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怎么做教学管理 读者对象:本书适用于教育工作者
本书以作者多年在学校管理中的体验与经验为主线 (比如书稿中的第二、三、四章, 还有第五章的前面4节), 提炼出不少给一线中小学教学管理者的建议; 同时, 书中也有部分内容是作者基于现代学校管理理念而提出的, 有着一定的理想色彩的管理思路 (比如第一章和第五章中的后面3节)。简而言之, 保持理想, 又能脚踏实地去做事, 因此, 这些管理类的文字, 充分体现作者一直以来的处事风格: 积极游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
做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
《怎么做教学管理——给教学管理者的35个建议》围绕教学管理思想、常规管理策略、研修活动组织、校本科研管理、骨干团队建设五个方面,结合作者自身的所做、所感、所见、所想,为一线教学管理者提炼出35条建议,实操性强。 关于学校教学管理,有置身于内的体悟与困顿,也有作为助力者的理解与认同。文字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找寻着理念落地的方略。 学校教学管理者应树立全局思维 教学常规管理应由“督”走向“导” 实践“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活动 让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建设“师徒成长共同体”促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我的教学管理故事
一 在任校长助理之前,我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如果要说之前做过的与教学管理相关的工作,那就是学校教导处的教务员,这个任命是1998年7月间的事情。而这一年的8月上旬,区教育局一纸调任书,把我从工作了十年的学校调往了另一个乘公交车需要转车,骑电动车需要半小时路程的乡镇任职任教。从此,我也便开启了为期五年的“早6晚6”一天12小时的日常工作模式。 每天早上6点必须起床,如果碰到哪一周值班,那这一周每天都得在6点之前起床。吃过简单的早餐后,骑着那辆新买的电动车上路,一般在7点10分左右到单位。到了办公室,得重新想想一天的事。虽然可能已经在一周前就排定了这一周每天的工作任务,但每天早上还得捋捋:今天有没有下校视导的任务?我的课在第几节?某个年级的研讨活动排在第几节?区里申报的课题材料什么时候必须交?我要不要再提醒下几个申报的老师?学生昨天的作业是否有大问题?要不要今天在上新课前再强调下?……事无巨细,看到摆在办公桌上随手记录的事务单后,心里才感觉踏实。 因为有比较细致的计划与安排,每天的工作倒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最害怕的是哪一天突然来了个临时的任务,需要我去参加。那么这一天的工作就有可能被无情地打乱。所以,我特别感谢那位曾跟我说“你只管按你的工作计划来,有什么临时的事情,由我来应对就行了”的校长。这期间,当碰到工作上有冲突时,我经常能够按原计划进行,工作也基本能够在计划时间内顺利完成。因此,我特别感谢那位校长。也因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调到区教研室工作后,如果涉及下校的事务,一般至少提前一个星期与学校相关人员联系好,确认好时间,为其将相关工作纳入学校周工作计划留足时间,从而做到尽量不影响学校的原有工作安排。 那些在乡镇中心小学教学与管理的日子,还是相当充实的。学校每周一次固定的行政例会,安排在周五的居多,偶尔会换到周一上午。因为中心小学下辖十来所小学,需要每周安排一到两次的下校工作视导,一般安排在周二到周四的几天里,特殊情况会有调整。每每碰到下校工作视导的日子,我的数学课就需要调换。所以,对我来说能够正常按课表上课的时间,按当时每周6节数学课来算,最多能够保证3节按课表上已经算是不错了。反正我把两节课调换集中在一天时间里上的情况远远比每天上一节的时候要多,好在班中的学生也已经习惯了。正因为此,我的教学进度总是大大慢于一般的老师,最夸张的一次是比镇里同一年级进度最快的老师慢了一个多月。 二 在乡镇学校工作的日子里,每每遇到外出参加会议或研讨活动,我感觉还是比较幸福的。特别是在那些让人总想赖在床上不想起来的冬日,更是如此。因为去城里的话,一是不必这么早就起床;二是不用骑那电驴迎风流泪;三是因为很多会议或活动只是作为参与者,只要带着眼睛和耳朵,愿意听就听点,累了不想听也可开个小差,走个神什么的。可以让我安静一天,不必奔波于活动场地与教室之间,也不必为学生的作业状况而烦恼,更不必为那些催交的材料烦心了。 如果是参加会议,一般只要大致领会会议的精神即可,至于回去如何操作落实,很多是实践层面的事情,会上往往不会那么具体的,也不可能具体。如果是研讨活动,虽然很多时候会有讨论交流的时间,你当然可以主动出击,说说收获,谈谈问题,表达一些建议或想法,但相比较来说,花费的精力和心力比你自己组织策划活动那可是不知要少多少了。有时你甚至可以做个纯粹的参与者、旁观者,以聆听为主,思考为主,松弛下紧张的神经也未尝不可。那个时候,对于一名乡镇学校的教师兼学校管理者来说,这样的会议或活动,更像是一种比较好的休闲模式。“忙里偷闲”,也许说的就是这种感觉了。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承担着语文或数学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兼学校管理者的话,你对出来“偷闲”了一天之后回到学校里忙碌会“加倍奉还”的滋味肯定是心有余悸的。你开完会的第二天,你的办公桌上一般会有昨天学生的家庭作业等待你的批阅,这一天顺利的话,你可以上两节数学课(或语文课,有时候语文学科的课时量比数学还要多两三节)。我是说“顺利的话”,因为如果这一天还有需要你去组织策划研讨之类的活动的话,这节缺上的课,可能得往明天再推一下。如果“顺利的话”,你明天倒可以连着上两节课了。但明天可能又会有明天的工作安排。于是,你的焦虑已经不在于完成这节补的课的任务,而在于需要想想如何将两节课的内容合并成一节课,又能让班中40多位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个过程倒也确实可以提升自己的教材整合力与教学设计力。 三 因为承担了管理的工作,所以日常的工作除了教学,还有管理。现在的学校里,如果你是一位担任某门学科教学任务(特别是语文、数学、科学与英语等教学内容与课时量相对比较多的学科)的学校管理者,你的学科教学可能只是你的副业了。