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绿洲》是一部历史小说,荣获首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已被译成英语、挪威语、希腊语,广为流传。
小说以19纪后半叶埃及发生的奥拉比反英反封建民族为历史背景,以西部边陲小镇锡瓦绿洲为空间场域,用文学的方式描述了历物马哈茂德·阿兹米上校跌宕起伏的一生。这位“反英雄式”的小人物是满怀民族振兴梦想却又遭受残酷现实的广大中产阶级的缩影,他的遭遇折射出了阿拉伯人在全球化浪潮中遇到的新的民族、和矛盾。
塔希尔的文艺创作思想和历史书写方式,代表了他那一代埃及左翼知识分子的愿望,即经由文学改变生活、改变社会,揭示现实的深层结构,为民众照亮前进的路,启发民众重新审视自己的遭遇和处境,进而采取相应的现实行动。这正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社会使命。
这本著作既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具备的精细,又不乏天赋艺术家的叙事风格,作者从19世纪锡瓦的历史氛围中获得灵感,尤其是部落内部战争和当地如何对待寡妇的两大风俗方面。
埃及作家巴哈·塔希尔的
历史书写
巴哈·塔希尔(1935-)
,埃及当代著名左翼作家
、翻译家,主要从事翻译
和戏剧史研究工作。1956
年毕业于埃及开罗大学历
史系。1958年参与埃及广
播电台文化频道节目制作
,并担任该电台记者。
1970年代因被指控为“赤色
分子”而流亡海外,先后在
罗马、新德里、巴黎、内
罗毕等地的多个国际组织
从事翻译工作。在日内瓦
担任过14年的联合国译员
。1995年回到开罗,居住
至今。2008年,塔希尔的
小说《日落绿洲》荣获首
届阿拉伯小说国际奖
(IPAF),引起国内外文
学及文化界的关注和好评
。塔希尔是一位不断探求
新的文艺创作理念与方法
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早在
1964年,不满30岁的塔希
尔便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短
篇小说《示威游行》。
1972年,他的第一部短篇
小说集《订婚》出版,引
起阿拉伯文坛的关注,并
获得评论界的赞誉。纵观
塔希尔半个多世纪的创作
历程,不难发现,以文学
介入现实并且在这一过程
中淬炼思想与诗艺,始终
是他的人生志向。他的几
部具有深远意义的长篇小
说一《朵哈絮语》(1985
)、《我的姨妈索菲亚和
修道院》(1991)、《爱
在流亡地》(1995)以及
《日落绿洲》(2007)—
—是作家兼学者的塔希尔
对于当代埃及诸多社会问
题及时代变迁进行严肃思
考的思想与艺术结晶,也
体现出作家在小说技艺上
的一次次超越。正如塔希
尔在界定文学之于社会的
地位和功能时所说的那样
:“文学创作绝不可能完成
于象牙塔中,也不取决于
某个人的心血来潮和灵光
乍现;文学创作是作家意
识与周遭现实互动影响的
结果。既然现实处于不断
的变化中,那么文学也必
须反映这个变化中的现实
。”“我们这一代人始终梦想
着建构一种新文学,这种
文学旨在让世界变得更美
好,脱离空洞的口号和低
级趣味。”对他而言,文学
是一份关乎生存、价值与
使命的工作,也是一份担
当着社会责任的工作。
《朵哈絮语》艺术性地
再现了纳赛尔时期的时代
背景:国有化改造方兴未
艾,阿拉伯民族主义日益
高涨,个体意识被不断碾
压并全面服从于“集体主义
精神”。《我的姨妈索菲亚
和修道院》则揭示了萨达
特时期宗教纷争陡然上升
的社会现实。穆斯林和基
督徒在和平相处几个世纪
后,随着当局对伊斯兰教
法的扩大化以及宗教教育
的强化,阶级矛盾、宗教
矛盾、族裔矛盾日益凸显
。《爱在流亡地》将思想
的场域放在海外流亡知识
分子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
反思上,冷战后期社会主
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
敌对,是这部小说涉及的
核心问题,表现为意识形
态的博弈、军事上的竞争
、宗教极端分子的抬头以
及人道主义的坚持。创作
《日落绿洲》的直接动因
则是21世纪初美国对伊拉
克挑起的战争。作者说:“
我试图通过这部小说,探
讨西方在我们阿拉伯世界
的新殖民。如今他们对伊
拉克的控制让我深感忧虑
,他们把我们拉回到了传
统的雅民主义时期,促使
我回翔英国对埃及占领的
那段历变。”这那小说的叙
事时间始于19世纪末反殖
民反封建的奥拉比爱挥运
动受推后的埃及社会,自
始至终都显现出身份迷失
的现代牲焦老。在叙事上
充满了“历史反书写”的张力
。
老希尔以自己独特的文
艺创作思想和历史书写方
式,对“员性”“埃及国民性”
“埃及中产阶级性”“埃及革
命性”“阿拉伯民族主义”“东
西方文化冲突”等一个多世
纪以来困扰埃及的文化话
境以及存在的社会结构性
问题进行了艺术性的麦述
。上述几都小说在讨论严
肃的政治历史问题的基调
上,祥圣看挥之不去的淮
漫主义色彩和感伤的乡愁
,据示了第三世养国家在
现代化进程中显露出的种
种矛盾和困境;在处理内
部的阶务矛靡。该裔矛盾
、宗教矛盾和外部的东西
方文化冲突对。表现昨具
有斐知的左翼知识分子的
理性思考和人性呼唤。
……
塔希尔笔下的埃及人在
面对不同阶级、不同族裔
、不同宗教信仰的矛盾关
系时,都秉持着包容的态
度,同样,在面对当代东
西方文明的冲突时,他们
也倡导东西方文明之间对
话共融的主张。在《日落
绿洲》中,塔希尔追溯了
公元前的历史,通过独特
的历史书写方式,以亚历
山大大帝为第一人称,以
独立的章节,再现了第一
次东西方文明在埃及共融
的盛世。在亚历山大看来
,“求知需赴埃及”,埃及人
“历经数千年,在神祗、法
老、祭司的三层统治下,
生活得安定平和。“我为什
么不学学埃及人的治国之
道?为什么不试着把埃及
的经验与亚里士多德的智
慧融为一体呢?”的确,亚
历山大智慧和勇气过人,
在短短十三年间创下了前
无古人的丰功伟业,统一
了希腊全境,不费一兵一
卒就占领了埃及全境,荡
平了波斯帝国,大军一直
开到印度河流域,占据了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三
个。亚历山大善待战俘,
鼓励民族间通婚,倡导民
族间地位的平等,不仅促
进了古希腊文化的繁荣和
发展,还促进了东西方文
化的交流和融合。
塔希尔借亚历山大之口
,不仅倡导东西方文明平
等的理念,而且强
邹兰芳,教授、博士。1966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现任教于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阿拉伯文学和社会文化。出版专著《阿拉伯成语的文化因素在文学中的作用》;译著《一千零一夜》《埃米尔之书》(合译);并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国外文学》《读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担任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外传记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上部
1.马哈茂德
2.凯瑟琳
3.马哈茂德
4.凯瑟琳
5.叶海亚长老
6.马哈茂德
7.凯瑟琳
8.亚历山大
下部
9.马哈茂德
10.凯瑟琳
11.马哈茂德
12.萨比尔长老
13.凯瑟琳-马哈茂德-叶海亚长老
14.马哈茂德
15.凯瑟琳
16.马哈茂德
17.凯瑟琳
18.马哈茂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