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中的拜占庭帝国与中国
这一时期拜占庭中国的关系与欧亚大陆政治格局变化密切相关。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以7 世纪中叶为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拜占庭中国关系主要存在于前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中几个重大势力关涉最为密切:拜占庭帝国、波斯萨珊帝国、中亚势力(嚈哒、突厥)、中华帝国。阿拉伯伊斯兰势力在7 世纪中叶以后强势崛起,冲击并打破了欧亚大陆此前的政治格局,也改变了这几个势力之间的关系。
330 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由罗马迁往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希腊旧城拜占庭,改名为君士坦丁堡,这一行动表明帝国中心已经东移,一个新型帝国在原来的罗马帝国框架内已经形成。5 世纪后半叶,帝国西部的统治覆亡于蛮族入侵的洪流中,帝国中央集权制传统中断。新的东部帝国虽也遭受了蛮族的入侵,但凭借着其优越的地理和社会优势,以及灵活的外交策略,顶住了内部危机和蛮族入侵的冲击而生存了下来,并且显露出勃勃生机,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帝国在内政外交上都已渡过难关,走上了复兴之途,到阿纳斯塔修斯时代,帝国已经从蛮族入侵造成的破坏和萧条中恢复过来。到查士丁一世(Justin I,518527 年在位)和查士丁尼一世时代,一个新的强大帝国已经初步形成。这一历史时期,拜占庭帝国不仅成功地经受住来自北方边境的蛮族冲击和破坏,反攻,重新征服被蛮族占领的罗马帝国西部领土,将整个地中海东部至于控制之下;在东部边境,拜占庭帝国成功地遏制了波斯萨珊帝国的攻势,保持了东部边境的完整,伊拉克略时期拜占庭帝国对波斯军事行动取得巨大成功,但这种成功只是昙花一现,持续的时间很短,旋即被新崛起的阿拉伯势力所取代。
中国经历了相似的政治形势。在经历了两汉的繁荣以后,中国也进入了一个国力衰退的时代。东汉帝国中央政权倾覆以后,国家陷于混乱。随后而来的是魏、蜀、吴三国并立以及西晋(281317 年)的短暂统一。中国北部陷于入侵的蛮族之手,317 年晋朝迁都南京,使欧亚大陆两端的两大帝国 中华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政治形势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所不同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古希腊文化传统的复振,而东晋的定都建康则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地带陷于蛮族之手。不过,与蛮族政权建立后罗马帝国西部的蛮族化所不同的是,统治中国北部的蛮族迅速同化于发达的中原文明,特别是439 年拓跋部建立的北魏(386 534 年)统一北方各小王朝后,中国北部逐渐发展、繁荣起来。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而二者又分别于550 年和557 年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与此同时,中国南部则先后历经四个王朝:宋、齐、梁、陈。继起的隋王朝以及它在589 年的一统天下,标志着中国进入统一的新阶段。隋王朝的政治成果为生机勃勃的唐王朝所继承。南北朝晚期中国北方王朝与嚈哒、突厥交往频繁,隋朝对西域的经营十分积极,唐初期向中亚地区的经营和扩张达到历史上的空前规模,在西域形成长期而持续性的影响。
萨珊波斯与中亚政权(嚈哒与突厥)是处于拜占庭与中国之间的两大势力,这四种势力并存于欧亚大陆,成为主导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公元226 年,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Ⅰ,224242 年在位)建立萨珊王朝,取代此前统治伊朗高原的帕提亚王朝,建都泰西封。新兴波斯萨珊朝帝国几乎与拜占庭帝国同时走上复兴与强盛,地缘政治决定了它要与拜占庭帝国角逐西亚霸权,同时应对来自中亚的新兴势力对东部边境的威胁。公元232 年,阿尔达希尔一世挥师东进,征服贵霜帝国。公元260 年,沙普尔一世(Shapur Ⅰ)在埃德萨击败了罗马帝国,俘虏罗马皇帝瓦勒良(Publius Licinius Valerianus,253 260 年在位)。阿尔达希尔一世与沙普尔一世之后,萨珊王朝五代君主均平庸无能。公元298 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在萨塔拉战役中打败萨珊王朝,波斯割让亚美尼亚和亚述地区。萨珊王朝一代明君沙普尔二世(Shapur Ⅱ,309379 年在位),于公元363 年在萨迈拉战役中大败罗马帝国,夺回亚美尼亚和亚述地区。此后萨珊王朝和罗马东罗马帝国基本上维持着和平局面。
