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从狭义政治经济学到广义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野、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四篇,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学的古典传统与现代形态、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一致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论原则、单要素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李嘉图到马克思、多要素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尔萨斯到马歇尔等。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结项成果,理论经济学“两论”“两史”的融合
本书响应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力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开辟新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对政治经济学基本范畴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界定,以此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元素和逻辑起点,体现了中国经济学界对“两论”“两史”的吸收、融合与运用。
2. 顶尖专家领衔编写,海量文献 实地调研凝成50余万字硕果
本书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领衔40人学术团队,另外8位教授作为8个子课题负责人潜心编写,涉猎的700多篇中英文献穿越350余年、跨越欧美亚三大洲。作者团队调研100余县市区,历时超4年,在丰富详尽的思想资料和新鲜真实的一手信息基础上,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中国视角,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 创新理论模型,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逻辑根基
现存*有影响的经济学三大价值理论在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方面存在困难。对此,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为指导,通过对三大价值理论的分析比较和综合,构建了广义价值论模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体现公平与效率内在统一的国际贸易模型,初步勾勒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出了逻辑一致的理论解释,具有原创性学术价值。
内容提要 III
前言 V
第一篇 从狭义政治经济学到广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传统与现代形态 003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时期及其代表 003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传统 008
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 017
政治经济学古典传统的继承和现代范式的借鉴 039
第二章 传统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一致性问题 045
关于私有制与公有制的关系 046
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商品经济及私有制的关系 048
传统劳动价值论中的逻辑矛盾 049
剩余价值和平均利润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050
古典地租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052
资本积累理论中的逻辑矛盾 054
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表述 055
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地位和边缘化 057
如何坚持逻辑一致性原则 058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063
一般、特殊、个别的辩证法与*一般的抽象产生的路径 064
资源配置规律的一般、特殊和个别 067
生产方式一般、特殊和个别 070
生产劳动一般、特殊和个别 074
经济剩余一般、特殊和个别 078
资本一般、特殊和个别 080
本章小结 085
第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论原 则 087
科学抽象法 087
矛盾分析法 090
中介分析法 093
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法 098
历史发展的平行四边形 105
经济运行的生理学与经济发展的病理学 107
人类社会发展的*终目标和实现手段的选择 109
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12
第二篇 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分野
第五章 斯密的价值理论:从单要素到多要素模型 119
斯密价值理论的起点: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 120
关于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124
关于商品真实价格的构成 126
供给决定自然价格,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市场价格 129
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划分 129
关于收入分配 131
关于分工和劳动生产率的增进 133
经济思想史上对斯密价值论的误解 136
第六章 单要素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从李嘉图到马克 思 141
李嘉图对斯密单要素价值论的肯定和拓展 142
李嘉图体系的三个矛盾 143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147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或比较优势原理 154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157
第七章 多要素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从马尔萨斯到马歇 尔 169
马尔萨斯以误解的方式继承了斯密购买劳动价值论 169
萨伊同样以误解的方式继承了斯密生产费用价值论 173
约翰· 穆勒对费用论和效用论的综合 176
从边际革命到马歇尔新古典价值论的完成 181
第八章 斯拉法价值论对传统价值论的挑战 187
斯拉法价值论:价值决定与剩余分配的统一 188
斯拉法价值论对新古典价值论的挑战 203
斯拉法价值论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 208
斯拉法范式的继承和发展 224
对三大价值理论的简要评价 231
第三篇 从狭义价值论到广义价值论
第九章 分工交换的起源和均衡交换比例的决定 237
分工交换在价值理论及整个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237
比较利益是社会分工和交换产生的条件 243
比较利益是由比较优势即相对生产力差别决定的 245
均衡交换比例是根据比较利益率均等原则确定的 255
第十章 价值的形成及其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263
单位商品价值量决定 263
部门中个别生产者单位劳动折算的价值量 266
部门单位平均劳动折算的价值量 267
部门商品价值总量 267
全社会总价值量 268
劳动生产力的多种形式规定 269
劳动生产力变动对比较利益率和交换比例的影响 275
均衡交换比例与社会平均生产力系数正相关 278
单位商品价值与绝对生产力负相关,与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2
单位个别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与其绝对生产力和部门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5
单位平均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与部门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8
部门总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与部门比较生产力正相关 289
部门间必要劳动投入比决定于部门综合生产力之比 290
全社会价值总量与社会总和生产力正相关 291
从广义价值论看斯密的耗费劳动说与购买劳动说 293
广义价值论与相对剩余价值论之比较 296
第十一章 不同分工体系下的均衡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
—引入效用函数后的分析框架 303
不同分工体系的界定 303
效用函数与偏好性比较优势 307
可变分工体系中的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 308
不变分工体系中的均衡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 312
混合分工体系中的均衡交换比例及价值决定 316
三种分工体系下广义价值模型的比较 319
分工体系与广义价值决定的方法论 323
第十二章 从两部门模型向多部门模型的扩展 327
多部门比较优势的选择 328
多部门均衡交换比例的确定 332
多部门社会平均比较利益率 336
多部门产品价值的确定 342
多部门模型与两部门模型的比较 345
竞争性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 353
