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包括中国香的文化脉络、中国香-香药同源、百香之首·沉香专题篇、中国香·神奇的香料、古代香方与制香技艺、香的品鉴(气味元素分析法)、中式传统香事礼仪(包括印篆香礼法、隔火熏香礼法、匙箸香礼法、焖香礼法、煎香礼法、线香礼法)、中式香席以及香学答疑等九个部分。该书凝结了作者从业十余年来的中国传统香文化研究成果,亮点在于解读古代香方与传统制香技艺,介绍由作者创立的“气味元素分析法”,以及《不可思议的中国香:宋韵风骨,闻香悟道》构建的独特的中式调香体系与香气审美体系,希望能为更多喜欢中国传统香的人构建一套系统的习香体系。
(一)我眼中的“中国香”
人类对于美好的气味有着共同的喜好和追求,数千年来,散发芬芳气味的香草、香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香从早期的祭祀、辟邪、医疗、沐浴、熏衣、美容、饮食等用途,逐渐发展到气味的审美与设计、鉴赏与品评,进而延伸到鼻观修身、澄怀观道的精神境界,这样的香文化包含着中国人的独特气质审美与品德追求。
现代的西方香文化大致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以工业香精为主的日化用香,无论是空间香氛还是香水,它都只是为了气味的芳香表达;另外一个领域是精油芳疗用香,也讲求天然好闻有功效。中西方香文化在用香习惯和形式上非常不一样。火,在东方的香文化体系当中非常地重要。中东、印度等这些地方,和中国人一样,把几千年前的传统薰香方法延续至今,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叫“熏心热意”便是表达这样的状态。在中国人的气味审美中,不喜欢偏于直白的、热烈的香气,而是去追求一种混沌的、说不清的、犹疑似的幽香。什么叫“犹疑似”呢?“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犹疑似”,才能做到含蓄婉约。不追求极致浓度的提纯萃取,而用最天然质朴的方式来表达含蓄而高级的香性,这样的审美在宋代达到了极致,中国人相信这样的熏香方式能帮我们回到山林,
中国香文化从唐宋时期传到日本,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而形成了极具日本特色的日本香道。日本香道需要习香者在一套一套不同的礼法当中,去升起敬畏心,去锻炼鼻观的敏锐度。而传统中国香文化中学习的内容就会复杂得多。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哪个高度更高,但是中国香的广度和深度正是符合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香的本质讲求“香为人用”,香的实用性是最重要的。希望我们在学习中国香的过程中兼顾博大与精深,找到属于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在中式传统香薰古拙质朴的香气中,包含的是古人探索自然的奥秘。古人运用君臣佐使的理论技法,把来自山林的花、草、根、脂、叶经过修制和合,香气被长久地且稳定地保留下来,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气愈加醇和柔润。不似西方工业化制香只保留那纯粹的“芳香”,中国香更宏观更整体地把香料的原始气味加以保留,这缕香气是自然的、复合的。中国香讲求的不是气味的极致纯度,而是讲求气味的和合。香与香要和,香与人要和,香与自然空间要和。这缕香从自然中来,也最终要融回自然中去。中国香的高级感还在于香气设计的高级意向。一支香,我们需要从四气五味的角度去解读她,更要去体会她的香气元素和气味品格。制香是一件先讲逻辑再讲艺术的事。脱离制香逻辑之外的天马行空的创作是不合适的。每一个制香主题都要经过反复推敲试验,从来不是过家家似的实验创作。
中式传统天然香的调香难度高于添加了化学单体或香精的合成香,传统香闻起来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香”,是清幽自然之气,哪怕有些许烟火气,但她保留了植物原有的疗愈能量,赋予了香气更有灵魂更有力量的调节力。这些从自然而来的气息,能帮我们滋养空间,滋养脏腑,滋养情志与心灵。
我们学习传统香,从来不仅仅是为了习香而习香。香为人用,我们的气味审美之根,也不曾断在这五千年的历史之中。如今的我们接受过更多的气味形式,也将更开放包容地对待各种文化的交融,只是这鼻观方寸的气味,真正能让我们静下来,能让我们透过香气开出一面镜子的,还是这缕最初的香气。中国传统香到底是什么?是药也是香,可以日用熏燃,亦可雅道修心。
这就是我眼中“不可思议的中国香”。
(二)“随其所适,无施不可”——中国香的“高级感”
明代的屠隆在《考槃馀事·香笺》中写道:“香之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拓贴,挥尘闲吟,篝灯夜读,焚之远避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密语谈私,执手拥炉,焚以熏心热意,谓古助情可也。坐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戛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熟,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
