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中的一种, 是针对电影摄影师王德成和电影剪辑师刘静贞夫妇的访谈。王德成(1921-2014)祖籍山东,1921年生于哈尔滨,中俄混血,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电影摄影师。1939年1月进入满映录音所当勤杂工,1942年考入满映电影技术养成所。1944年担任满映摄影助理。1945年,满映改组为东北电影公司,任摄影师,摄制《欢迎苏联红军进长春》《李兆麟将军被害情景》。1946至1949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工作,摄制《民主东北》,作品有《中国医科大学》等。
一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是由中国电影资料馆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电影频道合作的,以采访和记录老一代中国电影人生平经历并以档案收藏为目的的大型采访工程。该项目于2007年正式启动,2008年全面展开,至2010年为采访工程的第一阶段;2011年起为采访工程的第二阶段。做口述历史,我们是后来者,其便利条件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充分汲取先驱者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利用后发优势,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比较顺利、有效,且有一点特色。
我们的项目名称是“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而不是“电影口述史”。作为电影资料馆人,我们做口述历史采访的目标,是要作为档案收集,让受访人做生平讲述,包括其电影从业经历、社会人生经历、个人生活与心灵成长经历三个向度,建立电影专业史、中国社会史、个人心灵史三者合一的信息档案。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采集电影人记忆档案,固然是留赠后人,也应尽可能服务于当下。为此,我们和中国电影出版社合作,申请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将陆续出版“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30卷。我们采取了四种分卷形式,即:单人卷、单位卷(多人)、专业卷(多人)、专题卷(多人),目的是在深度与广度、丰富性与多样性之间获得平衡。
二
口述历史采访及其录音抄本的编纂,依据不同的目标,自有不同的重点、方法与形式。“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编纂,在篇幅允许的前提下,希望我们能够做到,录音编纂抄本展现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访人电影从业史及与电影相关内容。二是政治运动经历及社会环境变迁的情况,由此展现电影人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以便理解他们为何及如何工作。三是个人生活史,是社会史的资料。四是个人心灵史或个性成长史,看社会环境如何塑造个人及个人如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互动。五是在确保对话信息清晰可感的前提下,不仅展现受访人“说什么”,也尽可能保留其“怎么说”,尽量保持口述历史采访的现场感及对话者的个性言语特征。在实际编选过程中,会因为采访方式、资料丰歉、编选方法、篇幅容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变体形式。
这套书有须共同遵守的编辑体例。具体如,1.每个访谈都必须有一些常规项目,例如采访人、受访人、摄像师姓名,采访时间、采访地点等。2.保留采访人和受访人对话问答形式。3.编纂抄本必须以原始抄本为依据,如有修订必须用括号标示。4.编者可以作必要删减,但须保持对话语意的完整性。5.尽可能保持受访人说话的言语特点。6.编者应针对访谈录中须加解释说明的地方做出注释。7.每个访谈录后面都必须有《采访人手记》,提供必要的工作说明。8.每册书后,须有分册主编的《编后记》,说明其编选方法及理由。
除上述必须遵守的基本体例之外,在编选理念、编辑方法、技术技巧等方面,我们鼓励分册主编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认知进行探索和创新。
三
这套书采取分册主编负责制度。分册主编人选,大都是“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工作团队成员,包括张锦研究员、李镇副研究员、黎煜博士、边静博士、周夏博士、黄德泉副研究员、蒙丽静博士、李相先生、王霞女士、彭琨女士、苗禾女士、赵正阳博士和我本人。我们还聘请了张震钦研究员、刘桂清编审等资深专家,孙劲松副研究馆员及《当代电影》编辑檀秋文等担任分册主编。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的采访和出版,首先应该感谢授权我们出版其访谈录的所有前辈电影人!
我们曾得到程季华、罗艺军、李少白、马德波、孟犁野、戴光晰等学界前辈,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教授、陈山教授、钟大丰教授,复旦大学周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克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研究员,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亦中教授,西南大学虞吉教授,电影史家翟建农先生,山西社科院丁东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邢小群教授等人的帮助和指导,在此向诸位专家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计划得以顺利实施,要感谢电影频道慷慨资助;要感谢阎晓明先生、陆弘石先生!
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前任馆长傅红星、前副馆长饶曙光、前代理馆长张建勇及现任馆长孙向辉!感谢倡议者和领导者皇甫宜川研究员!感谢最先探索者启之研究员!感谢李迅研究员、李一鸣研究员、单万里研究员!感谢中国电影资料馆办公室、离退休干部处、财务处等所有支持和帮助过口述历史工作的同事们!
感谢所有担任过“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摄像、录音工作的在读或已毕业的、本中心及外校研究生同学们!
最后,要感谢中国电影出版社!感谢所有为之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