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用荣格心理学来分析和解读女性成为母亲之后的心路历程, 并且借助童话、神话和寓言来与这些心路历程发生共鸣, 将为母的个体感受和人类集体无意识联通在一起, 带领为母的女性探究自己在这段旅程中获得的自我成长。书中没有回避成为母亲带来的阴影, 反而通过带每一位母亲与自己的阴影共舞, 让女性利用为母的经历学会成长为母亲, 同时也学会重新成为自己。
l 发现女性特质无可替代的价值,与现代女性深度共鸣,出版一年斩获众多奖项。
现代社会要求女性展现理性、独立和可控的一面,隐藏那些必然到来的自我怀疑、不安、沮丧、自责、煎熬。当现代女性面临严苛的养育时,将无法认同真实的自我,无法顺利从困境中走出来。这本书与现代女性深度共鸣,帮助女性借助自身特质应对生命中的挑战。
l 凝聚作者数十年心理治疗经验
作者是知名的精神分析师和心灵疗愈师,本书是针对女性心理疗愈的专业读本,是作者数十年来专业经验的凝结,为读者提供了一系列依靠女性特质实现自我成长的方法,让阅读本书的过程变成一场女性心理救赎和成长之旅。
l 从神话、童话和寓言中为现代女性找到心灵成长之路
书中讲解了来自全世界10余个国家的20多个神话传说和经典童话,作者探究这些故事中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来解读女性成长的心路历程;此外,作者还结合了自己在困境中完善自我的经历和身边朋友的故事,探讨了女性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明白其中的社会问题和心理学原理。
莉萨·马尔基亚诺(作者)
畅销书作家、知名荣格心理分析师;
任教于美国费城荣格研究所,常期主持全国性的荣格心理研讨会;
开发了应用程序This Jungian Life。
黄天怡(译者)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联合导演戏剧作品《爸爸的时光机》,出品且制片电影作品《驴
得水》,获得di12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年度新锐制片人提名;
优秀翻译,代表译著:《神话》《英雄》《彼得·潘三部曲》《万花筒》等。
推荐序 为什么晒猫比晒娃更得体
前 言 旅程的召唤
引 言 溯源之旅
第一部分 坠入深井
我们被反复掷入深井,进入神奇又可怖的内在世界。 下坠带来的最大感受就是失去——失去自由,失去 控制,失去自我。
第1 章 失去自由
第2章 失去控制
第3章 失去自我
第二部分 造访井底
我们将与内在的黑暗相遇,检视在地底王国的发现 和挑战。它包含的是遭到厌弃与否定的自我,有时我们会害怕与之相认。
第4章 与黑暗相遇
第5章 找到黑暗的价值
第6章 具身地体验黑暗
第三部分 浮出水面
我们将浮出水面,细数但愿能够取得的心灵宝藏,包括成熟的灵性、焕然一新的创造力,以及持久的内在权威感。
第 7 章 取得与永恒的联结
第 8 章 取得创造力
第 9 章 取得权威感
后 记 旅人心态
致 谢
附 录 故事清单
译后记 当女巫敲响我的门
推荐序:为什么晒猫比晒娃更得体
在过去的30年中朋友圈晒娃,似乎成为社交活动中最被排斥的行为之一。但是,晒猫就很受欢迎。究其原因,一种解释是,爱猫是全人类的共性,而疼爱孩子则是纯粹在表达个人情感。但你有没有发现,朋友圈里那些一贯独立、理性、深谙社交法则的现代女性,一旦当妈,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在晒娃这条路上结成同盟,她们真的只是被呼啸而来的激素冲昏了头脑吗?
现代社会在赋予女性更多自由和权力的同时,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求女性压抑自身本能,一切向男性看齐。特别是在公开场合,女性被认为应该展示自己理性、强大、可控的一面,隐藏或者删去所有的脆弱、不安或者情绪。在他人眼里,相比完成一个项目、拿下一个大单,甚至投喂路边的流浪猫,成为母亲,哺育新生命所带来的感受,则成了纯粹的私人感受。但是,这样的私人感受真的不应该分享吗?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中,母性,或被捧上神坛,散发着无私圣洁的光芒,被人膜拜和歌颂;或被阐释为催产素和泌乳激素所激发的一系列本能反应集合,在血污和狼狈之间,带上了隐秘和羞耻的意味。这种两极化的认知,让女性在成为母亲的路上,越来越难得到必要的社会承认和精神动力。然而,母亲必定是女人,却没有哪个女人天生就是母亲。成为母亲,注定是一趟充满艰难和冒险的英雄之旅。在这条路上,互相倾诉是必不可少的能量源泉。
相比站在舞台中央创造历史的男性,女性显得过于谦逊。这也不怪我们,权威叙事常常让女性隐身于英雄的光芒之下,从古到今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林黛玉、奥菲利亚这样的白月光,也不缺王熙凤、美狄亚般的美妇人。我们见识过大灰狼眼里的小红帽、麦克白遇到的三女巫,楚襄王梦中的巫山神女,但是,她们往往沦为配角,成为被打量、被塑造的对象,甚至成为疯癫或危险的代名词。她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被压扁,被忽视。她们是情人、妻子或母亲,滋养、奉献甚至以自我牺牲成全英雄的伟业,她们是哺育者、诱惑者、支持者,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能量和坚韧就是女性天生的特质,就好像叫一声妈妈,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麻烦。
