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实地考察、模型、实验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搜集大量国内外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流域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的相关技术,进行总结、归类,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多次赴黄河流域及河南省段开展调研、考察工作。通过现场调研,了解研究区水环境特性、生态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征及开发模式,收集和考察包括主要土地类型、产业布局、以及水质状况等方面的资料。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蕴育了璀璨夺目的黄河文化,在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生态安全、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全长5464km,自西向东流经我国9个省、自治区,连接了西北和华北等地区,最后注入渤海。
早在石器时代,黄河文明已经萌芽。从公元前的夏朝开始,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前后延绵3000多年,朝代的发展均与黄河息息相关,孕育了河湟文化、齐鲁文化等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会将黄河治理作为安邦兴国的重要决策。无论是大禹治水,还是进入新时代后将黄河治理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中华民族始终坚持不懈地在治理、保护母亲河。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生态兴则文明兴。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既有全局性的战略意蕴,也具有系统性的战略布局,不仅仅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书系统性地阐述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研究及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技术体系及其创新应用,并详细分析了生态保护技术在河南省的工程实践。根据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现状、问题及挑战、限制性因素,创新性地提出了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发展战略,可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同时,黄河流域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重点问题,研发黄河治理技术尤为重要。基于黄河流域(河南段)现状,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黄河流域(河南段)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技术,主要从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再利用的技术及适用技术三个领域开展攻关研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指导。
作者根据多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环境治理的实践经验及相关论文专利等抛砖引玉,希望给读者一些启迪和思考。本书分为十章,第一至第四章,重点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及意义、现状及存在问题。第五章,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六至第九章,主要介绍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及适用技术。按照不同领域的治理思路和关注重点,以期通过分享这些发展对策、治理经验及适用技术,进而为不同类型项目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提供经验借鉴。第十章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水环境治理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固废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希望本书能成为引玉之砖,与同行共同研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推进黄河大保护作出贡献。
本书由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刘娇妹等编著,由中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黄河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和信息化部吴小波副总经理的大力支持,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编审李丽艳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了技术指导,并为本书编辑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感谢支持本书出版的同事及朋友,在此一并致以真诚的谢意!
本书的研究和撰写得到了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度科研计划课题“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关键技术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B20)、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建黄河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中铁建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的资助。在此,我们对资助机构深表感谢!
由于受编者水平所限及时间仓促,加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技术及理念日新月异,书中难免有局限和诸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