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了江苏淮安市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为民服务的故事,全书以时间为线索,由李银江的40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及对“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的整体阐述构成,高度弘扬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天下为公、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的伟大精神。自1985年李银江创建敬老院以来,他代表党和政府,供养了105名老人,他不仅是空巢老人的“亲儿子”,还是乡村孤儿的“好爸爸”,是流浪人员的“家里人”。李银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杰出典型,2019年3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孺子牛奖”。本书属于典型的讲述中国共产党(员)故事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
章 创建敬老院
3个月,11间房
中国目前已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该如何更好地安度晚年,是一个摆在眼前的紧迫问题。中国传统的观念是子孙满堂,四世同堂,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越来越需要有自己的活动空间,需要更好地被照料,养老院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而言,他们是希望在家里养老的,故土难离,老窝难舍。他们大多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改变已经熟悉的生活,因此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宁愿待在家里安度晚年,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则雇保姆居家养老,只有那些实在无人照顾的老人,才不得不去敬老院。
中国很早开始建设敬老院,盱眙敬老院建于三十六年前。
1986年6月初的,李银江处理完事情,正准备离开村委会,这时候电话响了,接起来一听,原来是乡长打来的,让他到乡去一趟。乡长打电话,肯定有重要的事。
李银江马不停蹄地赶到乡。
这一趟乡之行,改变了李银江的人生轨迹。
县里统一部署工作,要每个乡镇建立敬老院,桂五还没有敬老院,要尽快建立起来。建敬老院要地方,这个好办,当时乡里荒地还很多,随便能划一块,问题是谁来管理呢?敬老院属于民政范畴,但乡民政办实在抽不出人手。经过乡会研究,决定调四桥村支书李银江担任敬老院院长,给他打电话,是落实这件事的。
乡长先是把李银江夸奖了一番。李银江这几年的工作,也的确值得表扬。夸奖之后,乡长话锋一转,说是有一项艰巨的任务,非他莫属。
这项任务,自然是筹建敬老院了。
听说让自己担任敬老院院长,李银江愣了一下。四桥村是他的老家,在这儿生活了将近三十年,十年前李银江开始担任村干部,如今村支书也干了两年多,一切都熟门熟路的。去敬老院,那可是个的领域。李银江一开始有点担心自己不能适应,但他是员,要服从组织的安排。稍一沉吟,他便接受了这项任务。这样,一场谈话,让李银江从村支书变成了敬老院院长。
敬老院院长,说起来是个院长,好像很好听,实际上没有任何工作人员,李银江一个光杆司令,连办公地点都没有。乡长把李银江带到一片荒地前,比画着说,这块地42亩,你踏踏实实干,给我干出个样子来。
敬老院要在国庆节启动使用,此时已是6月份,只有三个月的时间了,紧迫。李银江把村里的工作交接一下,立刻投入敬老院的建设上来。
一片荒地,什么都没有,李银江首先要做的,行规划。李银江没学过规划,但他在农村盖过房子。建敬老院,是给老人盖房子。道理都是一样的。自己家怎么盖房子,怎么建敬老院。
时间紧,任务重,李银江离不开工地,但工地上又没有住处,怎么办?李银江有办法,跑到街上,花四块两毛钱,扯了一斤六两的一块塑料薄膜,在工地上搭了间小棚子。这是他每天晚上的住所。幸亏不是冬天,否则这样的塑料棚哪能住得了人?冬天冷得受不了,夏天不存在这个问题,但躺在这个小棚子里,闷热得难受,再加上蚊子嗡嗡叫,根本睡不好,不过为了敬老院早日建成,李银江都忍受了。住在工地,吃也离不开这儿,妻子一大早送来饭,送一次管三顿,晚饭后再把碗带走。这样持续了好多天,直到工来大家一起开伙吃饭,妻子才没再送饭。可以说,敬老院的建设,离不开李银江妻子的支持。
李银江的妻子名叫韩素珍,两人于1980年结婚,此时孩子还小,正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李银江几个月不着家,骤然增加了妻子的压力,但韩素珍从不叫苦叫累。李银江以后的民政工作生涯,也都没离开妻子的支持。正是应了那句话: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有了妻子的鼎力相助,李银江把精力都投入在敬老院上。建设的费用有限,这要求施工必须精打细算,不能浪费一分钱。乡里主持对施工行了招标,李银江对负责施工说:“孤寡老人都是我们的父辈,敬老院工程是良心工程,为他们做好安身之所,丝毫不能马虎,只有做到让他们满意才算尽到了孝道!”说得施工队频频点头。
建筑来后,按说李银江可以清闲点了,实际上,他一点没有轻松,跟着大家一起运沙石、扛木材、砌砖头……工人们干什么,他跟着干什么。不同的是,工人们干完活可以回家,他还要住在工地上。
这样干了三个月,到9月25日,敬老院终于完工了,8间住房,3间厨房,漂漂亮亮地立在那儿,李银江这才算松了口气看着新落成的敬老院,也满意。
在建设敬老院的日子里,李银江还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无论是村支书,还是敬老院院长,都没有公务员或事业编制,也是说,李银江跟乡里的正式工作人员,区别还是很大的。在此期间,县民政局招收一批工作人员,的鼓励下,李银江也报名了。这次仅招录7个人,结果有50多个人报名,虽然说比如今招录公务员情况要好些,但能考上的毕竟是少数,考上一个,有六七个人落榜。李银江文化上有老底子,人又聪明,在建设敬老院的空隙稍微复下,去参加考试了,结果考了全县名。国庆节前夕,敬老院落成,李银江又成了“公家人”,对于他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
因为历史的原因,李银江的父亲李学仁一直过得比较压抑,后来李银江有出息,成为村主任、村支书,让他心情好了许多,但他怎么也想不到,李银江会成为“公家人”。李银江到上班的天,李学仁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个人跑到门前的街上来来回回走了三趟。晚上李银江回到家,李学仁说,他能有今天,是几代人想不到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嘱咐李银江“要做一个有口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