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竞赛获奖者创新创业调查研究:以第1~10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者为例
定 价:69.8 元
- 作者:邱玉琢, 乔均,刘瑞武 著
- 出版时间:2024/1/2
- ISBN:9787504774965
- 出 版 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647.38
- 页码:236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在国家“双创”战略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对于推进该战略意义重大。据人社部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的就业人数约2500万,其中约1500万是高校毕业生。根据《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201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自主创业率(1.8%)较2014届(2.0%)略有下降。大学生经过大学教育所养成的创新能力,使创业及创业成功的过程转化为新的创新过程,大学生创业正成为“双创”战略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广泛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张凯亮(2017)通过调查发现,从创业主体能力看,目前创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优秀毕业生,他们的创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任泽中(2016)认为,从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市场表现看,其创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处于亏损状态。李亚员(2017)认为,大学生创业对促进就业效应较为显著。雷朝滋(2017)从创新创业政策角度进行研究,并对目前的创业政策有较高评价。也有学者认为,目前创新创业政策保障尚不够完善。另外,黄扬杰、吕一军(2018)对学校实训进行了比较,认为目前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实训教育普遍不够重视。上述研究涉及面较广,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结合研究的文献较少,将国内大学生竞赛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对应研究的文献更少。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的数据大多来自对在校学生的调研,对进入社会已就业大学生的跟踪调研比较少,对参加大学生竞赛的获奖学生跟踪调研的更少。从某种意义上讲,参赛获奖大学生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生群体,对这部分学生创业及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对改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义重大。
本书大致内容围绕“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第1到10届部分获奖者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动向展开了跟踪调查,通过回收问卷,分析获奖者与非获奖者的创新创业品质优势。对于如何改善或定向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乔均教授是我国广告学界知名学者,也是我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同事。《大学生竞赛获奖者创新创业调查研究》是他们团队承担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在第1~10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奖者中,对抽样的255位获奖者的创新创业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赛事活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如此深刻广泛的调查研究,在教育研究领域并不多见。此项研究对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和提升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具有现实意义。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以下简称大广赛)是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第一个文科类大学生竞赛项目,也是教育部认可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项目之一。自2005年以来,大广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余届。第12届大广赛参赛高校已达到1582所,参赛学生超过112万人次,收到参赛作品超过53万组。从大广赛参赛规模折射出大广赛在强化广告专业教育的实践属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选择该赛事作为创新创业研究对象,其结论无疑具有典型价值。大广赛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广赛强化了广告专业教育的实践属性。从星星之火,到今日的繁荣景象,广告专业无论依托于哪个学科,无论是学科导向、专业导向抑或人才培养导向,无论正在经历怎样的知识更新,或者专业结构的重整,有一点是共通的,要办好这个专业,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应用性是广告专业的底层逻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应用性都至关重要。虽然我们反复强调这一点,但许多专业从课程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教学思想,有意或无意的遮蔽了广告专业的实践属性,最终还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导致学生最终走向市场的时候,更多的是“纸上谈兵”“纸上练兵”。大广赛在无形当中不仅强化了广告专业实践的观念,也给出了实践的路径与平台。
第二,大广赛诠释了广告实践活动的融合逻辑。我们经常说广告学是一个交叉学科,但到底怎么交叉,或者交叉了哪些内容,往往很难说得清楚。广告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消费行为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的成果。在广告课程教学,尤其是在现实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广告所融合的学科还远不止于此,几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可以在广告实践活动中有所涉及。在传统广告向数字营销转变的今天,大数据、云计算、AI(Artific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等技术也往往将广告视为重要的应用领域,广告也在融合数学、物理、神经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诸多知识。广告教学通过大广赛这一稳定的、成熟的、具有相当规模的教学实践平台,真题真做,学生通过深入洞察、科学策划、持续创意、优化表现等近乎实战的方式得以历练,从中可以真正感受到广告实践的魅力,对广告专业的包容与开放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从而加深理解。
第三,大广赛建构了广告作业的合作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接受的知识是分散的。但是在现实的操作实践,或者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角度,广告作业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倾心尽力、规划设计,方可符合广告目标,达成预期效果。具体在广告教学中,则需着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大广赛本身既是企业、广告界、学校三方合作的大融合,也是企业、资深广告人、院校三方意见合作的体现。一个优秀策划案的背后包含了教师课堂内外的指导、企业的专题解读、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还有决赛现场评委和团队之间的交流,只有经历了上述的诸多合作,策划案才会完成蜕变,才会出街。
第四,大广赛深化了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出导向是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优选路径。这里所谓的“产出”是指学生的动手能力,聚焦的是人才的培养。大广赛从创办之初即受到广告和其他多个相关专业的广泛欢迎,原因在于其通过赛事,真题真做,强化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战实操环节,让人才培养的产出导向更加明确。每一件优秀作品的背后,体现的是学生的实际策划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参赛作品检验的是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大广赛推动广告专业教学在观念、模式、内容、评价机制等诸多方面,回归到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一核心目标上。学生通过参加大广赛,对专业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对广告作业的规范性、合法性、合规性体会得更加深刻,从根本上促进了广告专业的理论教学。
第五,大广赛验证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协同作用。企业参与或涉猎高校广告人才培养过程,并不是新鲜事,但企业往往是以辅助角色出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面对大广赛的真实企业命题,选题、破题、解题,企业也参与到作品评判中来,整个竞赛与作业链条验证了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强大作用。在广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不再只是传统教学的填补或简单辅助,而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协同作用。在大广赛中,企业与高校、课堂、教师、学生之间的接触较之以往更加紧密。从一开始的命题征集宣传,到企业命题解析线上创意云课堂,再到与抖音合作打造短视频抖音挑战赛、与新疆阿克陶公安、广东东莞消防等跨界合作,以及策划案作品的现场决赛与评选,企业与高校课堂相互浸入,课程学习与项目学习有机结合,行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相得益彰。
第六,大广赛释放了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被认为是学生学习的“天花板
乔均,1962年生,江苏徐州人。曾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学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博士学位,南京大学管理学博士后。美国Ohio University新闻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任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自然基金通讯评审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委员,教育部管理学科评审委员,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教指委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教育厅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产力学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常务编委等。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竞争理论、服务业营销传播和品牌价值理论。在《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动态》《产业经济研究》和《Omega》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第1章 绪言……1
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5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5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6
第2章 国内外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研究综述……7
2.1 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研究综述……9
2.2 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研究综述……17
2.3 创新创业绩效评估研究综述……47
第3章 创新创业指标体系构建及表格设计……53
3.1 创新创业指标体系构建……55
3.2 创新创业调查样表设计……61
第4章 大广赛获奖者创新创业调查指标分析……65
4.1 创新创业者基本情况调查分析……67
4.2 大赛获奖对创业人格影响分析……72
4.3 大赛获奖对创新能力影响分析……81
4.4 大赛获奖对创业能力影响分析……86
第5章 创新创业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95
5.1 大广赛创新创业研究结论……97
5.2 大广赛创新创业对策建议……99
参考文献……105
附件: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营销策划一等奖作品选登……117
后记……223
综上所述,对于创新的理解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狭义创新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创新是一个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系列行动;广义创新将这一概念置于政治、经济、技术、教育等宏观环境下,创新是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企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任何一个网络节点都可能是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因而创新行为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层面。对大学生而言,创新主要指在学校教育引导下,通过教学计划及第二课堂技能训练,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创造出新的理论并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