这是我的感受,也是同行们的感受。曾经有个声音,学校里的管理者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岗位,单独列出来,这样的声音虽有偏颇,却也不无道理。 从现状来看,担任学校管理者,特别是中层与副校级领导的学科教学时间经常被挤占,换课调课是常态,对学科教学质量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有人认为,管理者兼任学科教学,不就是每天上一节课吗?可以说,他根本就不了解教师的工作,学科的教学。如果某位教师任教了一门文化学科,除了备课、上课,还有作业的设计与批阅,如果再算上后进生的辅导与优秀生的“提优”,那就更是不知道要多多少的工作量了。我们应该因材施教,还不能让一位学生掉队,说说容易,做起来实在不易。如果说备课可以用晚上时间自己独立去完成,那么“提优与补差”肯定不能用晚上的时间,只能是在学校里面对学生的时候才能进行。那么这些时间又从哪里来呢?只有挤出来,而且还得是从学生在校的时间里挤出来。 现在学校的管理层任命采用的是“教而优则仕”,理念是对的。唯有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有胜任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可能,事实也确实如此。但对于在那个岗位上身兼数职的人来说,挑战是极其大的,很多时候他付出的努力一般人感受不到,一般教师也体会不到。唯有做过的人才有真切的体会。而对于一些既想把管理工作做好,又不想放弃专业发展的教师兼管理者,他的付出一般人是想象不出来的。 在学校承担一门学科教学工作期间,我的备课一般都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完成。周日到周四的晚上8点到10点,一般是我备课的时间。我备课时不喜欢抄教案,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设计教学过程,也不太会用学校里统一的格式来备。其实,这也是我的一种管理理念。工作中,在布置统一的任务或者格式要求时,我时常会附上一句:“只要你的材料完成得比学校里教导处或教科室统一的要求好,质量高,你可以打破统一模式,用你自己的创新模式来呈现。”因为在我看来,统一的格式只作为底线要求。如果有老师想得更深入,思考得更完善,有了更好的创意,我们为什么不表扬他,而是去否定他呢?事实上,在工作的推进中,如果某位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更好的方法策略,且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我还会鼓励其他老师去学习,把这位老师有创意的想法进行推广。 这种做法当然也有缺点,会让一些喜欢“偷懒”的老师找到借口,他们的“不按套路出牌”有时候确实不太好管理。不过,我们不能因为几个人,而否认了大多数老师的责任心和创造力。所以我还是坚持自己的做法,一直为老师们开个“自由创新”的口子,包括现在在教研岗位上,布置一些工作时,也会带上这么一句:“如果你有更好的方式,可以不按我们规定的基本要求来操作。”事实表明,大多数老师还是会尊重学校里的统一要求的。 担任了学校12年的教学分管校长,创新管理的方式,探索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又尽量减轻教师负担的管理方式,是我一贯追求的。有一个观念我还一直坚持着: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实施尽量体现“教师为本”的理念——基于教师发展,服务于教师发展。以上给教师“创造性地发挥”开一个口子便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四 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压力也是可以预见的。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成为一名管理者也是一条途径。回想一下我的专业发展,快速期应该是在担任教育教学分管校长之时。分析一下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角色的要求,二是指导的机会。 “角色的要求”,其实还是比较好理解的。根据如今提拔学校管理者的理念,能够成为学校里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首先得在教育教学工作上有出色的业绩,可以是班级管理出色,抑或是教育教学业绩优秀,还可以是专业水准确实领先一步。但是当成为学校的管理者之后,教师们看待你的眼光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会提高对你的要求:因为你的位置比我们站得高了,所以你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应该比我们高;如果你取得的教学业绩还是与我们差不多,或者只是稍稍高出一筹的话,显然不能体现你的水平。这个时候,角色的变化必定促使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保持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也应该是一名有责任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心理定位与相应的行动目标。 对于“指导的机会”的分析比较复杂。第一层次的理解,“指导”就是“先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除了规划未来、策划活动、组织落实之外,指导教师工作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指导,并不是无准备的,而是一个先学、先思的过程。这也是我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在指导教师做课题研究时,我会对教师研究的课题先期进行了解,然后结合研究主题进行一定的资料学习,最后才会面对面给教师以相应的建议。平时听课指导时,一般也会如此。我的体会是,这样的先学对于专业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它是一种有主题的学习、有目标的学习,对专业的成长更有助益。 