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刘荣奎教授在长期的临床一线实践中,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理论一刘氏肺脏三论,包括“肺热论”、“肺脏记忆理论”、“肺脏不洁论”。“肺热论”提出肺病急性期以“热”为辨证基础,根据肺热表里、轻重程度的不同,将肺系病分为“温”、“热”、“火”、“炎”、“毒”五种证型。阐述了疾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简单到复杂的病理发展过程,提出辨证论治方案,同时对应理法方药指导临床应用。
章肺的生理
节肺的解剖
一、中医对于肺脏的解剖的认识
中医学中的“肺”代表了整个呼吸系统能,从解剖位置和形态描述来看,中医学中的“肺”括现代解剖学的肺。
关于肺的位置,《灵枢·九针》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所谓“盖”及“华盖”,均系形容位置高之意。“肺在鬲上也”(《难经·三十二难》),古人认识到肺脏位于横膈上的胸腔,而且对与肺脏相邻的器官也做了描述,如《经络汇编》云:“悬雍之下,舌之后,咽、喉二窍,同出一脘,异涂施化,二道并行,各不相犯。喉在前,主出纳,名吸门;其管坚空,其硬若骨,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肺之窍,以激诸脉之行,此气管也。”
关于肺的形态,古人也有很的认识。明代章潢《图书编》引《脏腑全图》说:“喉管下有肺两叶。”清代清任《医林改错》说:“肺两叶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一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为两杈,入肺两叶,每杈分九中杈,每九中杈分九小杈,每小杈长数小枝,枝之尽头处,并无孔窍,其形仿麒麟菜。”
关于肺的结构,《难经·四十二难》提出肺的结构有“六叶两耳”,《经络汇编·脏腑联络分合详说》云:“肺有两大叶,六叶两耳,中有二十四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无有穷也。”由于古代不可能大规模开展人体解剖研究,故肺有六叶的记载,不能成为否认中医肺有解剖学基础的依据,或有可能观察的正是肺叶异常者。肺有二十四空,可能指的是叶段支气管腔。因限于条件,古眼直观只能辨认出尸体肺叶及段支气管等较大管腔,于数量上是否正好是二十四空,今人不能苛求古人。这些叶与段支气管管腔使肺看上去确如空的蜂窝,下接更细的细支气管、毛细支气管,直到肺泡为止,没有出口。古代记载为“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反映了肺脏结构的特点。
二、西医对于肺解剖的认识
西医学中的肺仅是人体的一个器官,并能在内。
关于肺的位置,现代解剖学的叙述是,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上经气管、支气管与喉、鼻相连。
对于肺的形态,肺呈圆锥形,左右两肺都分为上部的肺尖、下部的肺底、外侧的肋面及三个面交界处的前、后、下三缘。肺质轻松柔软,富有弹,肺内含有空气,能浮出水面。
肺的结构,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二个肺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水平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支气管入肺后反复分支,愈分愈细,形成许多树枝状的分支,这些分支的结构与气管相似,但随其管径变小,管壁变薄,软骨环逐渐变小,平滑肌则相对地逐渐增加。分支到细支气管口(口径在2mm以下的小管)时,管壁的软骨环消失,管壁几乎由平滑肌构成,它的收缩和舒张影响着细支气管口径的大小,从而控出肺内的气体量。细支气管再分支到呼吸细支气管时,其管壁的某些部位向外突出,形成肺泡。肺泡负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胎儿降生前,肺无呼能,构造致密,比重大于1,入水则下沉。降生后开始呼吸,肺泡内充满空气,呈海绵状,比重小于1,故可浮于水中。
综上所述,可以有根据地说:中医所说的肺在解剖学的位置、形状、结构等同现代解剖学所记载的肺基本相同。但中医学所说的肺与人体不尽一致,是由于古代中医学在严禁剖视人体的封建时代,多借观察动物的肺的情况来推及人肺,其他如中医所说肝的分叶也与猪等动物相同。这种情况或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对人体的认识有许多问题往往是先通过对动物观察和实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