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古典小说《镜花缘》的解读,从“奇书:才学奇书镜花缘”“奇人:文坛奇人李汝珍”“名镇:板浦孳乳育名著”“名郡:奇书纵横写海州”“奇缘:镜花水月结因缘”五个方面对李汝珍创作《镜花缘》所涉及的板浦名镇的文化底蕴、李汝珍身世才学、镜花缘中海州书写、海州人对镜花缘创作和研究的贡献,以及《镜花缘》本身的文本、版本、传播等进行了研究归总,荟萃了大量《镜花缘》成书的历史背景、人文因素。本书从细节出发,论证合理,具有较好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研究海邦名著 传承乡土
文化
彭云
《镜花缘》是一部诞生
于海州板浦的古典文学名著
,作者是长期“寓居板浦”的
李汝珍,写的是海州山水和
海州人文风俗,这是一部被
胡适、鲁迅等大师都推崇的
好书,然而与《西游记》等
本土关联的文学名著相比,
《镜花缘》似乎趋于小众化
,无论是对于传承本土文化
,还是对于中国明清小说而
言,都是很不公正的,这也
成为海州文化人挥之不去的
心结。
1983年夏,在江苏省文
联与连云港市委宣传部的关
心和支持下,连云港市文联
牵头,成立了连云港市第一
个也是全国第一个《镜花缘
》学术组织连云港市《镜花
缘》研究小组,成员有夏兴
仁、李洪甫、张传藻、余克
超、丁义珍、戴筱玲、桑林
等人,由我和夏兴仁任正副
组长。
1984年2月,春节刚过,
我和夏兴仁、李洪甫等人一
起到灌云县埠苴村查访李汝
珍的墓地,进行了《镜花缘
》作者李汝珍身世及遗迹的
调查访问工作。虽没有查访
到李汝珍的墓地,却意外发
现了许桂林和夫人夏氏的合
葬墓,确定了许乔林的墓地
位置。夏兴仁还专程到李汝
珍的原籍大兴县进行查访,
从外地复印了一些资料,丰
富了本市《镜花缘》的研究
文献。李洪甫先生结合自己
的博物馆工作,在故纸堆中
发现了一套《镜花缘》善本
书,如今被业界称为“连博
本”。
《镜花缘》研究小组成
立后,江苏省文联李进主席
亲自给研究小组批了两千元
活动经费。1983年11月和
1984年10月,这笔钱先后
用于编印了两期《镜花缘研
究》。后又于1987年10月
编印出版了第三期《镜花缘
研究》,三期杂志共发表文
章四十多篇,其中大部分是
本地作者的作品。比如,时
居南京、毕生从事《镜花缘
》作者和版本研究的孙佳讯
,常常感叹“孤军奋战”,当
他了解到家乡成立了《镜花
缘》研究小组时非常高兴,
不顾年事已高,还积极为《
镜花缘研究》提供成果,听
说要开《镜花缘》学术研讨
会,他抱病撰写会议论文。
当时在徐州师范学院任教的
李时人先生(后为上海大学
教授、博导,已病故),非
常关心家乡的《镜花缘》研
究,积极为研究小组出谋划
策,亲自提供论文,还协助
邀请外地专家学者来连云港
参加《镜花缘》学术研讨会
。
研究小组团结了全市和
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撰写了
一批《镜花缘》研究文章。
为共同搞好《镜花缘》研究
,研究小组非常注重与国内
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
何满子、胡邦炜、沈伯俊、
王丽娜、端木蕻良等知名专
家学者特地为《镜花缘研究
》撰写稿件,支持研究小组
的活动。除了编印了《镜花
缘研究》辑刊,组织学术研
讨交流外,研究小组还利用
一些学术会议积极宣传《镜
花缘》的价值和研究成果,
在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战略
部署中,《镜花缘》研究被
列为连云港市的侧重点。
在《镜花缘》研究小组
艰辛努力工作三年的基础上
,为了适应连云港市对外开
放的大好形势,适应文化研
究和交流工作的开展,成立
《镜花缘》研究会的条件已
经成熟。经过研究小组的精
心筹备,1986年7月25日连
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正
式成立,《镜花缘》研究小
组实现了转型升级,同时全
市广大《镜花缘》研究者、
《镜花缘》文化推广者、爱
好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
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
这个学术组织及其学术研究
成果,不仅成就了新时期《
镜花缘》学术研究的开端,
也搭建了《镜花缘》研究的
平台,更为《镜花缘》研究
和文化活动提供了载体。
当下,《镜花缘》研究
会传承到了以徐习军、于洋
等为领导班子的年轻一代肩
上。作为学者,他们继承了
老一辈竭尽努力、不辞辛劳
、不惜汗水、播撒心血的传
统,跋涉于《镜花缘》学术
研究的荆棘之中;作为乡邦
文化人,他们团结全市《镜
花缘》研究者和《镜花缘》
文化爱好者,不仅开展《镜
花缘》的学术研讨,搞好《
镜花缘》文化活动,恢复出
版《镜花缘研究》杂志,还
积极地普及《镜花缘》文化
,我在《苍梧晚报》上看到
他们为研究普及《镜花缘》
开设的专栏,连续刊载90个
整版的《镜花水月说海州》
,就感觉到他们对《镜花缘
》研究较为深入,对海州板
浦历史文化挖掘得比较精深
,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乡
土文化的挚爱与热忱。如今
,他们又向业界奉献出一部