屠隆描写的这段中列举了香的诸多益处,从第一句“香之为用,其利最溥”,到最后一句“随其所适,无施不可”,道出了香的广博与妙用。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用香作为佩带、沐浴、饮食之用,并进而以香来比喻象征美好高尚的德行。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域外香料大量进入中国,香品种类的范围逐渐扩大。魏晋南北朝时,调和多种香料的和合之香兴起。佛道兴盛,香又具有了浓厚的宗教含义。至隋唐五代,用香风气大盛,又因为东西文明的融合,更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礼法,香也逐渐成为皇家的奢侈品。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精致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各式香书、香谱也在此时出现。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佛门与文人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成为时尚。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晚清以后,随着国势的衰退及西方文化的侵入,传统香事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致生活。
黄珊珊,中药世家传承人,制香师,鉴香师,1988年生,现居浙江杭州,为三言香堂创始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言香堂传统制香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专注于沉香投资收藏十数年,提出独有的“气味元素分析法”气味品鉴体系,运用于香气品评与鉴赏,CIIT国家注册高级鉴香师,ACI国际注册艺术品鉴定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旧货业协会文化艺术品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级评茶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香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国传统制香技艺及香事礼仪,沉香等常用香料鉴定与应用工作。
一、香之起源
香道与香事
二、绚丽多彩的中国香文化发展史及部分古代香料考证
(一)先秦:蕙草秋兰,明德惟馨
(二)汉魏:博山炉暖,异域奇香
(三)隋唐:焚香彻晓,极致奢华
(四)宋元:闻香悟道,清致风雅
(五)明清:炉瓶三事,巷陌飘香
三、香药同源:了解香的功效,化药为香
(一)香料还是香药
(二)五行香养理论
(三)熏香的作用与方法
四、百香之首——沉香专题篇
(一)何为沉香——世界上最好闻的味道
(二)古今沉香的常见分类与名词释义
(三)沉香到底有哪些香气——气味元素鉴定法
(四)沉香的产区鉴定——不同产区沉香的气味特点
(五)各产地沉香气味及其特点分析
(六)沉香与棋楠的异同——一片万金的棋楠香
(七)沉香的收藏——四大衡量标准
五、香药辨识:常用香药的解析
(一)常用木质类香料
(二)常用树脂类香料
(三)常用草叶类香料
(四)常用根茎类香料
(五)常用花果类香料
(六)常用动物类香料
(七)常用矿物类香料
六、神奇的中式调香术:仿香与创香
(一)中式传统制香技艺分析 合香之法,味不相掩
(二)传统香药的炮制
(三)经典香方解读与赏析
(四)古人的五行香养智慧:明代五方真气香解读
七、学会气味的分析与记忆——香气的品格与艺术鉴赏
(一)气味、元素、意境、品格
(二)制香笔记之宋韵江南文人香系列实例分析
八、香为人用,如何选香
(一)线香该如何品评
(二)天然香与化工香的区别 线香里不该有的添加物
(三)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好香
(四)线香的烟气如何品评
(五)线香的香灰该如何品评?打卷好还是不打卷好
九、偷得浮生半日闲——中式行香礼法
(一)走进东方浪漫文人雅香 行香四法
(二)午梦不知缘底事,篆烟烧尽一盘香I中国传统行香礼法之“印篆香法”
(三)但令有香不见烟 中国传统行香礼法之“隔火熏香法”
(四)彩墀散兰麝,风起自生芳 中国传统行香礼法之“匙箸香法”
(五)斜霏动远吹,暗馥留微火 中国传统行香礼法之“焖香法”
(六)一缕氤氲凝几席,炉中微出总非烟 中国传统行香礼法之“煎香法”
(七)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 中国传统行香礼法之“线香礼法”
十、经典香诗词文欣赏
十一、历代古画中的用香场景欣赏
附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