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异域间:人类学研究中的自我、文化与他者》可以看成是一位中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学者多年研究的小结,也是作者在本土与异域之间上下求索的一份思想档案的留存。在心理与社会、反思本土文化建构、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否定的逻辑、文化的表达、本土异域间等六个主题之下,作者为我们展示了社会学与人类学在一个人的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新的观念和理论进展。这是一个扎根于中国本土的社会学人类学者对于自身文化限度的有意识的自我超越,在这种超越性的思考中,文化的问题再一次成为这个学科无法避开且必须要去面对的一个问题。
赵旭东,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2002年获“王宽诚英国学术院奖学金”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LSE)从事合作研究。2003年在荷兰莱顿大学法学院从事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2007年起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七十余篇,代表性著作为《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2003),《反思本土文化建构》(2003)、《否定的逻辑——反思中国乡村社会研究》(2008)、《文化的表达——人类学的视野》(2009)、《法律与文化——法律人类学研究与中国经验》(2011)等。
自序
第一编 心理与社会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评析
中国人的社会取向自我
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基础——认知与文化的视角
第二编 反思本土文化建构
想象中的社区
神话的文化解释及其争论
我怀疑,因为我存在——评黄著《知识与行动》
本土心理学的启蒙观:开展本土研究的一些教训
超越本土化——反思中国本土文化建构
第三编 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
历史中的社区与社区中的历史——读《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
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
从“问题中国”到“理解中国——作为西方他者的中国乡村研究及其创造性转化
第四编 否定的逻辑
中心的消解:一个华北乡村庙会中的平权与等级
否定的逻辑——华北村落庙会中平权与等级的社会认知基础
第五编 文化的表达
文化不是
消费的文化解释
有关上古巫文化的一个注解——读费孝通教授《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有感
在文化对立与文化自觉之间
侈靡、奢华与支配——围绕13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与政治风俗的札记
第六编 本土异域间
人类学的时间与他者建构
马林诺斯基与费孝通:从异域迈向本土
远去与归来——一种跨越乡土社会的田野民族志方法论
超越社会学既有传统——对费孝通晚年社会学方法论思考的再思考
世界性·四海一家·天下大同
后记
这种记忆术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西方对以视觉和空间为基础的那类知识的偏好。甚至科学史家认为西方的科学源于早期的修辞术,而修辞术与记忆术是相互依赖而生的两种学问,就如中国古典的诗歌离不开从对对子的训练开始一样。或许进一步的推论就是费耶阿本德所说过的,“宣传”才是科学的本质。
记忆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空间的想象而把一些毫不相关的论题串在一起,构成一个首尾一贯的随时可以提取的知识库。记忆术给我们的启示或许是,在人类学的话语中存在有许多停留在真实的或者心理空间中的论题。通过把这些论题建构成为一个序列,我们获得了一种牢记在心的知识。因而,当现代人类学依据隐含有距离、差异和对立这类的意图,来建构它的他者或异文化的时候,这实际上是在建构西方社会居于其中的有序的时空宇宙观,但却不是以“理解他者”为其公开使命。
在中国大刀阔斧地追求现代化的时代,“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已经变成是一个极为常识性的语言,不过,这句话另外还有一种翻译就是“知识就是权力”。从权力的角度而非力量的角度来理解知识,知识的内涵就会为之发生改变。人类学对知识这种权力的看法有其历史的根基所在。简单地说,人类学是借助时间的进化论式的划分来建构它的客体,这些客体即是指野蛮人、原始人以及他者。在对人类学的时间话语做一检讨之后,我们便会清楚地发现,并不存在着一种西方人类学家所谓他者或异文化知识的存在。
筒略地说,西方的时间观经历了从神圣的时间到世俗的时间的转型。在基督教的传统中,时间是被想象成为一种神圣化的历史中介。那时的人们会认为,所谓时间就是降临到上帝选民中间的一系列特殊的事件。这种时间观强调时间的特异性,强调其在特定文化环境下的实现过程。朝向现代性的决定性步骤,也可以说是使得人类学的知识突显出来的步骤,并非是一种线性时间观念的发明,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的使基督教的时间世俗化的步骤。
实际上,时间的世俗化是理解进化的时间观的最为基本的东西。这样的概念对于理解19世纪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包含有两层的意思:时间是宇宙万物的内在属性,因此是随着世界(或者自然、或者宇宙)而同时扩展开来的;其二便是可以把世界上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就自然和社会文化现实这两种最广的意义来说)理解为是时间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