三四十万字的专著《海州有
部(镜花缘)》,这是本土
继20世纪80年代孙佳讯先
生的《《镜花缘》公案辨疑
》、李明友的《李汝珍师友
年谱》之后的又一部关于《
镜花缘》研究的专著,可喜
可贺。
《海州有部(镜花缘)》
从《奇书篇:才学奇书(镜
花缘》《奇人篇:文坛奇人
李汝珍》《奇镇篇:古镇板
浦出名著》《奇都篇:奇书
纵横写海州》《奇缘篇:镜
花水月结因缘》五个方面对
李汝珍创作《镜花缘》所涉
及的板浦名镇的文化底蕴、
李汝珍的身世才学、《镜花
缘》中海州书写、海州人对
《镜花缘》创作和研究的贡
献,以及《镜花缘》本身的
文本、版本、作者辨析、学
术研究、文化传播等进行了
研究归总,荟萃了大量关于
《镜花缘》成书
导言:奇书·奇人·奇镇
奇书:才学奇书《镜花缘》
奇人:文坛奇人李汝珍
奇镇:海州板浦出名著
第一部 奇书篇:才学奇书《镜花缘》
第一章 千古奇书《镜花缘》
第一节 提倡女权 主题高扬
第二节 展示才学 小说翘楚
第三节 邻比“万宝” 百科全书
第二章 作者纠葛《镜花缘》
第一节 作者公案 发轫海州
第二节 孙吴对决 许李之争
第三节 作者诸说 认定汝珍
第三章 版本纷扰《镜花缘》
第一节 版本考释 尚未穷尽
第二节 清版繁杂 各有千秋
第三节 诸多清版 海州有缘
第四章 学术批评《镜花缘》
第一节 初刻问世 学术肇始
第二节 民国研究 专题鲜明
第三节 当代研究 日臻繁荣
第五章 海外传播《镜花缘》
第一节 英语世界 好评如潮
第二节 东亚传播 韩日为要
第三节 传钞纸贵 不胫万里
第二部 奇人篇:文坛奇人李汝珍
第一章 板浦寓公李汝珍
第一节 随兄宦游 寓居板浦
第二节 受业凌氏 文化入圈
第三节 文人交游 融入板浦
第二章 凡夫俗子李汝珍
第一节 为试官运 捐治水吏
第二节 “啃兄”一族 世俗生活
第三节 《音学》改名 禀办盗版
第三章 音学大咖李汝珍
第一节 《李氏音鉴》 学问佳构
第二节 研究精深 穷源索引
第三节 音韵大家 学源乾嘉
第四章 精于弈理李汝珍
第一节 二百年前 板浦公弈
第二节 精于弈理 著述《受子》
第三节 名家对弈 博弈人生
第五章 学识渊博李汝珍
第一节 文史博学 枕经葄史
第二节 文理双修 兼收并蓄
第三节 杂学诸存 博识多通
第六章 多才多艺李汝珍
第一节 琴棋书画 博雅多能
第二节 游戏运动 皆有所长
第三节 酒令茶艺 无所不通
第三部 奇镇篇:古镇板浦出名著
第一章 文化沃壤育名著
第一节 古镇板浦 历史悠久
第二节 自然禀赋 海属明珠
第三节 多元文化 根在淮盐
第二章 文人武士聚板浦
第一节 国学大师 凌氏廷堪
第二节 东海二宝 才子二许
第三节 文武兼备 英杰辈出
第三章 美食文化在板浦
第一节 缘起淮盐 博大精深
第二节 汪氏滴醋 香飘八荒
第三节 美食萃聚 食在板浦
第四章 历史遗存古板浦
第一节 古迹遗存 见证辉煌
第二节 衙门府邸 历史风采
第三节 文物遗址 记忆久远
第五章 驰誉流芳说教育
第一节 名人故居 文化荣光
第二节 书院学堂 源远流长
第三节 现代教育 文脉传承
第六章 古镇文脉系乡愁
第一节 乡愁记忆 文脉悠长
第二节 民间杂艺 异彩纷呈
第三节 五大宫调源自板浦
第四部 奇郡篇:奇书纵横写海州
第一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地望
第一节 山海环境 指向海州
第二节 仙境蓬莱 缤纷世界
第三节 书写背景 海州云台
第二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元素
第一节 镜花故事 海州传说
第二节 文本用语 海属方言
第三节 民俗民风 海气氤氲
第三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饮食
第一节 海州美食 镜花有缘
第二节 云雾山茶 镜花香茗
第三节 海州辣黄 镜花名酒
第四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戏曲
第一节 音乐书写 海州韵律
第二节 戏曲活动 海州传播
第三节 梨园逸事 海州魅力
第五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杂艺
第一节 海州游戏 贯穿全书
第二节 博戏杂艺 海州特色
第三节 智能文体 海州风貌
第六章 《镜花缘》中的海州本草
第一节 医药描写 溯源海州
第二节 博物本草 生于云台
第三节 药食同源 海州物产
第五部 奇缘篇:镜花水月结因缘
第一章 海州文人的《镜花缘》情怀
第一节 佳讯开拓 现代研究
第二节 彭云研究 当代拓展
第三节 洪甫考据 挖掘精深
第二章 李明友还原李汝珍师友
第一节 镜花结缘 潜心研究
第二节 成果卓著 享誉学界
第三节 师友年谱 填补空白
第三章 姚祥麟深耕板浦文化
第一节 广搜博览 苦心孤诣
第二节 板浦春秋 乡邦文献
第三节 汝珍情结 传承文脉
第四章 “镜花水月”怀故人
第一节 镜花水月 馆藏纪念
第二节 馆长光玉 倾情奉献
第三节 爱国主义 文化弘扬
第五章 《镜花缘》的收藏开发
第一节 丁坚结缘 源于祖父
第二节 镜花收藏 情系故乡
第三节 产业开发 文旅赋能
第六章 《镜花缘》的海州平台
第一节 学术小组 研究发端
第二节 研究学会 搭建平台
第三节 学术研讨 文化承载
参考文献
《海州有部(镜花缘〉》跋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