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当下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实际情况, 建立在对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实践、保护研究考察分析的基础上, 集中于对传统营造技艺的管理制度、评估体系、本体保护与传承保护等方面, 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的构建进行基础性的建设与研究。同时从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系统性保护的角度出发,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各项研究工作, 对保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力求形成整体性的研究构架。本书系统梳理了我国当下对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具体情况, 厘清了保护思想的发展脉络, 多方面探讨了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学术性:面对新形势下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研究的认识与定位,亟需科学、整体的传统营造技艺保护体系研究,确保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生命力与可持续发展。
在 2009 年 9 月 28 日开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了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还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全世界人民所共享,具有普遍的价值。 中国营造技艺体系延续了七千余年,遍及中国全境,形成多种流派,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其他国家,代表了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精华。2010 年韩国继中国之后成功申报了“大木匠与建筑艺术”,2020 年日本申报了“与日本木构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有关的传统技艺、技术和知识”,显示了这项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世界意义。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申报成功,促进了我们对传统营造技艺遗产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项的重新审视,也提示我们要将营造技艺放在人类文明与文化传承的大视野中进行再审视、再思考,正确认识、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建筑历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与扩展,有关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和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和建筑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人们认识到,营造技艺不只是修缮文物建筑的手段,也是文化遗产本身,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从新的视角对营造技艺进行全面研究。
王颢霖,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工作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建筑遗产保护。
引 言
1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缘起与发展历程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营造技艺
1.2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发展历程
1.3 本章小结
2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制度研究
2.1 行政管理体系
2.2 法律法规体系
2.3 保护制度体系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研究
3.1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相关阐释
3.2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评估体系的构成框架
3.3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本体评估
3.4 传统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研究
4.1 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行为主体
4.2 传统营造技艺本体保护的内容与原则
4.3 传统营造技艺的保护方式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保护的研究
5.1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的保护
5.2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途径的保护
5.3 传统营造技艺传承机制的保护
5.4 本章小结
结 语 中国传统营造技艺保护的当下与未来
参考文献
附 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