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通过考究孟浩然作为一个诗人和隐者的人生境遇和精神世界,来探究唐朝的“烟火气”和唐朝人的微观日常生活。作者通过考究孟浩然纷杂的朋友圈、他的家乡襄阳、生平游历足迹等方面,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孟浩然。
1:作者是鲁迅文学奖评委、著名诗人霍俊明,讲别人没讲过,没讲透的诗人孟浩然!
《显微镜下的孟浩然》的作者是当代诗人霍俊明,他是中国作协《诗刊》副主编,对唐诗的研究颇深。作者站在当代诗人的视角,把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唐代诗人孟浩然讲透。透过显微镜看孟浩然的一生,细致、真实、全面!
2:考证充足有力,史料权威,还原一个鲜为人知的孟浩然。
作者查阅大量史料,考证充足有力,通过“以诗证事”“以诗证史”的方式,来还原孟浩然的人生轨迹,揭秘他的人生密码:他的朋友圈、旅行足迹、死因……甚至发现他鲜为人知的多重身份,他不仅是诗人,是隐士,还是剑术高手、超级食客、资深驴友。
3:讲孟浩然,也讲唐朝人的生活。
本书把孟浩然置于唐代社会大环境下,在讲孟浩然的同时,探究唐朝的“烟火气”和唐朝人的微观日常生活。如唐朝人是如何生活、劳作、出行、宴饮以及交游的;唐朝的官场、风物、建筑、饮食、舞乐、绘画;唐朝的市井文化、世俗社会以及乡村生活……这也是一本唐朝人的生活指南。
开篇
显微镜下的大唐、烟火气与孟浩然在大唐近三百年间的两千两百多位流传后世的诗人中,孟浩然早已经被经典化了。在大街上随机问一个人是否知道孟浩然,他(她)只要读过小学或中学就应该能够说出孟浩然广为流传的两首诗来,即“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以及“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如果再继续追问,他(她)可能还会想起李白给孟浩然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以上关于孟浩然的印象,对于普通读者和大众而言也就足够了。但如果深究起来的话,实际上孟浩然是一直被严重误读的刻板化、扁平化、类型化的诗人,甚至较之熟知的同时代的李白和杜甫跌宕起伏的人生,人们对孟浩然的一生几乎一无所知。一千两百多年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想到孟浩然隐居的襄阳鹿门山,想当然地把他归结为一个纯然的隐士和山水田园派的隐逸诗人。
的确,孟浩然给后世留下的除了“隐士”和“山水田园诗人”之外似乎就没有别的什么了。
究其原因,这与孟浩然一生只是两次短暂做过荆州长史的幕僚而没有出仕做官的“布衣”经历有关,因为在科举时代,一个没有功名和社会地位可言的“处士”“隐士”往往在死后是不会被时人重视的,这也是孟浩然的墓地很快就遭到了破坏而墓碑也不知所终的原因。正是因为墓碑不存,孟浩然的生卒年月、家世、经历以及他的妻子和后代的信息几乎是空白——这也涉及唐代著名诗人孟郊是不是孟浩然的孙子这个问题,尽管这不妨害好事者杜撰出孟浩然与当地一名歌妓韩襄客的一桩情事。
另外,孟浩然对待自己诗歌的态度非常随意,往往是写完就丢掉了而不会特意留存,以至于他大量的诗歌基本都散佚了,只留下两百多首诗——其中有的还被认为是托名之作。尽管孟浩然去世后不久,他的同乡王士源就四处搜集孟浩然的诗并编定《孟浩然集》三卷,尽管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都是孟浩然的挚友并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他的诗名,尽管杜甫、白居易、皮日休、张祜、司空图以及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沈德潜等对孟
浩然及其诗评价极高——比如沈德潜所评价的“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但是一直有诸多关于孟浩然的疑问至今仍未解开……
那么,追问就来了!孟浩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他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他有什么样的性格、遭际和命运?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他有没有不为人熟知的另一面或多个侧面?
所以,此次为孟浩然作传,我的出发点和写作方法是开放而又谨慎的。
一部好的传记既应该是专业的、全面的、深刻的、还原的、客观的,又应该具有亲切的体温和可触摸的生命感,更重要的还要具有文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也就是说,为孟浩然作传,我不想让其成为小说家式的天马行空的狂想和无视或无暇顾及基本史实的空中高楼。与此同时,对于电视、网络以及社交媒体上各种低幼的、庸俗的、抖机灵的知识贩卖以及迎合低端审美趣味的过期心灵鸡汤式的解读唐代以及唐诗的做法我更不以为然。
我只想尽可能地还原出一个更为全面、真实、复杂、多侧面甚至自相矛盾的孟浩然形象。然而,这一还原过程和写作过程却是如此地艰难!
