创新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晓波教授是中国创新管理领域*扎实、*富创造力的领军学者之一,也是国内能够自成理论体系并得到国际学界承认的学者。吴晓波教授带领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建立了985 二期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带领浙江大学创新管理学科在国内和国际上持续领先,也带动了整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进一步提升。他所建立的基于发展中国家实际、着眼于赢得后发优势的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著名的U-A动态创新模式提出者厄特巴克教授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剑桥大学国际权威 麦克·格雷戈里(Mike Gregory)教授的好评并被纳入他所领导的制造业创新管理研究;还得到了许多国际著名学者的引用和好评,如,哈佛大学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利兹大学的马里奥·卡弗洛斯(MarioKafouros)、布莱顿大学的斯蒂芬(Stephen)教授等。
吴晓波教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持续十五年组织出版《浙江省创新型经济蓝皮书》,为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他还致力于将先进理论和方法落地于广大企业,曾担任海康威视、吉利汽车、杭氧股份等创新型企业的顾问,直接指导帮助它们成长为产业龙头领军企业;他于1999 年创立浙江大学高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并担任责任教授至今,将该强化班培养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第一班,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首届教师发展基金杰出教学奖。他践行了浙江大学一贯以来所倡导和坚持的求是创新精神,是一位真正投身于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流学者。
本书的共同作者方刚教授曾是吴晓波教授的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接受瑞士洛桑大学的联合培养,在瑞士期间,他得到其瑞士导师伊夫·皮尼厄教授(Yves Pigneur,著名的《商业模式新生代》作者之一)的赏识而继续学习,*终获得了瑞士洛桑大学的博士学位。作为一位勤奋努力的中年学者,方刚教授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担任管理学教授和MBA 教育中心主任职务。他有十多年的信息技术公司从业经历,为全职攻读博士学位而毅然放弃了企业高管的职位。而正是这样略显曲折的经历,造就了他紧密联系实际的理论研究作风。他们师生的紧密合作,为此书的联系实际增添了风采。
二
经过对中国领军企业创新管理和追赶历程的长期扎根研究,吴晓波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超越追赶的管理理论,并以学术专著、科学论文等形式持续发表。本书是吴晓波教授对超越追赶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系统性总结和凝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基于创新理论对追赶这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总结出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路径跟随、路径跳跃和路径创造的追赶路径,以及东亚模式、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的追赶模式等一系列理论成果。然而,中国企业超越追赶过程中面临的是技术、市场与制度快速更迭与不确定性变化的高变革的、高混沌的范式转变期特殊情境。尤其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创新涌现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更为迅速地为解决础上不断开展二次创新,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合理配置来自全球的优势资源,善于抓住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后逐步走向原始创新,构建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而站在世界的前沿。以华为、吉利、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和实现超越追赶的结果,不断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情境造就的中国模式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崛起之路,也不同于日、韩的东亚模式,更不同于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超越追赶的大国之路。
这本书就是致力于系统研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并力图总结其规律,*重要的学术创新在于在洞察技术范式转变过程中的非线性特征基础上,构建抓住机会窗口实现超越追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作为当前国际上该领域研究中*前沿的理论成果,这本书具有突破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这本书诠释了技术范式转变期的非线性规律,为当前更多企业抓住产业变革中的机会窗口、实现穿越周期的超越追赶路径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更构建了企业成功穿越技术生命周期的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与西方经典管理理论基于单个技术生命周期下致力于建立高度分工协作体系不同,超越追赶理论中针对跨越技术生命周期的非连续性管理,提出包括超越追赶的动力、路径、策略和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等要素的方法框架,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
在实践上,这本书为中国企业的追赶与超越,乃至为更多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特定的市场需求而采取前沿的或是跨界的新技术,这种情况显著区别于原先单一产业内领先的在位企业主导技术范式下的竞争方式。今天中国的优秀企业家们以灵敏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在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奋斗历程中,带领中国企业在引进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展二次创新,把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起来,淋漓尽致地发挥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合理配置来自全球的优势资源,善于抓住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后逐步走向原始创新,构建全球领先的技术能力而站在世界的前沿。以华为、吉利、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行业领军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和实现超越追赶的结果,不断印证着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情境造就的中国模式不同于西方列强的崛起之路,也不同于日、韩的东亚模式,更不同于拉美模式和非洲模式,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超越追赶的大国之路。
这本书就是致力于系统研究中国企业从追赶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实践并力图总结其规律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与战略管理系教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亚洲理工学院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富布莱特学者。长期深入企业从事全球化制造与战略管理、技术创新与竞争战略、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等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从二次创新到超越追赶的创新管理理论体系C理论,致力于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力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MBA教育中心主任,睿华创新管理研究院总经理。研究方向为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管理与知识管理。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瑞士洛桑大学信息系统博士。曾在部属研究所担任硬件工程师,在数字行业高成长企业担任公司总经理、副总裁,对高新技术行业、数字行业有较多的经营和管理实践经验,担任某上市企业的独立董事和多家企业的战略顾问。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世纪之问
《科学》之问
鲜有的成功者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以色列
东亚模式
共享的信念
政府的作用
东亚模式的启迪
第二章 中国的追赶
旧中国的努力
权操自我
永不停歇
新中国的艰苦奋斗
156 项工程
自力更生
四三方案
改革开放中的追赶
新型的发展道路
中国情景的意义
梦想点亮未来
第三章 从追赶到超越追赶
追赶中的创新
熊彼特创新理论
创新扩散模型与先发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与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先发优势还是后发优势
中等收入陷阱
技术追赶中的两类陷阱
追赶的内涵与特征
追赶的内涵
集体能力获取
锁定与跨越
超越追赶
跳出追赶的陷阱
抓住范式转变的机遇
第四章 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的过程
二次创新的动态模式
从二次创新到一次创新
技术范式的转变
后发者的学习与忘却学习
有意的扬弃
超越追赶的技术创新过程
基于超越追赶的竞争优势
后来者居上的秘诀
穿越周期的力量
第五章 二次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的二次创新
移植与本地适应
效率与新颖性
从价值链到价值网络
价值创造范式的重大革命
价值网络
商业模式创新的软肋
第六章 超越追赶的双轮驱动
殊途同归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共演机制
超越追赶的路径
双轮作用
新商业文明的引擎
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
互动融合
第七章 超越追赶的机会窗口
机会窗口
什么是机会窗口
影响机会窗口的因素
范式转变期的机会窗口
专用性资产与核心能力
突破路径依赖
机会窗口中的创新管理
下一个范式的多种可能
混沌和不确定性中的抉择
混沌中的抉择
第八章 七位一体的国家创新系统
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
理论来源
国家创新体系的意义
中国创新体系的演进
创新体系三螺旋体
技术范式转变与国家创新体系演进
三螺旋体的交迭与互动
三螺旋体模式面临的挑战
从三螺旋体到七螺旋体
超越追赶的国家创新体系重构
国家创新体系重构的需求分析
新型国家创新体系
第九章 全球创新治理结构的重建
全球竞争格局的改变
全球经济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受到挑战
数字经济支撑未来,全球治理规制博弈加剧
科技影响力加大,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核心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的两极分化
创新发展新趋势
全球创新领导者
走向边缘化的风险
发展中国家的成功之道
中国的特殊情景
中国创新发展的经验
超越追赶的C 理论
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