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学步”“寻路”“行走”“远望”四卷,共收录了作者二十余篇学术随笔,所收录的文章不仅回顾了作者求学以来几位老师的谆谆教导,也有治学以来对历史学、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的思考,以及关于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中国山区开发的历史、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发展等研究性的文章,还有作者在研究中国历史、全球历史中较有新意的论点。
卷一 学步
清水激浊,涵气在襟
求真、实证、新解
记彭雨新先生
李老师讲授的“宋辽金元官制史”课
朱雷先生与历史地理研究
《椿庐史地论稿续编》选读
读张修桂先生的文章
我若之何
三月莺花谁作赋
卷二寻路
人地关系:地理学之外
谁是中心:人类还是自然
倾听来自村落边缘的微弱声音
区域历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区域,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阴间为什么要用“买地券”
我为什么更加关注土地、村庄和天空
在秦代,做一个普通人是什么体验?
历史叙述的多样及其意义
仰望蓝天
卷三行走
长江中游地区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山区开发的历程、特点及其意义
台、垸、大堤: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区域的形成、发展与组合
从云中到朔方
蔚茹水(葫芦河)探源·环江一日
卷四远望
谁的“中国”、谁的“边疆”以及谁“认同”什么
危机中的身份与平等
世间本无“好皇帝”全球化的历史及其研究
清水激浊,涵气在襟
05年7月,在协助李涵老师完成《石泉文集》的编辑工作后,我写了一篇《〈石泉文集〉编后感》,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石先生的学术论点、研究方法和我的学。其后数年间,也有一些师友希望我写一点回忆两位先生的文字,我却一直没有写。每次想起来,都会很动感情,常常写不成句子,遑论成篇。18年初,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石泉教授诞辰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各位师兄弟和一些再传弟子都来参加。大家汇聚一堂,高兴。我感受到欢乐融和的氛围,内心深处却悲伤。在会上,我做了一段很动感情的发言:
1978年的这个时候,石先生六十岁。那时候我还只有十三岁,我不知道李老师和石莹姐有没有给他过六十大寿。当然,按照老规矩,是应当前一年过的。
先生那时,还默默无闻吧,大部分的文章,还是油印的交流材料或讲义,没有能够正式发表。再过十年,先生出版了《古代荆楚地理新探》;再过十年,1998年,先生八十岁整,正式退休。再过七年,先生走了。屈指算来,先生学术生命的表现期,无论如何,不过三十年。可以说,他用四十年的时间,给自己的后三十年奠定了基础。四十年的时间,现在想起来,真长啊,中间有多少难走的路!而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石先生做了这么多的工作,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学术道路,还指导出这么多的学生。现在想起来,真不容易,中间有多少难做的事!
我今年五十三了。石先生五十三那年,1971年,应当是在武大沙洋分校吧。那一年的先生是怎样的呢,他的心境如何?我一直无法去想象。如今,略经了些沧桑,看了些人事,我想,自己或者能知道一点了吧。“歌声歇处已斜阳,剩有残花隔院香。无数楼台无数,清谈霸业两茫茫。”这是《桃花扇》里的戏词,先生即使真的想起,也只会在心里流过,不会吟出声来的。
先生客厅里,一直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每回看见这幅字,我想先生也有诸多的无奈吧,却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努力着。在先生离开之后的岁月里,我每遇到挫折坎坷,会想起这幅字。石先生和李老师多次教导我:为人要有所本,做事要有所持。这两句话,说起来不易,做起来更难。随波逐流,与世沉浮,不会有人苛责。可是,这个世界上还是要有人,能够坚守某些做人的底线,并努力做一个像人的人。否则,在这个没有底线的世界上,不活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