6世纪初叶以后,拜占庭与波斯的关系特点是敌对与友好交错,战争与和平相随。524 年波斯军队侵入伊伯里亚(即格鲁吉亚),527531 年双方的冲突扩展到两河流域。532 年查士丁尼为了将军队集中于地中海西部进行征服活动,曾以支付巨额年金为代价与波斯缔结和约,但波斯不愿看到拜占庭军队在西部的成功,当拜占庭帝国军队在著名将领贝利撒留忙于征战时,于540 年发动对叙利亚的攻击,进至安条克并洗劫之。此后两国冲突不断,直到562 年拜占庭帝国支付重金与波斯缔结50 年和平协约。但是两个帝国对高加索地区各小国的觊觎和争夺,很快再次引起冲突。575 年,波斯击败拜占庭,576 年拜占庭又击败波斯,随后两国间又进行了一系列小规模的战争,一直持续到591 年两国缔结和平条约。602 年,波斯皇帝科斯罗埃斯二世再次发动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611 年占领安条克,612 年占领大马士革,614 年占领耶路撒冷和埃及。然而,一代雄主伊拉克略迅速遏止了波斯的攻势,并于622628 年彻底击溃之。连绵不断的冲突和战争给两个帝国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在最后的决斗中,它们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当新兴的阿拉伯伊斯兰势力对两个西亚大帝国发动猛烈的征服战争时,两国军队无力组织有效的抵抗,波斯很快被征服,拜占庭则永远失去了帝国东部的大部分领土。
在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的关系中,兴起于波斯背后的中亚政权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为拜占庭所利用来缓解拜占庭波斯边境压力,也可以被波斯联合攻击拜占庭帝国。
5世纪以后,中亚的嚈哒成为波斯东部边境的威胁。嚈哒人即白匈奴,中国史籍称之为滑国,公元4 世纪末从塞北进入粟特地区(Sogdiana)。从5世纪20年代开始,嚈哒人入侵萨珊波斯。波斯国王巴拉姆五世(Bahram V, 420438 年在位)在木鹿地区大败嚈哒,杀其王。其子亚兹达吉尔德二世(Yazdagird Ⅱ,438年在位)为应对嚈哒,对拜占庭采取守势。卑路斯一世(Peroz Ⅰ,459484 年在位)同嚈哒作战,两次被俘,在公元484 年第三次对嚈哒开战时战死,嚈哒夺取呼罗珊等地,征服整个东伊朗地区。嚈哒对波斯的入侵行动似乎受到拜占庭的鼓动。嚈哒南进征服大部分北印度地区,东进葱岭以东。6 世纪初嚈哒势力达到极盛,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魏书》)。5 世纪末至6 世纪中叶,嚈哒统辖犍陀罗、粟特、大夏、布哈拉、呼罗珊、和阗、喀什噶尔,成为中亚地区的主人。
突厥最初居于准噶尔盆地之北,叶尼塞河上游,后迁至高昌的北山(今博格达山)。5 世纪前叶,柔然攻占高昌,突厥沦为柔然的奴隶,成为从事锻铁之业的锻奴。546 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其部众击败了进攻柔然的铁勒各部,降其众5 万多人,突厥由此势力大振。土门恃其强势,向柔然首领求婚,遭到侮辱性拒绝。土门盛怒之下率部众反叛,于552 年击灭柔然,自称伊利可汗,建立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分为两部:东部(或称北部)以鄂尔浑河为中心,由土门统辖,拥可汗称号;西部以伊犁河即所谓乌孙故地为中心,由土门之弟室点密(Istarni,562576 年在位)统领,拥叶护称号,此为西突厥。东、西两突厥在584 年前后发生政治分裂。659 年,西突厥被唐朝征服。从6 世纪中叶到7 世纪中叶,中亚地区见证了突厥帝国的兴起和强盛。
柔然势力覆亡以后,突厥成了嚈哒的近邻。公元531 年,波斯一代雄主科斯罗埃斯一世即位,励精图治,波斯势力达到鼎盛时期。波斯与新崛起的突厥结盟,南北夹击嚈哒,突厥攻击布拉哈,萨珊进攻拔汗那,嚈哒于560 年前后灭亡。萨珊波斯恢复在东伊朗地区的统治。西突厥占有阿姆河以北的嚈哒旧土,以阿姆河的铁门为界,成为波斯的直接邻国,不久突厥将势力向南扩展到罽(Kapisa,迦毕试),将嚈哒旧壤从波斯手中完全夺取,西部扩展到里海北岸和高加索以北,在东、北两个方面对波斯构成了严重威胁。此时的波斯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比嚈哒更强劲且危险的敌人,意识到突厥不可能安于现状,迟早会觊觎波斯本土,必须尽一切努力加以防范。两国间的敌对倾向由此产生。在这一时期欧亚大陆政治格局中,拜占庭帝国与中华帝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以东西交流早已存在的商贸联系为基础的间接性的交流,同时服从于拜占庭与波斯、中亚势力(尤其是突厥)的互动。