显然,“以诗证史”的传统做法对于研究孟浩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以往,人们只能更多地借助孟浩然的两百多首诗歌来求证他的性格、命运、交往以及出游,即“以诗证事”“以诗证史”。但是,几乎除了杜甫之外,唐人以及古人写诗对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背景的交代不仅是模糊的而且往往是碎片化的、跳跃性的,这
就遗留了诸多难解的谜团。比如,李白和孟浩然第一次相遇的时间,等等,都有诸多争议。正是因为整体性的缺失以及缺乏足够证据的支撑,人们对孟浩然小至一首诗的写作时间大到一个时期的人生经历都会有诸多存在争议甚至互相矛盾的说法。
要想全面而准确地还原孟浩然的形象,我们还必须把他置身于整个唐代尤其是开元时期的社会制度、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气候(节气、时令)、习俗、农业、风物、文化、艺术、生活的大框架中来综合考量。
也就是说,这不止关乎孟浩然的性格、诗歌、精神世界以及他一生的遭际,还与整个盛唐尤其是开元时期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密切关联,也就是要进一步探究孟浩然背后的大唐历史和文化。我们既要关心孟浩然作为一个诗人和隐者的精神境遇,也要关注一个大时代的“烟火气”和可感可触可信可敬的微观日常生活。我更感兴趣的正是要着重复现和还原孟浩然以及同时代的唐人是如何生活、劳作、写作、科考、出行、贬谪、宴饮以及交游的,探究他们的衣冠、服饰、妆容以及生活处境、起居环境、交通条件、代步工具是什么样子的,还原大唐的交通、财政、官场、风物、建筑、饮食、舞乐、绘画尤其是科举文化、酒文化、隐士文化、佛道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的面貌,考察唐代不同的社会阶层以及以长安、洛阳、襄阳、荆州、浙东的城市为代表的市井文化、世俗社会与乡村生活、农事场景等。为此,几年来我通读了几乎所有关于孟浩然的诗文材料、研究著作以及几百篇的论文。在跨语际译介文化的传播背景下,我还阅读了包括著名的汉学家和海外诗人、作家(包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史研究专家埃兹拉·庞德、约瑟夫·布罗茨基、奥克塔维奥·帕斯、圣—琼·佩斯、维克多·谢阁兰、加里·斯奈德、詹姆斯·赖特、波顿·沃森、特奥菲尔·戈蒂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王红公)、宇文所安、薛爱华、伊沛霞、田晓菲、杜德桥、倪健、杜希德、高友工、赖瑞和、梅祖麟、勒·克莱齐奥、艾略特·温伯格、比尔·波特、爱德华·谢弗、麦大维、平野显照、石见清裕、丸桥充拓等人关于孟浩然、唐诗文化以及唐代专题研究史的材料。
除了《礼记》《汉书》《后汉书》《隋书》《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唐六典》等案头书,我还通过《初学记》《开元天宝遗事》《安禄山事迹》《明皇杂录》《刘宾客嘉话录》《封氏闻见录》《北梦琐言》《朝野佥载》《唐诗归》《册府元龟》《云溪友议》《云仙杂记》《唐诗纪事》《唐摭言》《本事诗》《唐语林》《唐音癸签》《唐才子传》《太平广记》《世说新语》《酉阳杂俎》《云麓漫钞》《述异记》《集
异记》《独异志》《夜航船》以及《诗品》《东坡志林》《沧浪诗话》《蠖斋诗话》《苕溪渔隐丛话》《石洲诗话》《唐人轶事汇编》《唐诗百话》《唐诗杂论》《唐代诗人丛考》《唐诗的读法》《唐代交通图考》《唐代墓志汇编》《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代财政》《唐代财经问题与国家治理研究》《唐代政治经济史综论》《唐代经济史》《世界视野下的唐代科技文明》《中国服饰史》《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唐代仕女画研究》《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代科举与文学》《唐代文学与佛教》《隋唐佛教史稿》《生态文化视野下的唐代长安佛寺植物》《唐代舞蹈》《唐代乐舞》《唐代城市乐人研究》《唐代妇女生活》《唐代女道士的生命之旅》《金缕瑞衣:法门寺地宫出土唐代丝绸考古及科技研究报告》等来了解唐代的宗室、年号、司法、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城市、交通、宗教、艺术、服饰、生活、墓葬(壁画)以及诗学、诗坛的掌故等。
从唐代开始,凭吊和赞颂孟浩然的诗文渐多,所以我还得留意与孟浩然同时代的诗人、中晚唐诗人以及宋明时期的诗人是如何认识和评价孟浩然及其诗的。因为同时代的王维以及后世宋、明时期的画家为孟浩然画过像,
所以为了还原孟浩然的具体形象我就得了解一下唐代以来文人画的传统,要搜集不同时期关于孟浩然画像的资料——比如《宣和画谱》《韵语阳秋》《历代名画记》,据此考察孟浩然瘦削的形象以及冒雪骑驴的落魄文士形象是如何形成的。
