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介绍朱柏庐生平的书。朱用纯 (1627-1698年), 字致一, 号柏庐, 明末清初江苏昆山县人。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明诸生, 书中描写了朱柏庐入清隐居教读, 居乡教授学生, 潜心治学, 以程、朱理学为本, 提倡知行并进, 躬行实践的事儿。他深感当时的教育方法, 使学生难以学到真实的学问, 故写了《辍讲语》, 反躬自责, 语颇痛切。曾用精楷手写数十本教材用于教学。生平精神宁谧, 严以律己, 对当时愿和他交往的官吏、豪绅, 以礼自持, 刚正不阿。
昆山历来是人文芸萃的地方,名贤辈出,顾炎武、归有光和朱柏庐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昆山三贤”。
大儒顾炎武一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肇域志》和《金石文字记》等鸿篇巨制,以及三余题、四余首兼有“风霜之气,松柏之质”的诗作,并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成为我国历的爱国学者。他是昆山文化的一张金名片,,绩自然应该要让社会知晓,而为他编写景故事不失为传播顾炎武事迹的一个好办法。
自18年6月昆山市人大会规定每年7月15日为“昆山市顾炎武日”起,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积极运用各种形式组织和开展宣传顾炎武思想的活动括推出了两辑“顾炎武故事”和一期“顾炎武文学作品创作”。但顾炎武既然路行万里,书读万卷,就注定有万个足迹、万个手印,也就有万篇故事。于是我们扩编了顾炎武北游景故事集,借以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好故事问世,以宣传
亭林文化。
归有光是明朝嘉靖年间人,按时间算是“三贤”的老
大。他是个写八股文的高手,但科举八次失利。他是位读
书人,也教书。他是位大散文家,他的散文被评为“明文
”,读过《项脊轩志》《沧浪亭记》和《吴山图记》的
读者,无不为他的散文案叫绝一一那可是陶冶心灵的作
品。至于他的其他事,譬如他的家庭生活、社会交往
况、为人处事之道、读书作文之法、抗倭治水以及官场失意之事,大家知之甚少。他的曾孙归庄也是诗书画大家,只是不爱科举,是顾炎武的挚友,和顾炎武一道被人们称为“归奇顾怪”。翻卷有益,本丛书会告诉你他的人生历,展示他的人生轨迹和儒者形象,也许还会给你带来茶余之乐,使你产生对乡贤的崇拜之和乡土之思绪,从而激励自己、不负人生。
朱柏庐,名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是教育家、理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因于教育理论、文化观念、书画欣赏和为人之道诸多方面合乎时而名留于世。他的著作很多,其中,《朱子治家格言》鹤立鸡群于他同时代各种版本的家训中,可谓家喻户晓。
朱柏庐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深厚,一心追求学问,但明清鼎革之变改变了他的命运。为家庭生计,他从二十四发始任塾师,后终生以塾师为业。他有民族气节,士品端庄,举止言行有礼仪,算得上是一个能担责的“匹夫”。但除了“庐墓攀柏”的事迹,有关他的其他事可能鲜为流传,这是极为可惜的。因此,我们也有必要写他的故事。
之,我们编著“昆山三贤故事”从书,意在宣传“三贤”事迹,汲取“三贤”精神,构建“三贤”文化。论抚今,精神变物质,为“昆山之路”的铺路架桥添上一砂一砾。
是为序。
陈建林
昆山市顾炎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