五 调到市实验小学工作后,因为住的小区就在学校对面,花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就很少了。这个时候的工作时间一般是“早上7点半至晚上5点半”的十个小时,只是因为家离学校近,所以大部分双休、节假日的时间也会在学校里处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来到市实验小学工作时,在教学管理上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但市实验小学与乡镇学校的办学定位不同,面对的教师群体不同,社会看待学校的眼光也不同,所以管理压力比以前更大实属正常。一则需要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来需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扎实的管理基本功。在这个时间段里,对教学管理的思考往往比对教学专业的思考更多些。 比如在对教师业务“管理”的认识上,我在思考,传统的教师教学业务管理,一般以教师个体的行为为指向,把教师教学工作的督查结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这造成了教学管理过于注重教师个体的行为,过分突出了管理的考评功能,弱化了指导、研讨、引领功能。所以,我提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应由“督导指向”向“研究指向”转变,向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转变。这也是由乡镇学校调任市实验小学,担任学校教学业务的分管校长后,我从管理实践中感受、学习与思考基础上提出的。在后续的实践中,基本贯彻了这样的管理理念。 在学校担任教学管理的分管校长后,我与中层管理团队一起组织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倡导发现亮点,宣传与交流亮点,也是发扬了老校长的管理主张。正是在检查交流中,学校许多教师在常规方面的好方法被发现,也能在学校里进行推广。比如,教师的备课从“写得漂亮”向“用得漂亮”转变的提出,便是来自教师备课视导后发现有的教师备课,虽然没有写在学校规定的表格之内,而是备在教材上,但课堂教学时比较实用。于是便引导全体教师从关注“‘写’的形式”中走出来,倡导“‘用’的实效”的研究与实践,采取了以“课”察“案”的备课检查方式,突出“课堂现场”的备课理念。同时,我们在常规管理中,实践重“质”轻“形”的备课管理模式,倡导轻负高质的备课方法策略,对备课内容的管理倡导个性化设计,对备课文本的管理关注个性化使用。同时还经常性地开展抓“研”促“教”的备课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即通过教学研讨活动,提高教师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备课能力。 还有带着中层管理团队,探索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一般学校的教研活动每学期都只是确定的几次活动。我们在“研究指向”的管理理念引导下,对教师的常规听课,提出了“功能的拓展”和“重心的转移”,要求从以往仅仅关注教师个体的“教学行为”向不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关注教学“问题解决”与教师“专业提升”转变,突出“问题研究”“专业引领”的功能。这样一来,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除了学期初讨论确定的几次规模较大的以展示研究成果为目的的活动之外,又会生成许多小规模的“教学研讨活动”,比如结合跟进式听课的研讨,围绕听课中问题的组内研讨等。由于此类研讨活动研究点的产生来自真实的实践,且是教研组教师真切感觉到的,又相对比较聚焦,所以教师参与性也比较高,研讨效果相对比较好。一般而言,如果是数学学科组在研讨的,我都会参与,并适当进行指导。 在学校工作时,教学是我的日常,管理更是我的日常。因此,也有了对学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喜欢总结提炼一些经验。比如品牌教研组的建设,比如主题式教研活动的设计,比如捆绑式评价的实践,再比如“以赛带练、以评促研”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研讨等经验,相继成文,并在省级以上杂志公开发表。这也算是日常管理的成果了。“成长是我们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感受到自我的成长无疑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市实验小学教师们的素养比较高,所以我在担任学校分管教学校长期间,能够与这样一个团队一起,在管理实践中学会成长,在管理日常中提升自己,真的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六 至今,做教研员已有13年,每每回想起在学校工作时的日常,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欢笑的场景历历在目;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学问题、解决教学问题的经历,很是美好。 现在作为区教研室的分管主任,下校直接面对的除了教师之外,很多时候也会与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们交流,包括学科教研组长、分管校长等。与他们交流谈论教学管理时,看到学校里好的教学管理经验,会激动;谈到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会与他们一起思考、讨论,提些建议。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责任吧。
