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体”作为文体界的一株奇葩,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史中的活化石,贯穿我国古代文学史、汉语史、思想史的发展。以往学界对连珠体的整理与研究多集中在唐以前的四百二十一首作品,其实唐以后连珠体的创作,无论是项目还是作者都更为可观,值得深入研究。本书从四部群书中收集到连珠体文献三千余首,基本上能够反映历代传世连珠体文献的全貌。用文献学方法,对收集到的连珠体文献进行校勘,使得资料不仅丰富,而且信实可用。同时也首次对唐以后连珠体文献进行说解与分析,有助于学界对连珠体文献的进一步理解与阐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
许多的文体发生了变迁,“
连珠”便是其中之一。今人
提及“连珠”时,更多认为是
一种修辞手法,却少被视作
一种文体。目前在众多文学
史、文体史著作中也不再讲
述这一文体,我国逻辑思想
史著作中虽有提及,但对它
的认识往往局限在陆机《演
连珠》上,缺乏系统全面的
认识。“连珠”在文苑中源远
流长,自秦汉以迄民国,代
有创作,积淀厚重。学术界
对连珠体虽有不少断代研究
成果,但对其整个历史发展
面貌的研究则未见,尤其是
唐以后连珠体的整理与研究
。杨帅撰写的《唐以后连珠
体研究》,正好填补这一缺
陷。
该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
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有几
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从四
部群书中收集到连珠体文献
三千余首,是目前最全的收
集,基本上能够反映历代传
世连珠体文献的全貌。其二
,从文献学角度,对资料的
挖掘有较大突破。如以往学
界对连珠体的整理与研究多
集在唐以前四百二十一首,
今杨帅不但对唐以前拾遗补
缺,收得更全,而且对唐以
后的创作广为搜集、整理,
作者所得颇为可观,多学界
未注意或未见者。其三,用
文献学方法,对收集到的连
珠体文献进行校勘,这将使
资料不仅丰富,而且信实可
用。其四,研究部分,首次
对唐以后连珠体文献进行说
解与分析,有助于学对界连
珠体文献的进一步理解与阐
述。
杨帅当年在武汉大学攻
读博士时,我们师生曾为博
士论文选题进行过相当长时
期的探索。该选题源自他博
士一年级提交我的课程论文
,他通过阅读前人研究,了
解到学界普遍认为连珠体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在唐
以后渐渐衰微或消失。其次
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几个重复
性问题的探讨上,如连珠体
起源、文体特征等。通过他
对连珠体文献的收集,发现
明清时期存有大量的连珠体
作品,于是我鼓励他该选题
值得研究。他不但沉得下心
做材料收集整理工作,而且
不缺乏敏锐的眼光和慎密的
思考能力。于是,我们最终
选择了“历代连珠体研究”这
个难度系数相当高的题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古今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书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连珠体的总体特点概述
第一节 连珠体的起源及创作机制
第二节 连珠体的结构形式
第三节 连珠体的语言艺术及思想功用
第三章 唐代连珠体创作及其特色
第一节 唐代连珠体的文献著录情况
第二节 唐代连珠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唐代连珠体的句法研究
第四节 连珠体的语义推论研究
第五节 唐代连珠体的艺术特色及其功用
第四章 宋代连珠体创作及其特色
第一节 宋代连珠体的文献著录情况
第二节 宋代连珠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宋代连珠体的句法研究
第四节 宋代连珠体的语义推论研究
第五节 宋代连珠体的艺术特色及其功用
第五章 明代连珠体创作及其特色
第一节 明代连珠体的文献著录情况
第二节 明代连珠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明代连珠体的句法形式特点
第四节 明代连珠体的语义推论研究
第五节 明代连珠体的艺术特色及其功用
第六章 清代连珠体创作及其特色
第一节 清代连珠体的文献著录情况
第二节 清代连珠体的结构形态及其功能特点
第三节 清代连珠体的句法形式特点
第四节 清代连珠体的语义推论研究
第五节 清代连珠体的艺术特点及其功用
第七章 民国时期连珠体创作及其特色
第一节 民国时期连珠体的文献著录情况
第二节 民国时期连珠体的结构特点
第三节 民国时期连珠体的句法研究
第四节 民国时期连珠体的语义推论研究
第五节 民国时期连珠体的艺术特色及其功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