第四篇 从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到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第十三章 经济体制选择的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 373
我国推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373
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 375
从斯拉法体系看市场机制的必要性 380
基于广义价值论的资源配置方式 383
计划经济存在的条件 386
体制选择的经验证据 387
第十四章 从单一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辅 39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根源 391
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效和弊端 394
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准备 396
消费品计划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 401
生产资料价格的双轨制改革 407
第十五章 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 立 415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415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4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42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432
第十六章 市场与政府作用的定位 443
市场经济本来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 44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 447
发达市场经济体中的政府定位:经验和借鉴 455
既要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458
第一篇
从狭义政治经济学到广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本篇作为全书首篇,旨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提供方法论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一方面来自对政治经济学古典传统的继承和现代范式的借鉴,另一方面来自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批判和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范畴的理论抽象。全篇分为四章。
第一章试图总结和概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共同秉持的理念和传统,分析这些理念和传统在尔后 200 多年经济思想史上经历了哪些变化,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该如何批判地继承以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优良传统。
第二章秉持逻辑批判的精神,揭示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的诸多逻辑悖论,强调要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基本理论的统一、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统一、科学理论的逻辑检验与经验验证的统一、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实现途径多样化的统一。
第三章遵循马克思关于*一般的抽象产生于*具体的充分发展的逻辑思维路径,对狭义政治经济学诸如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劳动、经济剩余和资本等基本范畴,分别从一般、特殊和个别的逻辑层次上做了界定,以期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畴体系提供可资利用的元素。
第四章在总结前三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了构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 6 个方法论原则,特别强调要用科学的态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要把一般的经济关系和特定的所有制 捆绑在一起,不要把一般商品经济范畴当作资本主义特殊范畴而加以 摒弃,不要把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特征限定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 的现象而加以否认,不要把实现目标的手段当作目标本身而盲目坚持。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传统与现代形态
“政治经济学”一词*早出现在 18 世纪的法国,被广泛使用至
19 世纪末,后逐渐被“经济学”一词代替。?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
“政治经济学”一词在西方重现,但其含义已不同于传统意义。本章 将系统性地介绍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时代划分、代表人物以及研究传统, 并梳理政治经济学后期不同学派的演变及其理论和研究的现代形态, 以期为后续各章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提供经济 思想史上可以借鉴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古典时期及其代表
马克思所认定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
“古典政治经济学”一词一般认为由马克思首创。马克思所谓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从 17 世纪中期到 19 世纪初期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1962,第 41 页)? 马克思心目中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庸俗经济学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庸俗经济学却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马克思、恩格斯,1972a,第 98 页)
马克思将古典政治经济学分为英国和法国两个学派,他在《政 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章《商品》中的《关于商品分析的历史》一 节中指出“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马克思、恩 格斯,1962a,第 41 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英国代表人物还有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euart,1712—1780)、约翰·巴顿(John Barton,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和乔治·拉姆赛(George Ramsay,1800—1871)。
除了上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英法代表人物,马克思还指出,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和俄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及历史学家施托尔希·安得列依·卡尔洛维奇(1766—1835),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模仿者。
提到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1773—1836),马克思认为他 “是李嘉图同时代人中创立学派来崇奉他的政治经济原理的*重要的人物”,但并未把他归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而认为他是李嘉图理论的庸俗化者。(马克思、恩格斯,1962b,第 169 页)同样,马克思认为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也是斯密理论的庸俗化者。
而托马斯·图克(Thomas Tooke,1774—1858)因为批评了李嘉图的货币论,则被马克思称为“接近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
熊彼特确认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时期
熊彼特把 1790—1870 年这个时期称为经济学的“古典”时期。(熊彼特,1992,第 2 页)之所以这样划分,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之后,凯恩斯用“古典”来概括他以前的经济学,“古典”开始意味着“陈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内,经济学“有了同腐朽事物做有希望的斗争的崭新活动”,出现了以约翰·穆勒为代表 的“标准的古典形式”,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这一时期成熟了。(熊彼特,1992,第 2 页,3 页)按照熊彼特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划分,斯密被排除在了“古典”时期之外,而卡尔·马克思(1818—1883)、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1835—1882)和卡尔·门格尔(1840—1921) 则被包括在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