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快讯》是作者作为战地记者亲历越南战争的回忆录,以第一人称视角记录了战场见闻和战地记者生活,所涉及的重大战役包括达多战役、顺化战役、溪山战役等。一方面,作者讲述了许多细节丰富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众多士兵和记者形象,反映了个人身处战场时的痛苦、疲惫、恐惧和绝望;另一方面,作者在叙述中穿插妙语连珠的论述,不留情面地揭露了美国政府对战争的狂热美化,与士兵们的真实状态形成鲜明对比,通过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以一种颠覆传统的方式体现了越南战争的混乱和荒谬。
这里酷热,无风,湿度 99%;这里的树木会杀人;这里的人们沉默、愤怒、难以理解。远方的高层永远承诺胜利,但那些死者的声音,又有谁能听见?
即便活着离开,士兵们也回不到这个世界了。
战争就像一个工厂,它唯一的产品就是死亡。
英国《卫报》史上百佳非虚构之一,新新闻写作鼻祖。
《全金属外壳》《现代启示录》编剧的越战回忆录。
没有任何一本书,比《战地快讯》更多地塑造了我们对越南战争的看法和它本身的意义……他的写作就像用散文在创作摇滚,充满了切分、快剪以及一种近乎迷幻的气质。
《时代》
《战地快讯》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精准,唤起了越南战争的神髓它的空间措辞、它的超现实心理、它的苦涩幽默。
罗伯特 · 斯通
在2004年底的前几周,我用四包美国制造的万宝路香烟,和一名我此前从未见过的士兵交换了这本你即将阅读的书。它被翻得相当破旧。很幸运,我与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一名员工是亲戚,所以我总能不断地搞到香烟,质量比那些在伊拉克的普通士兵身上的要好得多。因为这层关系,我清楚认识到两点:第一,作为一名美国士兵,我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拥有并慷慨地处置香烟;第二,我消耗书的速度远远超过我消耗香烟的速度。
在我服役期间,我从没思考过我的战争经历是否算得上困难。我凭直觉认为,我所经历的事情比一些人更糟糕,但也比一些人更容易。同时我还知道,阅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的困难,就像它对其他人所做的那样,无论他们所处的境况如何。这也是我和乔开始对话的方式,他来自其他部队,当时大约读了这本书的一半。过去,我也曾这样和人做过交易,有过类似的谈判。但在那之前或之后,没有一本书对我的影响,能和我第一次阅读《战地快讯》的感
受相提并论。当交易最终完成时,我问他:这本书怎么样?
太奇怪了,兄弟。他回答。
他没说错。
在我看来,《战地快讯》完全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书写战争,无论是它的组织结构,还是报道方式本身都是那么独特。就像这本书英文版的前辅文上所写:本书的部分内容最初发表在《新美国评论》第7期、《时尚先生》和《滚石》杂志上。然而,当这些作品在约莫十年后再次被收入《战地快讯》时,之前的发表反倒成为他写作背景的标识。简单的观察行为很少受此优待。为什么会有这些观察几乎从未被讨论,作者本人也没有给出太多个人信息。我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是有意的选择,无论这种选择来自出版商还是作者。但这个框架确实让赫尔无与伦比的洞察力和清晰的思想得到了最突出的呈现,也给读者打开了一扇窗户,得以看到正在发生的战争,而不是战前或战后。
这本书对我们如何看待越南战争以及报道战争的方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怎么夸大都不为过,对我们这些在越战之后出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对我们这代人而言,越南的概念与两部电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全金属外壳》和《现代启示录》。它们分别是两位最杰出的导演库布里克和科波拉的作品。它们对战争主题的处理,都不同于传统的好莱坞式的胜利和英雄主义。它们都呈现了赫尔在越南的部分经历,这些经历是电影中许多令人难忘的场
景的来源。这两部电影差异明显,可这本书却同时存在于两者的基因之中,并且是它们杰出的原因之一。
就像这本书可能已经通过两部伟大电影进入你的意识,你在赫尔之后几代战地记者的写作中感受到它的可能性同样很大。正如记者埃德武利亚米在《卫报》上写的那样:每一个尝试写战地报道的作家(包括我自己)都会遇见迈克尔赫尔,就像每一个学大提琴的人都会接近姆斯蒂斯拉夫罗斯特罗波维奇一样。那么,赫尔的这本书究竟有什么不同于之前对战争中士兵的描述,让那些最出色、最有才华的记者,都欣然表示对这本书的感激之情呢?我想用赫尔自己的话,来说明我所认为的原因。
媒体得到了全部事实(或多或少),它得到太多事实了,但它从未找到一种有意义的方式报道死亡,毫无疑问,那才是它真正的目的。(第204页)《战地快讯》的读者看到的是关于死亡的有意义的报道。在我看来,它是有史以来关于这一主题的最清晰、最坚定和最有激情的文章。它摒弃了所有虚幻的想法,这些想法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最简单地说,战争就像一个工厂,它唯一的产品就是死亡。政治与政策,道德与战术,它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它们是我们作为人类所需要的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轻松地避免与死亡在其最有效的传递系统战争中直接对抗。
这并不是说荒谬的五点蠢事(记者对军事新闻发布会的戏称)不会出现,或者军事策划者和参谋们非凡的心理体操不在作者的关注范围内。它们也在。比如下面这段:
那天晚上,我听到一位上校从蛋白质的角度解释这场战争。我们是一个高蛋白摄入、吃肉的猎人国家,而他们只吃米饭和几个脏兮兮的鱼头。所以我们现在准备用肉把他们打死?除了上校,你疯了吗?,你还能说什么?(第59页)
但即使是这样的疯狂,也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得到了同情的尊重。读者会一次又一次地感觉,这部作品所做的是纪实和描述,甚至是保存,而非评价。当然他很疯狂,可在一场战争中,你还能是怎样的呢?
