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翔实细腻地记录了一种“理想生活”的样板,顺带着又抛出了这个问题——人究竟该为什么而活,该怎样去活?
隔着纸张和屏幕,我们沾着房子的光,得以轻嗅草地和森林的清香,得以跟随云影徜徉于呼伦贝尔草原辽远的天际,得以定格一份空旷寂然的心境。
本书的字间隐约传出的风吹草动、蜂鸟振翅和潺潺流水也正是我们那常被忽视的灵魂所发出的呼唤啊。
遁耶?归耶?
亦僧亦道亦俗人,非僧非道却得道。
我们得恭喜房子,于辉河畔窥见了一些亘古的秘密。
默读房子的文字,观看
他拍摄的照片,我突然觉
得和他相比,我们大多数
人其实非常可怜。可怜到
无法与大自然真正亲近,
可怜到一生中少有能做赤
条条“真我”的时候,可怜到
甚至没有过任何一段清醒
而自由的独处时光。
再默读,再观看。房子
独居辉河畔时创作的文字
和拍摄的图片不仅翔实细
腻地记录了一种“理想生活”
的样板,顺带着又抛出了
这个问题——人究竟该为
什么而活,该怎样去活?
我与房子相识很久了。
那时孩子们尚小,我们便
都显得年轻。我们所处的
高原很大,每到一个人生
节点就像登上一座新的大
山,随着能相携攀爬的人
越来越少,我们这几个同
地域的野路子文艺青年几
如闹市孤萤。说同病相怜
也好,是气味相投也罢,
总之,踉踉跄跄一直没能
停止往高处和未知里扑腾
,不时还得停下来专门拽
拽陷入物质生活泥沼里的
双腿。
像我们这样的青年,在
小地方大概有三种结局,
一是终于向那些约定俗成
的规则投降鞠躬,二是成
为世人眼中的“神经病”,三
是在企盼、追逐、穷苦和
迷茫中了此一生。
本以为我们几个也难逃
宿命,谁知一过四十岁,
或是拜磨砺所赐,或是身
心自动遵循了自然规律,
几人竟都沉稳、安静了下
来,各自清晰地做了取舍
,默默做着乐意做的事,
不多时就聚聚,把各自在
不同领域收获的“野蘑菇”和
“野韭菜”拿出来晾晾。
这几年里,我追寻着从
《山海经》中流出的北洛
河。房子这家伙则往草原
深处遁去。品一品,似乎
我们都成了仁者、智者。
辉河的水,
与井水有何相干?
纯真的爱情,
与法律有何相干?
阿兰道其泡子的水,
与井水有何相干?
年轻人的爱情,
哪个衙门也不能管。
这首鄂温克族的《塔娜
巴》民歌中,辉河波光粼
粼一现,如一道勾人心魄
的明亮眼神。
房子抛开一切遁迹呼伦
贝尔草原后,建了一座红
房子,就在这歌中的辉河
之畔。
是啊,井水不可与辉河
的水相提并论,这座草原
深处的红房子,又哪是那
些价值过亿的别墅所能比
拟的。而房子向辉河畔走
去时的心情,我相信也绝
不逊色于催发一场纯真的
爱情。
房子背影瓦灰,乱发齐
肩,像一匹静默的马,一
步步走向疯狂的野花。
房子身形孑孓,脚步带
着些许醉意,像一尾什么
也不愿说的鱼,游进花海
深处。而那随风摇曳的点
点白色花影,正是光与风
过处进发的浪花。
岂止是这个场景有西部
电影的味道。房子在辉河
畔居住的日子里所做的每
一件事,诸如建房、围篱
笆、劈柴、烧火、煮饭、
吸烟、喝酒、散步、采摘
、漂流,乃至点蜡烛、呼
吸、静坐、读书、沉思、
神游等一系列人类行为都
因为草原、天空、河流的
加持而蒙上了特写镜头的
质感。而他心眼所见、所
感知的四季、朝夕、雨露
、风雪、星光、云天、水
岸、植物、动物、昆虫、
坡尔德村落、原居民等,
也同样具备了精微素描或
超写实绘画般的细致动人
。
我在文字和图像外看房
子,真像看了一部他随性
自导自演的电影。我愿真
挚地对影片评予高分。他
不仅实现了人在独处状态
中与草原、大地、河流、
森林、独屋之间的辉映与
交响,更让这种朴素、和
谐的色彩调子与野性、天
然的大自然配乐始终闪烁
游弋在每个情节中。
他像个好奇的孩子般翻
动着大自然装订好的又一
册神圣书页。
我不禁对这个熟悉的人
肃然起敬——这正是一个
地地道道、干干净净的人
该有的样子。同时,我也
再次得到了一种教育:不
管身处何方,人只有地地
道道、干干净净了,生命
才会把最奢华的礼物递到
你手上。诚如房子所写:“
我的小屋坐落在被围栏圈
起的六千亩的院落中。四
下望去,再看不到任何建
筑。虽然我只是暂时居住
在邻居家的这片草地上,
但我常常以为,我眼睛能
所及的地方,都是属于我
的,包括这六千亩院落里
的繁华和荒凉。”
相比大多数人的营营役
役,房子独居辉河畔的两
年零两个月不仅是一场用“
身心灵”进行的摄制,同时
堪称一个成功的行为艺术
。这个或可命名为“遁与归”
的行为艺术,似乎是和美
国作家梭罗的一场跨时空
对话,又像是和中国古代
某些文人隐士间的一场通
灵交流。他像个被普通人
推举出来的“英雄”,也像个
家乡人口称的“浪子”或“二
杆子”,无情地抛下一切,
只为成就一个向自由致敬
的“壮举”。
许多行为艺术让人看了
很憋屈、很压抑,让人想
死,房子的却不同。两年
多的时间,全方位沉浸的
模式。他的这个行为艺术
,可以说生生地凿开了个“
气眼”,或撕开了一条罅隙
——现代人因焦虑和被围
猎而对“荒野”“流浪”之类的
向往在房子这个行为里得
到了满足;周遭人因重复
无趣的日常生活而对“浪漫”
“诗意”之类的渴盼在房子这
个行为里得到了放飞。而
对喜欢或讨厌哲学的所有
人而言,房子的行为直接
再次引起了对生命意义的
终极追问。
写到这儿,我不禁对这
个陕北老乡口中“不务正业”
的人再次
房海峰,笔名房子,陕西延川人,喜好文学、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最后的黄土高原》。
喜欢行走,崇尚自然。
河畔小屋
河畔小屋
生活的开端
六月的乐曲
秩序
水井
辉河
草原岁月
出行
寻常的日子
坡尔德
访客
琐碎的事情
改变
向阳而生
邻居
陪伴
漫步
斧头
冬夜
洗澡
年末
独居一年
独居两年
寂静的春天
草原四月
杂草
救赎
五月的草原
独居草原第二年
月光下的马
围栏
雁来雁去
河上漂流
捡蘑菇
感恩
中秋
雁来雁去
日志
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