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医学院研究生和八年制博士生的调查笔记,采用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和调查笔记的形式呈现。全面展现了当代医学院医学生的成长历程。结合当前医患关于的两元对立也提出一些思考。让全社会都能够参与进来,了解医院、了解医生、了解医生的培养。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医患关系的**隐忧是什么?!
作为普通人,你应该了解一些医院里正在发生的事。
为医之道,不折不扣的人学,好医生是怎样培养的?
你知道,医院里上演的生死离别背后,有医生多少的付出?
你知道,医院里的“菜鸟”们,是怎样成长的?
你知道,基础医学院实验室里,挑灯夜战地发生着什么?
本书从当前社会的热点——医患矛盾开始。多方探究了其根源,从医学院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书中的主角们是一些正要走上从医之路的学生们,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希望可以重新塑造“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良训。
前 言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医学殿堂
每当我带着亲友来到办公室所在的东单三条九号院,大家几乎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这个小院不错!”这个小院确实不一般,前身曾是豫王府,后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她的底蕴之厚重,她的影响之深远,历久而弥坚。
这是座画栋雕梁,琉璃瓦顶,中西合璧式建筑,她跨越了世纪。我和同事们伴着那门、那窗,在历史的翻页中追寻着,不知自己在历史中是被过滤、稀释还是能留下些许印迹。
每逢春天,院内盛开的玉兰花吸引无数路人驻足,透过那两个石狮卧守的门廊,欣赏着院子里那花、那门、那窗。与繁华的北京王府井一墙之隔的她,会带给今天的人们怎样的感受与思索呢?
我是新“协和人”,和我的学生一样,对于她,对于协和,了解还很有限,感受还很新鲜。我小心翼翼地触摸着她的“肌肤”,学习着,实践着,渐渐地发现自己也成为她的一部分了。
本书是一本调查笔记(即人类学笔记)。通过一些丰富鲜活的实例及调查材料,折射出当代医学生的风采,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立志与坚持,奋斗与拼搏,困惑与感动。
在三年的一线教学工作基础上,我从多个角度关注了协和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我被无数次打动,同时也在深深地思索——医生是什么样的人,医学是什么样的学科……
本书以当今医患之间那些事为开篇,透过医学生的视角了解医疗环境,重要的在于反思,重塑“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的良训;是谁踏上学医之路,告诉人们相信努力能够改变命运;无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无论是实验室工作还是朝夕“住院”,当代医学生们如何度过每一天?作为未来的医生,他们在解剖实验课中的体验是他们走向成熟时收到的“成年礼”;临床型研究生们,作为在医院里忙碌着的“菜鸟”医生,在快速地成长着;专业(人类学)的整体观视角,指引着我去发掘医学生的内心,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诉说;家是每个人赖以生长的地方,作为基础也构建起了人类社会的秩序,个人的发展面向何方,又该抱有怎样的职业期望,这样,“家”与“梦”结合在了一起;我们探究生命,探究文化,探究社会,为着这个复杂的人,复杂的健康体系,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未来的医生,今天,他们是一群“菜鸟”,忙碌着,奋斗着,明天,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中坚和良心。医者仁心,他们如何打磨自己的心?如何去医治他人的心?
打开医学生小群体的这扇窗,透视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我以专业(人类学)视角去“深度描写”他们,还原社会环境与文化的模塑。
在百年医学殿堂里,我很欣慰,我与未来医者同行。
李飞,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教师,人类学博士。研究方向:医学人类学、医学研究生教育。
是医学发展与人性契合的探索者,医学人文精神的倡导者。 立足于医学教育,在百年协和医学殿堂里与未来的好医生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