我们希望战争是明确的:有明确的目标和汇率,这在某种程度上让它变得有意义。有结束和开始:我们的士兵为了一条准则,或者为了解放被压迫的人民而牺牲。也许这曾经是可能的,也许它还会再次出现。在越南战争和之后西方的其他战争中,说不定有这种正当暴力的具体、有限的例子。也许,说不定。但死亡,原始、永恒的死亡,才是战争的本质特征。死亡的多种形式,死亡和人们对它的反应,死亡和我们对自己说的话,在死亡不可避免地发生之前。本书的作者提出了一个困难的任务,即找到一种方法,让他的文字居住在那个世界,与它的居民交谈,讲述他们的故事。本书开头,有一段话告诉我们,当作者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战争照片时,他意识到这项任务是多么地艰巨。那段话值得详尽地引用:
你知道它是怎么回事,你想看又不想看。我还记得当我是个孩子时,看到《生活》周刊上的战争照片的奇怪感觉。这些照片展示尸体或很多死人密集地躺在田野或街道上,很多都相互碰触着,好像在彼此拥抱。即使照片非常清晰,但还有一些内容并不清楚。某些被压抑的东西监视着这些图片,并隐瞒了其中的基本信息。(第1617页)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种获取基本信息的方法,很少有人能做到这点。赫尔的主题恰恰就是那些并不清楚的东西。他在任何需要的地方寻找它,高至盘旋在战场上空的一百架直升机中,低至他能找到的最脏乱的散兵坑里。他不偏袒任何一种观点,也拒绝崇拜他在那里找到的人。对于他的记录对象,他从不轻易谴责或不假思索地赞扬。如果说这本书忠诚于什么,那就是坚定不移地寻找和描述基本信息。它们有时会非常糟糕,以至于我们很多人都不想看到它们。
我把自己也算在其中。但在我生命的一段时间里,我放弃了是否要去看战争本质的选择。现在,尽管这往往很困难,但我发现提醒自己那段时间的存在很重要。这里我并不是说,我们这些过着安全舒适的生活的人应该去接触战争现实,或者认为它是现代世界中一个有见识的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可能是真的,但这是其他人的想法。如果你买了这本书,你可能正在寻找关于战争的真相尽管它可能很难定义,或者你可能希望暴露在那些士兵们经历的战争现实之中。我相信《战地快讯》是少数几本能将这些真相传递给读者的书之一。
我在伊拉克摩苏尔的一个前方作战基地读完了它,那大约是在圣诞节前一周。我记得,当时我觉得这是本好书,但它描述的一切看起来和我经历的战争相距甚远。几天后,当我走向基地的餐饮设施时,一名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在基地内引爆了炸药,造成二十二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我试着帮助伤员,但即使是现在,我仍然怀疑我是否只是在挡路。我讲这个故事不是为了在你们面前炫耀我过去的怪诞经历,而是因为我希望它能作为这本书力量的一个小小证明。当时,我甚至认为书中讲述的故事,似乎与我的战争经历背道而驰,但在接下来的几天、几周、几个月、几年,到现在几乎整整十年过去了,《战地快讯》中的一句话仍然让我感觉与记忆中的时空相连:那里的士兵经历着最糟糕的事,无论什么都随时可能着火。(第118页)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但我认为它是我读过的关于战争最真实诚恳的句子。
犬儒主义者对这一切的回答是,我们都已经知道战争是可怕的了。这没错。但我认为,知道和理解并不总是一回事。有时,我们需要同时记住这两点。正如《时代》周刊的一位评论家谈到这本书时所说:有些故事必须讲出来不是因为它们会愉悦人心、给人启示,而是因为它们发生了。这些故事发生了。近半个世纪前,它们发生在年轻的美国人和越南人身上,后来它们又发生在这篇序言的作者身上,那年他二十三岁,身在伊拉克。现在,它们正发生在乌克兰、叙利亚和世界各地的人们身上。可悲的是,只要人类存在,它们可能就会一直发生。但通过《战地快讯》,迈克尔赫尔给了我们一份难得而珍贵的礼物:一些值得被一直讲述,直到它们不再发生的故事。
凯文鲍尔斯
迈克尔赫尔,1940年生于纽约锡拉丘兹,美国作家和前战地记者,以回忆录《战地快讯》闻名。该书记录了他在越南战争期间,作为《时尚先生》记者(19671969)的经历。他的其他作品有《大房间》《沃尔特温切尔》《库布里克》,曾参与著名越南战争电影《现代启示录》和《全金属外壳》的剧本创作。他于2016年去世,享年76岁。
序言
吸气
糟糕的地狱
溪山
照明弹
同事
呼气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