对拜占庭帝国本身而言,6 世纪初叶以后国力达于鼎盛,版图囊括西亚、地中海东岸和北非,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具备了对东方交往的客观条件。君士坦丁堡位处欧亚之间,地理位置优越,是联系东西方的金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之下的财富积累条件得天独厚,贵族阶级竞相奢华,对东方奢侈品特别是香料、丝绸的需求增加。帝国内部存在对东方交往的动力。从地理位置上,拜占庭帝国与波斯帝国接壤,互为竞争对手。拜占庭帝国面临北部边境与西部边境的压力,希望从波斯的东边边境寻找同盟以制衡波斯,因此关注波斯东部边境,尤其是中亚力量的变化。新兴游牧民族嚈哒,尤其是突厥崛起,自然会吸引拜占庭帝国的注意力,成为其外交活动的目标。
而对于中亚的突厥政权,与波斯的敌对关系促使其从拜占庭帝国方面寻找同盟以便对付波斯。这种地缘政治加上经济利益的推动,使其迅速采取行动。中亚商业民族粟特人从嚈哒政权之下转移到突厥政权之下,不失时机地利用突厥在中亚确立的威望推动自己的事业,希望进一步拓展商业空间。粟特人利用西突厥威势,试图打开波斯的丝绸市场,遭到波斯严厉拒绝后,转而敦促西突厥将丝绸直接销往君士坦丁堡。西突厥和拜占庭帝国由此展开近十年(568576 年)的密切交往,并形成共同对付波斯萨珊朝的军事联盟。
为了应对来自中亚的威胁,波斯主动展开与中原王朝的外交。455 年,波斯首次向北魏派出使团,至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 年),达10 次之多。北魏于献文帝皇兴二年(468 年)也向波斯遣使。魏宣武帝正始四年(507 年),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 年)及魏废帝二年(553 年),不仅有波斯遣使,也有嚈哒国遣使,说明此时的中国北方虽未统一,但已经出现相对强大的政权,在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中重新成为一个政治力量,在波斯与嚈哒的角逐中,成为二者竞相结交的对象。突厥取代嚈哒而成为中亚强权后,不仅对波斯构成威胁,而且利用北周、北齐对立角逐北方霸权的机会,予取予夺,分化利用,乘北周、北齐鹬蚌相争之机大获其利,成为波斯和中国共同的敌人。(北周)天和二年(567 年),波斯王向北周遣使(《周书·异域志》,显示出波斯联合中国抗击新兴之敌突厥之意图;而中国主动与波斯发展关系,显然也是因为突厥勃兴造成的巨大压力,使中国产生联合波斯以牵制突厥的需求。隋炀帝(605618 年)时,派遣李昱出使波斯,波斯随之遣使随李昱入隋。李唐勃兴之后,中国进入经营西域、解决突厥威胁的重要时期,终于在659 年击灭西突厥,彻底解决突厥问题。
唐朝与波斯最密切的交往是在抗阿拉伯穆斯林勃兴时期。面对咄咄逼人、势不可挡的阿拉伯征服势力,事关生死存亡,波斯帝国殊死抵抗。但在阿拉伯人的凌厉进攻中,萨珊波斯由于此前与拜占庭角逐西亚霸权而耗尽国力,很快就失去了有效抵抗。末代皇帝耶济德三世组织的大规模抵抗失败,皇帝本人于651 年逃到吐火罗的梅尔夫(Merv),旋即被杀害,波斯帝国灭亡。8 世纪初叶阿拉伯人将中亚作为征服目标并展开强大攻势,波斯皇室残余力量坚持的抵抗逐渐失去效力,中国最终成了亡国的波斯皇族和数以万计波斯流亡者的避难地。据《册府元龟》,从贞观二十一年(647 年)至大历六年(771 年),波斯向中国派遣使节近30次,目的是向唐政府请求援助。
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及扩张,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最显著的表现首先是波斯帝国灭亡;其次是拜占庭帝国永久地失去了在非洲、地中海东岸以及小亚的大片领土,曾经领土横跨欧亚非的帝国风光不复存在,疆域局促于小亚与巴尔干半岛一隅,虽然后来转入反攻,领土有所扩展,但终究再未达到此前的规模,而且始终未能摆脱伊斯兰教势力包围之下面临的威胁。阿拉伯穆斯林势力吞并北非领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比利牛斯山脉以南地区并向欧洲推进,732年败于查理·马特统治下的法兰克军队以后,才停止向欧洲腹地入侵;另一方面,穆斯林势力向东扩张至中亚,占领河中地区,并推进到印度北部。751 年,阿拉伯军队与唐朝军队在中亚的怛逻斯遭遇并爆发战争,唐朝军队败绩。755 年安史之乱的爆发更使唐朝经营西域的力量受到削弱,唐朝在中亚的势力逐渐萎缩乃至最后放弃西域。
随着阿拉伯成为欧亚大陆的主导力量,拜占庭帝国、萨珊波斯帝国、中亚突厥帝国与中华帝国四大势力并立的局面不复存在,拜占庭帝国与中国也随之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