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随笔形式写就的文学评论,也是毛姆对于阅读和哲学的洞见之书。
翻开本书,你一定会被十大文豪鲜为人知的另一面惊得目瞪口呆:众人敬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嗜赌成性,喜欢预支稿费却不按时交稿;巴尔扎克虚荣浮华,经常欠钱不还;简·奥斯汀穿着土气,品位低下……毛姆对巨匠们近乎不留情面、一阵见血的评述并非有意哗众取宠,而是要将他们最真实、最人性化的一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用毛姆的话说,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作者的作品。
毛姆不但讲述了十位作家的个性、嗜好和人生体验,也介绍了十部伟大的小说名著。一旦打开,你就会进入一个丰富而美妙的文学世界。
◎编辑推荐
- 包括马尔克斯、村上春树、张爱玲、余华、王安忆、莫言、奈保尔在内的文坛大家都爱读毛姆。
- 全面而深度解读简·奥斯汀、狄更斯、托尔斯泰、福楼拜、巴尔扎克等十位文学大家及其代表著作。
- 著名翻译家宋碧云女士两百个日夜精译精校,译文精准流畅,语言逗趣雅洁,阅读体验更佳。
- 毛姆的评论一语中的、一针见血,读者可以通过这本书获得小说阅读的乐趣。
◎内文节选
第一讲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战争与和平》
Leo Tolstoy(1828-1910):War and Peace
我想巴尔扎克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家,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却是最伟大的小说。以前没有人写过题材范围这么广泛、描写的一段历史这么重要、创造的人物这样众多的小说,我猜以后也不会有人再写这样的文学巨著了。称之为史诗也毫不为过。我想不起另外还有什么小说作品可以称为史诗而当之无愧的。托尔斯泰的评论家也是友人的斯特拉科夫(Strakhov)曾以几句很有力的话表达他的看法:完整的人生全貌。完整的当代俄国写照。完整的所谓历史和民族挣扎的史诗。描写人们从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幸福与伟大、自己的苦难与屈辱的一切情境的完整观照。这就是《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三十六岁开始写这本书,作家的创造天赋通常在这个年龄达到高峰,他花费六年的时间才完成。他选择的时段是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时代,高潮是拿破仑入侵俄国、火烧莫斯科以及军队的撤退与毁灭。托尔斯泰着手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本来是想写上流社会的家庭生活故事,历史事件只是拿来当背景。故事中人经历了许多足以影响他们性灵层面的经验,吃过许多苦头之后,到头来却得到净化,享受安静和快乐的人生。托尔斯泰写着写着,才愈来愈强调两大交战国敌对势力间无比激烈的拼搏,从他读过的各种书报中建构出一套历史哲学,我之后再来稍作叙述。
据说书中人物有五百位左右。他们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一点已是很大的成就。兴味并不像大多数小说中仅局限于两三个人或一群人身上,而是集中在四个贵族家庭罗斯托夫家、保尔康斯基家、库拉金家和别祖霍夫家的成员身上。当小说主题要求作者刻画不止一群人的时候,他必须妥善应付一项困难,就是由甲群移到乙群身上要合情合理,让读者乖乖接受。这一来读者会发现:这会儿作者正告诉他关于某组人物他所须知道的信息,待会儿他准备听听有一段时间音讯全无的另一组人物近况如何。大体上托尔斯泰这方面做得极为巧妙,读者简直像遵循单一的叙事线进行阅读。
托尔斯泰像一般小说作家那样,照他认识或听过的人物来塑造书中人;不过他当然只是把他们当作模特儿,等他的想象力发挥在他们身上,他们就变成他自己创造的人物了。据说浪费成性的罗斯托夫伯爵是照他祖父的音容言行构思出来的。尼古拉罗斯托夫是照他父亲,楚楚可怜又迷人的玛丽雅公爵小姐是照他母亲。至于可以算是《战争与和平》男主角的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公爵,一般认为托尔斯泰心中是以自己为蓝本;我们若说他意识到自己分裂的人格,所以照自己这一个模特儿创造出两个对比的人物,借以厘清和了解自己的个性,说来大概也不算离谱。
