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诗心纪程》和《中华诗词之美》两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推荐<缀英集>》《让吟诵回到生活中》《中华诗词的外交力量》《关于大众传媒加强中华诗词传播的建议》《用心吟出西部的深厚和雄大》等。
笔者年轻时就喜欢读古典诗词,并且尝试着写作旧体诗词,这一爱好基本坚持了下来,但关于诗词方面的文章则写得不多。从1996年出版第一本旧体诗词集以来,每本书都会写上“前言”或“后记”,略谈自己诗词创作的感想。2006年,就旧体诗创作问题,笔者接受《中国文化报》记者高昌采访。文章在《中国文化报》刊载后,《新华文摘》又转载了,引起较大反响。2010年,笔者忝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一职至今。中华诗词学会是个颇有影响的全国性社团,从创办以来,聚集、团结了一大批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词家,坚持数十年,在推动中华诗词的复兴、繁荣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笔者深感责任的重大,也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十分重视诗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努力进行一些研究;出席诗词理论研讨会或诗词讲演,笔者都会认真准备。
《诗心纪程》是笔者10余年来有关诗词的文章、讲演、讲话、访谈以及序、跋等的结集,大致可见我的诗路历程。所收录的95篇各类文章,分为4部分,每个部分按时间顺序排列。
第一部分“诗魂如华”,收入文章、讲演等24篇,包括笔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时就中华诗词发展的两个提案。
第二部分“吟情如缕”,收入访谈、讲话25篇。本书不收录一般的讲话稿。有关中华诗词学会会议的讲话,收了《以诗词的风雅奉献世界和平的伟大梦想》与《在庆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两篇,前一篇为笔者2014年5月23日在广东惠州第五届华夏诗词奖颁奖大会暨海内外中华诗词高峰论坛的开幕词,后一篇为笔者2017年6月1日在庆祝中华诗词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两个活动很重要,在学会发展史上都有纪念意义。2015年10月,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了“散曲工作委员会”,笔者兼任工委主任。散曲工委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工作,促进着散曲事业的复兴。散曲复兴对于中华传统诗歌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书收入笔者有关散曲的几个讲话与访谈,作为历史资料存录。
第三部分“佳什如醴”,35篇,是笔者为一些诗词作品写的序言、寄语,笔者也从这些佳作中获得颇多教益。
第四部分“旧作如茶”,11篇,是笔者正式出版及非正式出版过的诗词集的序、跋,包括委托王素先生代编《郑欣淼诗词百首》的代序。
这本小书能在北京出版集团再次出版,笔者感到荣幸,谨向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劳的各位人士致以深切的谢意!
笔者在诗词道路上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郑欣淼,著名学者,“故宫学”专家。曾任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党委书记,文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等职。为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等。多年来从事政策研究、鲁迅研究、文化研究,2003年首倡故宫学。
《诗心纪程 中华诗词之美》:
《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先生阐释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一部著作。条分缕析的细腻叙说,典雅优美的清新绎解,读来令人齿颊生香,如饮醇醪。
王国维的词学著作《人间词话》,被称为“中国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这一作品中,王国维先生运用中国古典传统的词语形式,以古典诗歌作品为研究基础,挖掘前人词话的学术精华,并借鉴当时传人中国的尼采、叔本华等西方学术观念,在当年的词学研究和美学探索中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学术层面。
不过,王国维先生虽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人间词话》也试图把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成果融入中国古典词学的研究体系,但其古奥的叙述方式和抽象的晦涩视角,也遗留给当代人不少阅读障碍,更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而叶嘉莹先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清晰解说,则把这些阅读障碍一一消解,“自然”“高古”“神韵”“境界”等诸多抽象甚至玄奥的词学概念,也都有了可亲可感的具象内容。
叶嘉莹先生少长京华,承家学而结缘诗词,得真传而登堂入室,正如她的老师顾随先生所说,“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叶嘉莹先生更将西方文艺理论成果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取得了诗词界公认的丰硕成果。而在坚持创作和研究的同时,先生还有着长达70余年的教龄,杏坛耕耘,桃李满园。正是有了这种深厚的人生历练和学术背景,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才有了与众不同的深刻感悟。我认为,这本书有以下四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诗心相通,知人论世,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异代回响。叶先生不同于一般解书者从文本到文本的“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式的解说方式,她曾经撰写过《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在那本书中她就鲜明地提出过王国维“所追求的是真理”的观点。因此,她对王国维的理解是既见诗心,又见人心,更见自心和天地心。《人间词话七讲》就从王国维的人格力量讲起,使读者首先感受到其思想魅力和士子情怀。在第一讲,她引述了陈寅恪对王国维的评价:“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可以说,这是交给读者的一把神奇的钥匙。通过这把钥匙,打开久远神秘的大门,让读者感受王国维的灵魂之美。
在引用陈寅恪的话语时,叶先生发出了为何而读书的声音:“士之读书治学的最高目的,不应该是为了一个学位,也不应该是为了以学问当作工具来求得私人的利益……读书是为了明理,是在追求真理。”这段话,我认为应该提醒今天的读者格外注意,它一定会使人受益无穷。
二是用宽广的环球视野来透视古典诗歌的恒久魅力。叶先生既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又有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新颖视角。二者结合,为《人间词话》的解说拓展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宏阔境界和崭新层面。最可贵的是,叶先生并不是如当今某些诗评家那样弄些西方新名词来生搬硬套,她不赞成那种“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的做法。所以,她的解说是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朴实直接地切入原作,使我们感受到王国维的心灵、智慧、襟抱和修养,感受到《人间词话》所营造的独特的美学气场和生命活力,这其实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再创造过程。
三是独立思考的学术创见。叶先生对王国维有积极的肯定,也有自己的冷静判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也有它不完全正确的地方……有时代的限制、知识的限制,但是他忠实于自己,也忠实于读者。”她在讲解里讲出“他的好处在哪里”,也讲出“他的时代局限在哪里”。这种求是理念,展示的正是中国学人一脉相承的学术品格和治学精神。
四是颇具生命质感的阅读感受和学术感发。书中每一讲,都结合了叶先生个人的感受、感想与感怀。她风趣地把自己的这些个人的美学发现称作“添字注经”。值得赞赏的是,先生添的字,都是该添的,是更详细地帮助读者理解的“注”,而没有脱离“经”自身的内涵和外延。
读叶先生的著作,常常想起《文心雕龙》中的一句话:“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皇皇七讲,乍看如散珠坠叶,其实有一条看不见的神奇红线,把这些散珠完整圆融地串联在一起。这条红线,就是先生的一颗诗人特有的滚烫的、拳拳跃动的赤子之心。
《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我们今天读先生的著作,也不能不了解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屈杜魂”的铿锵操节,尤其是读一些先生的诗词作品,对我们深入了解她的诗学词学思想,更具体地感悟《人间词话七讲》,都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