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船
(一)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
我国古代早的船是筏子和独木舟。筏子的制作比较简单,用几根树干或 竹子排扎在一起即可。《物原》语:“伏羲始乘桴。”《论语·公冶长》载孔子语 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即筏子。
独木舟是用一段粗大的树干挖成的小船。《淮南子·说山训》讲:“见窾 (kuǎn)木浮而知为舟。”“窾木”即中空木。《易经·系辞下》说,伏羲氏“刳木 为舟,剡木为楫”。《汉书·地理志上》说,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另外还有 共鼓、巧垂、伯益、番禺凿舟的神话。
到商代,出现了用数块木板组装而成的木板船。受筏子制作原理的启发,人 们将两舟连接起来,又制造出了能提高稳定性和装载量的舫。《通俗文》云:“连 舟曰舫。”
周代规定:“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大夫方(舫)舟、士特舟,庶人乘泭 (桴)。”〔1〕天子乘坐由多条船连成的造舟,诸侯乘坐“维连四船”的维舟,大夫乘 “并两船”的方舟,士乘单只船的特舟,一般平民则只能乘筏。
连接多条船只的造舟、维舟、方舟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知道防止船的摇晃 和颠簸,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制造形制太大的船。
(二)橹、舵、帆、锚
先秦时,船的动力主要是操桨,秦汉时出现了橹。橹是一种效率较高的人力 推进工具,一橹的功效是一桨的三倍,“用膂力然后舟行也”。长沙伍家岭西汉船模型显示了橹的早期形态,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的内河航行船图像可以看出橹 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橹是我国造船与航行技术的一项杰出发明,有的外国学者 称:“橹可能是中国发明中科学的一个。”
汉代还出现了舵、帆和锚。
舵当时又称柁或柂,用来控制船的航向。东汉刘熙《释名·释船》 讲:“其尾曰柂。柂,拖也,在后见拖曳也,且言弼(辅助)正船,使顺流不 他戾(拐弯)也。”1955 年,广州近郊一座东汉墓中出土了一只陶制船模型, 长 54 厘米,宽 11.5 厘米,高 16 厘米,船首系锚,船尾有一宽叶桨板,似作掌 舵,一般认为这是我国发现的、早的舵。
风帆是利用风力使船航行速度加快的器具,始见于东汉中期。《释名·释船》 曰:“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马融的《广成颂》对帆 的使用情况作了生动的描写:“方余皇,连舼舟,张云帆,施蜺帱,靡飔风,陵 迅流,发櫂歌,纵水讴,淫鱼出,蓍蔡浮,湘灵下,汉女游。”〔1〕为了增加受风面 积,更充分地利用风力,还出现了双桅以至三桅、四桅船。
锚到东汉时已渐趋成熟。上述广州东汉陶制船模型首 部悬挂有锚,其性质已 经脱离了锚的初始阶段,锚上既有锚爪又有横杆,使锚爪易于插入水底泥中,基本上具备了后世锚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