皮埃尔和安德烈公爵有一点很相似,他们像托尔斯泰本人,都在寻求心灵的平静,都为生与死的奥秘寻找解答,结果都没找到;除此之外两个人截然不同。安德烈公爵是英勇、浪漫的人,以自己的种族和阶级为荣,心灵高贵,却高傲、专横、不宽容又不理性。尽管有种种缺点,他却是动人的角色。皮埃尔远非如此。他生性仁慈、脾气温和、慷慨、谦逊、斯文又自我牺牲;但却很软弱、优柔寡断、很容易上当受骗,叫人忍不住对他感到不耐烦。他行善做好人的愿望十分感人,但有必要把他写成这样的傻瓜吗?他为了解出苦思不解的谜团,变成共济会会员,托尔斯泰为此忍不住写出几章非常非常沉闷的内容。
这两位男士都爱上罗斯托夫伯爵的小女儿娜塔莎,托尔斯泰把她塑造成小说史上最最讨人喜欢的姑娘。要刻画既迷人又有趣的少女是最困难不过了。小说中的少女大致是平淡无趣(如《名利场》中的阿米莉亚)、自命不凡(如《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范妮)、聪明过头(如《利己主义者》中的康斯坦尼娅达累姆),或者像小傻瓜(如《大卫·科波菲尔》中的朵拉),不是傻傻卖弄风情,就是天真得叫人难以置信。她们会成为小说家处理起来别别扭扭的题材不难理解,因为人在这种少不更事的年龄,个性尚未完全发展。
同样的,画家只能在某一张面孔因生活、思想、爱与苦难的兴衰变迁而显现出个性时,才能把它画得生动有趣。要画一张少女肖像,他充其量只能呈现青春的魅力和美。但娜塔莎完全自然。她甜蜜、敏感、有同情心、任性、孩子气,也有女人味儿、重理想、动辄发脾气、亲切热情、顽固、反复无常,各方面都令人着魔。托尔斯泰创造过很多女性,她们都真实反映人生,但没有一位像娜塔莎这样赢得读者的挚爱。
像《战争与和平》这么长的一本书,又是花这么长的时间写成的,作者有时候亦难免才思不济。我已经说过,皮埃尔成为共济会会员的过程很沉闷,小说将近结尾时我觉得托尔斯泰好像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有点失去兴趣了。他的历史哲学也许可陈述如下:他相信不是伟人影响历史进程,像一般公认的那样,而是有一种难解的力量充塞于各民族间,使他们不知不觉走向胜利或失败。亚历山大、恺撒、拿破仑只不过是名义上的领袖,不过是一种象征,他们被一种无法抗拒也无法掌控的推动力带着走。拿破仑不是靠他的战略或大军打胜仗,因为他的命令可能因情境改变或者未及时送达而没有被执行,他打胜仗是因为敌人突然坚信仗已打输,所以逃离了战场。在托尔斯泰心目中,法国入侵俄国期间的英雄是俄军总司令克托佐夫,因为他什么也不做,避免战斗,只等待法军自己毁灭。也许这次就像托尔斯泰的所有理论一样,大量真理混杂着大量谬误,例如他的作品《什么是艺术》也是如此,但我所知不多,没法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他花这么多篇幅来翔实描述莫斯科撤退的经过,是想举例说明他的想法。那也许是好史料,却不是好小说。
不过,如果说托尔斯泰在这部惊人浩大的小说最后一部分稍稍失去了活力,那他已在尾声中弥补得十分充实。这是才气焕发的一招。老一辈小说家习惯在他们要说的故事收场后告诉读者主要人物遭遇如何。他们告诉读者男女主角过得很幸福,环境优裕,生了好几个孩子;恶人若非在结尾前被干掉,就会陷入贫穷,娶了一个唠叨的恶妻,得到应得的报应。但是往往只用一两页敷衍交代,读者总觉得这是作者满怀不屑丢给他的抚慰品。直到托尔斯泰才把尾声写成真正重要的东西。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其作品常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审视人生,在国际上拥有大量读者,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等。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的称号。1965年,毛姆在法国逝世,享年91岁。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讲 列夫·托尔斯泰及其《战争与和平》
第二讲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及其《高老头》
第三讲 亨利·菲尔丁及其《汤姆·琼斯》
第四讲 简·奥斯汀及其《傲慢与偏见》
第五讲 司汤达及其《红与黑》
第六讲 艾米莉·勃朗特及其《呼啸山庄》
第七讲 居斯塔夫·福楼拜及其《包法利夫人》
第八讲 查尔斯·狄更斯及其《大卫·科波菲尔》
第九讲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卡拉马佐夫兄弟》
第十讲 赫尔曼·梅尔维尔及其《白鲸》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