事实绝非如此,相比男性,女性的生命具有更明显的周期性,面临的危机和考验也更加复杂,她们更需要智慧的滋养。如果说男性英雄像一座灯塔,它崇高、雄伟,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接受世人的崇拜,那么女性的力量之源则更像是一口深井,隐秘、深邃,但在深层连接着另一个更宏大的世界。正如英雄必须在与恶龙的搏斗中重新发现自我。成为母亲,则意味着在某些时刻沉入深井,手拉着手,面对黑暗,发现并找到光明和出口。
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传统社会中人们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共同工作或闲谈,通过相互诉说、彼此安慰,古老的智慧得以传承,自责和压力则被释放。然而现代社会把人定义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求每一个女性保持理性、独立,那些必然到来的自我怀疑、不安、沮丧、自责、煎熬,则被定义为“不正常”“病态”和“疯癫”,形成了系统性的PUA。这本娓娓道来的“故事书”,不仅可以让女性朋友产生共鸣,获得情感安慰,让我们知道,正如每个人都曾面对艰难的选择和自我怀疑,没有一个女人在初为人母的时候,不曾陷入沮丧、自责,甚至绝望,你并不孤单。它还会让人们拓宽对女性认识的光谱,存在心理学大师荣格说,面对精神困境的现代人要学会向古老的故事求助。我想,这种自救,或许就像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水手,靠星座辨别方向,手绘了一张探险家的航海图,虽然笨拙,但稳定可靠。《女性的英雄之旅》就是这样一张手绘地图,在这个春天,让我们打开这份探险图,追随古老的故事,与人类公共的智慧连通,获得认知自我,理解世界的力量。
黄悦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倾听自己
在我十一二岁,神奇而危险的青春期刚刚开启的时候,我交过一个重要的朋友。塞琳是我的邻居,她的父母都是法国人,讲起话来有迷人的法国口音。塞琳的一切都令我着迷——妈妈优雅的着装、欧洲滑雪假期、令人垂涎的零食,还有家里不俗的装修。我妈妈看不惯这种欧洲式的精致,更看不惯我亦步亦趋的态度。我记得每次从塞琳家回来,妈妈都会尖刻地指出我在学她说话。
归根结底,我和塞琳的友情不过是我单方面的向往,渴望融入那个华丽又高雅的圈子。我的这种渴望有很深的渊源。我的母亲是一个佐治亚州的农场姑娘,住在康涅狄格州郊区时常让她感觉格格不入。
很快,我的女儿也到了我和塞琳交朋友时的年龄,她也和住在街角的一个女孩建立了美妙的友情。奥利维娅只比我女儿大一点点,却世故成熟得多。她的父母都是作家,父亲是教授兼诗人,母亲写过一本口碑很好的传记。奥利维娅的母亲娇小而时髦,随手披上一件稀奇古怪的外套都能显得自在又有魅力。他们家用作装饰的收藏品品位独特。兴之所至,他们还会组织派对,受邀参加的都是城里的各路艺术家、学者和知识分子。能位列其中,我深感荣幸。
奥利维娅迷人、聪颖、有创造力。在社交群体中,她总能一呼百应。我女儿立刻被她吸引了。两人在游戏中共同营造出想象的王国。说实话,和多年前的塞琳家一样,这家人也让我有些着迷。我乐于看到女儿沉迷于这段新友情,有时还会允许她在奥利维娅家待上好几个小时。和我的母亲不同,我没有遏制女儿模仿奥利维娅的倾向,甚至还间接给予了鼓励。模仿别人会带来微妙的压力,我却让女儿毫无防备地暴露其中。等到从奥利维娅家回来的女儿逐渐变得阴郁沉默时, 我才意识到出事了,开始补救。
女儿和奥利维娅的友情唤醒了我过去这段未竟之事。不够格的滋味,渴望成为跟自己不同的人,这些心结就像天鹅少女的羽衣,多年来一直被仔细地塞进角落,从未彻底得到解决。因此,我很容易让自己,也让女儿沉溺于这类渴望。仿佛那样我就能飞走,能暂时逃离陆地,任由自己在这种镜花水月式的空想里沉醉。
和天鹅少女一样,我在自我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暂时的倒退。那些未解决的,和归属感与被排斥感有关的痛苦再次浮现,使得我在情感上抛弃了女儿。对我来说,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不过我也因此得以重新梳理旧日创伤。
看着女儿低落的模样,我必须艰难地承认自己负有责任。我必须停止跻身名流的幻想,安心接纳那个较为平庸的自己,做好女儿自主感和自我感的保护者。我选择做真实的普通人,这样一来,我便回归了那个更谦卑,同时也更明智与强大的自己。
通过直面母亲之旅的挑战,海豹女也许会发现,她可以学着借由独特的个性来认识自己,逐渐区分自己的需要和他人对她的需要与期待。维护自己的立场和保护自我的能力让她有可能真心实意地向孩子、家庭或职业许下承诺。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海豹女的倾向,那么对你来说,母亲之旅也许就像失去自由的拘禁,但它也能成为契机,让你获得独特的平凡,成为注定要成为的那个人。如果一切顺利,海豹女会变成天鹅少女。她们将迎接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转变,成为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