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纵深发展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缓解城市历史地区保护与建设矛盾的重要措施,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是空间资源综合集约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未来历史地区保护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点。本书主要从历史地区保护更新的现状与未来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历史经验、发展状况、相关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对目前前沿的国内外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案例进行评析,梳理并总结当下主要的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模式在历史地区保护更新中的运用,以及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管理与实施的方法,运用系统性的观念思考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建设对于历史建筑、历史街道、历史地区等多个层次的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意义。
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是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历史文化街区常常被视作地下空间发展的阻碍和规避地区,诚然历史文化街区应当以保护为首要原则,但是其地下空间的利用并非不可能,且位于城市中心城 区的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区位优势反而具有需求。本书在本领域首次综合介绍了整体利用历史文化街区地下空间方面的技术、论证和分析方法、综合利用模式等内容。
结语历史地区是城市发展沿革与文明变迁的物质空间样本,是现实条件与发展诉求的矛盾集中区域。历史地区的地下空间利用与一般地区的城市地下空间不同,它不仅受到各类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限制,而且会因历史地区在城市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空间系统中的重要地位而受到特殊关注。同时,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是相对一般地区地下空间而言更珍贵的有更高附加值的国土资源,其实施可逆性也更小,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对地上遗存产生各种不良影响。在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建设的早期,由于城市建设经验不足与技术条件限制,未能前瞻性地做足够的规划预留,后期叠加建设后出现了无序发展的现象。因此,对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体实施的影响因素与可实施评估方法展开分析,并归纳综合利用模式和综合利用设计要点,有助于通过地下空间的实施,更好地实现历史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与一般性城市地区相比,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建设在我国并不算普及。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历史城市的经济发展未达到急需开发地下空间来补足功能的程度;另一方面是因为少数历史城市虽开发了地下空间,但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不高,地下空间功能单一,多以地下停车场、地下室空间等为主。这些地下空间建设以满足城市功能需求的被动开发为主,因地下空间自身优势而进行的主动开发较少。并且,地下空间开发的技术手段少、开发环境不佳,城市地下空间功能之间的连通性不强,开发建设缺乏统一的整合规划等。除了北京、上海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城市,大多数城市的地下空间网络还未成型,且功能分散、单一。同时在垂直方向上,深层的地下空间利用还仅存在于极特殊的功能需求上,如科学实验、工业开采、埋藏物发掘等,在深层地下开发的技术手段和实践经验上尚有不足。其中,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建设仅占一小部分,也难以与城市整体地下空间利用相融合。本书在研究国内外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经验的基础之上,从优秀案例与定量分析中总结规律,对不同维度下我国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利用的约束限制条件、可实施性评估方法、综合利用模式及综合利用设计展开讨论。通过对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整体利用,可以扩大历史地区的空间容量,提升历史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保护历史地区地上历史文化与环境景观。利用地下空间主动弥补、协同地上空间的保护与利用,为历史地区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思路。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约束限制条件包括地下空间利用基础性约束限制条件,以及有别于城市其他街区的由地面要素保护要求所带来的约束限制条件。历史地区地面功能演变、街区形态、地下遗存、内部建筑、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以及其空间*初生成的理念指引、过往变迁等,都是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约束限制条件。以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可实施性为目标,可以确定4个准则层、15个指标,构建可实施存量评估的指标体系:①保护约束限定影响因子子集,包括历史建筑保护等级、历史建筑结构形式、地下遗存情况、历史建筑密度、历史建筑层数;②工程与地质条件影响因子子集,包括土质条件、地质条件、不良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情况;③外部环境条件影响因子子集,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用地功能与经济价值、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线路、现状地下空间情况、拟定竖向开发深度;④利益群体愿景影响因子子集,包括决策者与专家愿景、社会公众愿景。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中各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并以天津中心城区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为实证案例,验证了该评估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科学性,能够为进一步的地上地下空间整体规划利用提供有效支持。由于该评估方法在研判得分时能够依据评估对象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对不同历史地区地下空间保护与利用展开评估时,也能做到因地制宜。在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方面,根据研究得出的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约束限制因子集,选定了功能维度、形态维度、地下遗存维度、交通维度这四个维度了分析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①功能维度分析了地上功能活跃度、地下功能连通性、地上地下耦合方式,总结了地上地下功能耦合关系模式;②形态维度根据不同功能类型历史地区所具有的不同形态特点,对应提出地下空间利用形态模式;③地下遗存维度提出了地下存量空间与地下文物埋藏这两种利用模式;④交通维度以轨道交通作为研究主体,研究了穿越式、相邻式轨道交通与历史地区整体利用模式,提出了穿越式轨道交通地面建筑评估保护、路径、出入口选择方式,相切式轨道交通站点间连通,以及站点与历史地区之间的整体利用方式,并提出应当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地上地下三维交通线路。虽然我国地下空间的建设规模在快速增长,但是相关法律与规划制度的制定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历史地区地下空间的建设作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尚无系统完善的法律规划制度基础,仅靠自主开发建设往往缺乏规范性与整体性。因此,应在相关地下空间规划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中纳入历史地区的适宜性内容,与其他相关规划(如立体道路制度,地下停车场、共同沟规划等)和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结合,以共同形成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体系。
许熙巍,女,1977年7月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常务副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历史保护与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韧性城市专业委员会、可再生能源与碳中和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乡规划网编委,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近年来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多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规划实践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2本,作为主持人或参与人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省级优秀规划设计奖4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更新、低碳与韧性的城市和社区规划、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等。
1 绪论
1.1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读
1.3 历史地区保护的发展历程
1.4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发展历程
2 国外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实践
2.1 英国伦敦
2.2 法国巴黎
2.3 新加坡:纳入国家长远发展战略
2.4 日本名古屋
3 国内历史地区地上地下整体利用的案例
3.1 北京
3.2 上海
3.3 哈尔滨
3.4 西安
4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约束限制
4.1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的基础性约束限制
4.2 历史地区保护要求对地下空间利用的约束限制
4.3 影响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模式的约束要素5 历史地区地下空间整体利用的可实施性评估研究
5.1 可实施性与可实施存量
5.2 可实施性评估的方法
5.3 可实施性评估方法的构建
5.4 可实施性实证分析――天津中心城区五大道等历史文化街区
6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体综合利用模式
6.1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整体利用要素
6.2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功能维度整体利用模式
6.3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形态维度整性利用模式
6.4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地下遗存维度整体利用模式
6.5 历史地区地上地下空间交通维度整体利用模式
7 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与关键技术
7.1 步行交通通达性
7.2 空间的环境品质
7.3 历史街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技术
8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