费岭峰,现任职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优秀个人,浙江省优秀教研员,浙江省优秀教师,嘉兴市教育领军人才,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录像课评比一等奖。参加工作30余年,有在多所学校担任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作各类观摩研讨课200余节,十多项成果获省级及以上奖项。在《课程•教材•教法》《基础教育课程》《上海教育科研》等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课例、随笔300余篇。出版专著《怎么做课题研究》《课堂的魅力》《聚焦课堂教学》等3部。
自序 我的教学管理故事 001
第一章 管理思想涵养 建议1:学校期盼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 003 建议2:努力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 008 建议3:重视实践活动对涵养管理思想的意义 014 建议4:学校教学管理者应树立全局思维 019 建议5:学校教学管理者应培养团队思维 024 建议6:学校教学管理者应具备整合思维 029 建议7:学校教学管理者应善用亮点思维 034 第二章 常规管理策略 建议8: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学常规 041 建议9:教学常规管理应由“督”走向“导” 046 建议10:备课管理应从重“形式”走向求“实效” 051 建议11:常规听课应实现功能的拓展 056 建议12:作业管理应明晰功能与重心 061 建议13:课程建设应成为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067 建议14:发挥“工具单”在常规管理中的作用 072 “常规管理”示例 评·研·引·用:学校课堂教学评比模式创新 078 第三章 研修活动组织 建议15:充分认识校本研修的意义及面临的困境 085 建议16:实践“以师为本”的校本研修活动 090 建议17:借系统思维凸显校本研修的“研修”特质 096 建议18:校本研修主题确定需作好可行性论证 102 建议19:利用“导研”技术提高教师研修参与度 108 建议20:开展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 114 建议21:应重视教师参与研修后的行动跟进 121 “校本研修”示例 依托导研工具,提升教研质量 127 第四章 校本科研管理 建议22:学校教科室主任需明确职能定位与角色担当 135 建议23:学校应做好教育科研顶层设计 142 建议24:于关键节点处抓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149 建议25:扎实以“三研”为重点的课题研究实践活动 155 建议26:将成果展示推广做成常态交流研讨活动 160 建议27:学校应努力建设好校本科研“资源库” 167 建议28:让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行动 174 “科研管理”示例 学校“以校为本”科研顶层设计与实施 180 第五章 骨干团队建设 建议29:学校需建设优秀的专业骨干团队 189 建议30:以“品牌建构”的理念建设学科教研组 196 建议31:发挥“捆绑式”评价在教研组建设中的作用 202 建议32:培育促进专业发展的“教师自组织” 210 建议33:学校可建设一支教师专业发展指导队伍 217 建议34:建设“师徒成长共同体”促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223 建议35:相信教师能成为学校的主人 229 “团队建设”示例 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入格”教师成长密码 235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让教学管理的体验物化留存 245
努力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
学校期盼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也确实能从教育的本义出发思考教育教学问题,实践“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行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专业的学术地位,建设更科学、更合理的学校管理机制,以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高质量实施。“做名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是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原校长李烈对任职校长经历的感悟。她说:校长唯有自己的思想,才会“对学校发展、对办学、对建设教师团队等等有思考,并且要形成独立的见解”。杭州市学军小学原校长杨一青的观点“管理者要成为思考家、实干家、外交家”中的“思考家”,同样是对学校管理者需要有思想的诠释。 那么,问题又来了:一线的学校教学管理者,怎样才能涵养自身的管理思想,努力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呢? 一、思想涵养的三个阶段 思想作为一种观念层面的理性认识,它的形成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明晰化、深刻化的过程。教学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形成同样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位学校教学管理者管理思想的形成一般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阶段一:朦胧感知阶段。思想产生的初始,并不一定是清晰的。有时候只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然后慢慢地为自己所认同。当然,这种感觉或认同的产生包括两种可能,一是产生于自我的实践,另一种可能来自外在的观点。比如李烈校长的“以爱育爱”的办学思想,更多是源自自身对教师这一份职业的认识。而外在观点认同,则需要有对相应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的把握,然后会产生“这种观点很有道理,可以成为我实践的指导思想”之类的想法。 