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随笔》(原名《亨利·赖克罗夫特杂记》),是乔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其中叙述的隐士赖克罗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的生活。其实是吉辛通过赖克罗夫特的自述,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因而本书是一部最富自传色彩的小品文集。吉辛自己穷困的一生,他对文学名著的爱好与追求,对于大自然恬静生活的向往,在书中均有充分的反映。本书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是英国文学中小品文珍品之一。
《四季随笔》是作者吉辛的一部半自传性质的文集,体裁介于日记和随笔之间,作者借亨利·赖克罗夫特,一个归隐乡野的暮年文人之口,抒发对大自然和恬静生活的向往,对书籍的热爱,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眷恋,更有一些闪光的思想片段。
作者简介:
乔治·吉辛(George?Gissing,1857-1903),英国小说家、散文家,维多利亚时代后期最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一生发表过23部长篇小说,主要代表作有《四季随笔》《新格拉布街》《狄更斯评论》等。
译者简介:
李霁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鲁迅研究专家。著有《给少男少女》《意大利访问记》《唐宋词启蒙》《唐人绝句启蒙》,翻译有《简爱》《被侮辱与损害的》《战争与和平》《四季随笔》《妙意曲》。受鲁迅翻译思想影响,李霁野是“直译派”翻译家的代表,对中国现代翻译理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 春
53 夏
107 秋
155 冬
205 注释
215 译者后记
文摘1:
在 《四季随笔》 中表现得最突出的思想是热爱祖国。 在 《春》 的第二部分中, 吉辛就写道: “我不是四海为家的人。 若是要我想我将死在英格兰以外的地方, 这思想我觉得会是可 怕的。 在英格兰, 这是我选定的住处, 这是我的家。” 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必然以祖国的文化成就自豪。 在《夏》 的第二十七部分中, 吉辛写道:
今天我读了 《暴风雨》我欢喜相信这是诗人的最后作品。 是他在斯特拉特福 德的家里写作的。 他一天天在那教导他喜爱英格兰乡间的 田野间散着步。 它是至高的想象力的成熟果实, 是一个大 师的手所写的完全艺术品…… 《暴风雨》 包含所有戏剧 中最高贵的沉思的段落; 包含表现莎士比亚最后的人生观 的段落……它包含他的最美妙的抒情诗, 最温存的爱情的 节段和仙乡的一瞥…… 在许多使我乐意生在英格兰的理由之中, 用本国语读 莎士比亚是其主要理由之一……让每个国家从它自己的诗 人得到快乐; 因为诗人就是国家, 就是它的一切伟大和甜 蜜, 就是人们为之生死的一切难传的遗产。 我合起书来的 时候, 爱和敬占据了我的心。 我的全心是倾向这个伟大的 魔术家呢, 还是倾向他在上面施用了魔术的岛呢? 我不知 道。 我不能把两者分开来想。 在这至美至上的声音所唤醒 的爱与敬中, 莎士比亚和英格兰是一体的。
对于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自然界景物当然是很亲切的。
作者这样描写了他家中的宁静生活: 这间屋子的绝妙的安静! 我完全无所事事地坐着, 观 望着天空, 看着地毯上黄金色日光的形式, 随着时光一分 分过去而变化, 我的眼睛顺着一张张装框的版画, 顺着一 行行心爱的书籍看过去。 屋里没有任何东西活动。 在花园 里我可以听到鸟雀歌唱, 我可以听到它们的翅膀沙沙作响……
我的房屋是完美的。 运气很好, 我找到了一个同样称 心的管家——— 一个低声轻步的妇人……我听陶器声响的 时候便很少有; 关门或窗的声音我绝没听到过。 呵, 幸福 的静默! (《春》 2)
吉辛谈到英国人, 有 “气质高贵的心, 勇敢, 慷慨; 清楚的头脑, 锐敏的眼睛; 命运无论善恶都同样可以应付的精 神……无论遭遇怎样的厄运和谗言, 他总记住旧时在任何威吓 之下, 都勇往直前的那位英国人 (按: 指弥尔顿11 ); 而且若 有必要, 也像他一样, 认为自己的责任和职务是立住脚跟等 待”。 (《冬》 25)。
我希望中国现代的读者更多地从这些话得到鼓舞!
文摘2:
我一向愚蠢傲慢, 常常拿一个人的智力和成就来评判他的 价值。 在没有逻辑的地方我看不出好, 在没有学问的地方我看 不出美。 现在我想我们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智力, 一种是属于 脑的, 一种是属于心的, 我认为后者比前者重要得多了。 我小 心着不使自己说, 智力无关重要; 傻子令人厌倦, 也同样令人 憎恶。 但是我所认识的最好的人, 确实不是因为智力, 而是因为心肠得免于愚蠢。 他们来到我面前, 我看他们很无知, 有很 深的成见, 可以有最可笑的错误推理; 但是他们的脸面闪耀着 至高的美德: 仁慈、 和蔼、 谦虚、 慷慨。 有这些美德, 他们同 时也知道怎样运用它们; 他们有心的智慧。在我家里为我工作的可怜的妇人, 她就是这样的一个 人。 (《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