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两部分:一群“老同学”和一些“笨办法”。主要内容包括:一位“00后”,和他的一万名“老同学”;在沙漠旁的小镇,一场对抗孤独感的战斗正在进行;两位漫画爷爷,在反诈信息流中弄潮;“摇滚奶奶”、银发乐队和老年数字生活等。
“蓝马甲”的诞生始于一个提问。
2020年,在蚂蚁集团的内网上,一位员工描述,他在书店里找不到一本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书。
谁来帮助老年人了解和适应“新世界”?
这不只是他一个人关切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整个中国社会都在面临这个问题。老年人跟不上的“新世界”里各种技术推陈出新的速度,他们看不懂各种新技术;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加大防诈骗知识的宣传力度,但新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他们容易上当。在老年人和“新世界”之间,横亘着一道数字鸿沟。
在这个背景下,蓝马甲行动于2020年9月启动。我们走进老年群体中,去他们所在的社区,开展助老防骗讲座,开设老年课堂,告诉他们,“手机不会用,安全防诈骗,就找‘蓝马甲…。
随着接触的社区越来越多,我们不断印证猜想:老年人渴望走进数字生活,他们不只是缺少能慢下来耐心教他们的援手,更需要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说法告诉他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人人都是‘蓝马甲’”,是蓝马甲行动的理念。三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蓝马甲行动志愿者(以下简称“蓝马甲志愿者”),尤其是那些在老人身边的人。在每周的固定时段,他们在服务驿站里提供全天候解答服务,在数字生活体验点引导老人,把助老服务“规模化”。后来,我们又联合了更多机构援手“云助老”,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在政务APP(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开设助老专区,为老年人推出专属的“长辈模式”和“暖洋洋专线”服务……想了一个个“笨办法”,教“老同学”们。
当一个个普通人做出一些微小的行动,更大的改变发生了。来自政府、媒体、公益机构等各界人士陆续加入,提供了更多专业支持。2023年5月,一辆大篷车从上海出发,沿着长江,行驶数千里,在村庄里开设“板凳课堂”。老人们骑着“小电驴”,抱着孙子来上课,兴致高昂。
这本书讲述了这些穿着“蓝马甲”的普通人的故事。他们是反诈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学生、各地的公益工作者、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的员工、的客服,以及老年人自己。
一位当过小学老师的社工,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一个沙漠旁的小镇里教老年人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对抗漫长的孤独时光。
在长江的一座江心洲——江西九江的棉船岛,一位“OO后”大学生跟随大篷车来到这座“老人岛”,搭建了一座连接外部世界的“桥”。
在浙江杭州,一位80岁的银发奶奶和她的“老伙伴”组建了一支摇滚乐队,点亮了生活,也开启了他们帮助同龄人的志愿服务工作。
……
这本书也记录了各种助老的“笨办法”。蓝马甲行动已经持续三年了。在行动中,我们探索了“技术+服务”的公益新模式。对于如何帮助老年群体跨过数字鸿沟,本书可以提供一份参考。我们相信,技术不仅应该更好地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根深蒂固的难题,还应该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种种新问题,弥合数字鸿沟,惠及更多人,增进民生福祉。
这也是我们的愿景:每个人都能穿上“蓝马甲”,帮身边的老人在数字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秘书长
王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