阶段二:实践体认阶段。思想的内化,需要有认同,还需要有实践的体认,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把握其本质。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为中心”来分析,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内涵可以有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二是以学习为中心。两者之间有相通性,也有一定的区别。“学习者为中心”突出的是以学习主体为重的定位,教学设计需要有对学习者学习起点与学习特点的思辨;“学习为中心”则突出了目标取向,从“教学”取向走向“学习”取向,关注学习者,也关注过程。这样的理解与认识,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加深的。 阶段三:系统思考阶段。“在心念思维中,经由思考之后,信息内容所凝结的架构或范式,即为思想。”基于一种观念形成的思想,需要有一定的结构化思考,从零散的点式触及上升到整体的面式、体式的建构,最终形成有体系的系统思考。仍以“学为中心”为例来说,当其成为一位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之时,必然会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价维度上有所体现。 二、教学管理思想涵养的基本路径 一位优秀的教学管理者,其管理思想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期的实践中,通过实践、学习与思考等方式涵养的。其管理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一些诸如时代感、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思维方式的独特性与育人观念的形成,都是极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把握时代脉搏,敏锐感知教育发展的方向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是需要向前看的。故此,一名有思想的教学管理者,其思想的形成虽离不开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继承(比如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等),但更离不开对当今时代发展方向的把握。 在这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已经有这样一种观点,互联网学习可以取代学校教育,认为学生可以足不出户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甚至可以成长为专业的人才。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些偏颇,但至少从学习方式上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互联网+教育”的积极探索应该成为每一位学校管理者从思想到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此,需要学校教学管理者们的知识观、教学观发生变化,必须树立起知识本身只是个载体,利用知识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研究的过程才是教育之道。比如,“在给学生讲授数学定理、数学问题时,与其着眼于把该定理、该问题本身的知识教给学生,还不如从教育的角度利用它们”。从重知识的传授,转向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与特征。 同时,“从标准化到定制化”“从统一化到多样化”“从对手关系到合作关系”“从独裁专权到共享领导”“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创新”“从专业服务到自我服务”“从门类化到整体化”……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同样也是教育变革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的重要内容。 而在关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学管理者们需要充分了解“核心素养”的产生、发展过程,把握“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比如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对核心素养的界定中有“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界定的四大学习支柱中有“学会共处”的要求,许多国家的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中均有“人际交往”“人际技巧”等内容。在当今这个时代,从学校及学校教育来说,将核心素养的发展蕴含在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之中,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均需要考虑学习者素养的发展,学校教学管理者们需要有深刻的解读与理解,将其融入到办学思想与行动之中。 (二)学习前沿理论,努力涵养育人的基本素养 在我国,学校管理者对教育教学前沿理论的学习有着优良的传统。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是一个榜样。他在对学校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在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的继承与批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将孩子的学习视野放大到学校之外、社会之中。他在《我之学校观》中明确提出,“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这些先进的育人观点,就是陶先生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创造。 在这个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技成果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学习科学同样层出不穷。比如,经合组织于2002年出版了研究报告《理解脑:走向新的学习科学》,2010年又出版了续集《理解脑:新的学习科学的诞生》,对“当前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的交叉研究现状做了客观评价,描绘了今后十年的研究前景与决策意义”,对人的“大脑是如何学习的”这一问题,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提供了更加全面的科学的支撑。 而关于学习,法国教育学者安德烈•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中,更是对“学习”有了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表达:“只有学习者个人才能进行学习,别人不能取而代之。”“学习,一种意义炼制活动。”“学习,一个解构过程。”……对“学习”如此丰富而多样的认识与解读,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来说,可以更加深刻地把握学习的概念,从而设计、组织相应的教学管理活动。 (三)改变思维方式,深入思考有效的育人途径 向管理要质量,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思想。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能是否得到体现往往影响到一所学校管理的整体水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管理同样如此。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再次提出了要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学校要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并对校长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应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教研、指导教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领导力”。强调校长的教育教学领导力,不是指简单的制定规章,颁布制度,而是需要在管理思维的现代化、管理目标的准确定位与管理过程的精准设计上得到体现。当然,这里的“校长”应该是指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团队(即学校管理者队伍)。 从现如今学校的管理状况来看,许多新生代的年轻教师踏上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岗位,他们虽然有朝气,有魄力,有学力,有行动力,但缺乏较为系统的教学管理经验,在教学管理中时常表现出以散点思维、短期思维为主的管理行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思考和行为创造力不足,跟随式、应付式管理,工作计划性不强,疲于奔命的现象仍然存在。再加上时代发展节奏颇快,促使教育教学改革同样加快了节奏,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学管理效能不高。 因此,重新审视学校教学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助力学校管理者深刻理解学校教学管理的本质内涵,引领他们从散点思维走向系统思维,在管理实践中,努力形成全局思维、团队思维、整合思维和亮点思维,提升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价值思辨力、组织领导力、活动设计力和专业引导力,最终提升学校教学管理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重塑育人观念,努力形成系统的管理理念 作为担负着为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培养人才责任的学校,当然还需要考虑“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的社会意义和国家意志。古希腊哲学家和教育家柏拉图就曾经有“教育是国家的事业”的论断。爱因斯坦也曾在《论教育》一文中,就学校的意义作过这样的阐述:“学校应该培养青少年的品质,挖掘他们的能力,实现他们为人民谋福利的价值……学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和独立行事的人,不过,他们要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最高理想。” 当然,不可否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对学校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探讨。对于学校及学校教育,从内容与学习方式到学习结果的表达,再到对学习质量的评价等,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需要从传统的关注知识学习的质量,转变到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性发展状态,以及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状态上来。唯如此,学校及学校教育才能不会被取代,继而更好地发展。作为一名学校的教学管理者,重塑五种观念,即树立现代的学校观、正确的育人观、科学的质量观、发展的管理观、先进的教学观,是重塑育人观的重要内容。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