孟浩然是隐士,是“地方诗人”,但是他平生又非常注重交结朋友。他的朋友圈极其庞杂,少说也有两三百位形形色色的朋友,因此他的诗更多地带有应酬和交际的成分。孟浩然的朋友既有不同层级的官员和名士,又有诸多的僧人、道士和隐士,还有一些不知名的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朋友。为了研究孟浩然,我得关注他各种层面的交往,比如,是生死之交、知音之交,还是点头的泛泛之交、势利之交。此外,我还将这几百人的资料都重新查找了一遍,在此过程中弄清了唐代文官的构成体系,甚至我还搜集了他们大量的正史信息以及墓志等重要生平材料。这对于进一步梳理和印证孟浩然的交游、行迹以及性格、人品都非常有帮助。
孟浩然是襄阳人,他的很多诗歌都与故乡风物以及荆州有关,所以对于襄阳城的历史、文化、名胜、山水、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以及唐代普通农家的生活我一定要有深入而全面的理解。为此,我又通读了大量的不同朝代所修撰的襄阳地方志,比如《襄阳府志》《襄阳县志》《同治襄阳县志》《钟祥县志》,还包括《襄阳耆旧记》《三国志》《三国演义》,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伟大诗人杜甫与襄阳的渊源极深,这里是他的故乡,甚至他的衣冠冢就在这里。
古代诗人都是名副其实的旅行家,孟浩然更是超级背包客,常年在外游历。所以在襄阳以及荆州之外,我还要考察孟浩然一生的行迹。除了《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太平寰宇记》《方舆胜览》之外,我又找来唐代长安、洛阳以及襄阳、荆州的城市格局图,找来隋唐大运河、浙东地图以及唐代的交通地图。我要考察当年的孟浩然从洛阳走水路到吴越的具体线路,考察他数次的吴越之旅,尤其是包括绍兴和天台山在内的浙东“唐诗之路”的线路图,考察他从长安入蜀乃至到明月峡的行迹,考察他从襄阳去长安所要经过的路线和诸多驿站等。这是极其耗费精力的艰难的阅读过程,因为具体的地名乃至道路在不同年代都可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考证和还原,我们会发现孟浩然并非一个纯粹的隐士,而是具有矛盾重重的性格,所以我还要关注他为什么一直在儒家和道家、入世与出世、官与隐之间纠结不已,要关注他参加科举的真正动因——比如是不是为了给父母尽孝道而求仕,要关注他广泛交游、寄情山水、求仙问道的内在心理机制和深层的复杂动因。
孟浩然不只是一个山水田园诗人,他还是与李白一样喜好剑术的高手。
孟浩然一生体弱多病。他在出行的途中数次病倒并且每次患病都比较严重,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一直卧病故园,而他的猝死也颇多戏剧性和宿命的成分,所以必然要还原一下孟浩然的病症以及死因,比如他的死与背疽复发、饮酒和食鱼鲜有没有直接的联系。为此我又阅读了《刘涓子鬼遗方》《齐民要术》《唐本草》《本草纲目》。
孟浩然几乎不喝茶却嗜酒如命,平生以“酒狂”山简(253—312)作为自居的榜样,是有唐一代名副其实的“酒徒”,甚至因贪杯而耽误了大好前程。正是因为爱酒、嗜酒,孟浩然有数量颇为可观的饮酒诗,所以我必然要谈谈唐代的酒文化以及诗人与酒的特殊关系。
孟浩然是一个超级食客,是名副其实的老饕。那么,为什么他与同时代的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甫以及宋代的苏轼、梅尧臣都如此偏爱生鱼片(鱼脍)这道美食?他为什么极其喜好故乡的美味槎头鳊?为此,我们要对唐代的粮食生产、饮食结构和地方物产有一定的了解才行。
唐代诗歌的传播离不开科举取士,离不开宴饮和聚会,离不开教坊、青楼、酒肆、茶馆和驿站这些中介渠道,所以我得通过科举文化(行卷之风)、歌舞文化、乐伎文化和大众传播文化来进一步考察孟浩然的诗歌文化背景及其所生活的市井文化、田园文化的构造。孟浩然有着深厚的儒家背景,按照孟氏族谱,孟浩然为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孙。儒家传统对孟浩然的人品和言行影响很大,所以很多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也能成为他的好友,比如李白和王维都是孟浩然的挚友,但是李白和王维的一生却没有任何交往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孟浩然就格外喜好佛道文化,儒、释、道这三种文化对他的影响复杂地体现在他的人格、写作、交游以及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中。除了在故乡鹿门山隐居之外,其一生遍访名山形胜以及大大小小的道观和寺庙,他有数量庞大的僧人、道士以及隐士朋友,所以我们要对隐士文化以及唐代禅宗和道教的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要对襄阳地区以及长安、洛阳、浙东地区的名僧、道士和寺庙、道观的具体情况有所把握,所以我又阅读了《高僧传》《五灯会元》《洛阳伽蓝记》等。
为孟浩然作传,也就是为唐诗立传,为唐人立传,为唐代立传。更准确一点讲,这也是为“当代”立传,因为我们熟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总是避免不了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有一年的十月中旬,秋风渐起的时候,我独自一人站在温州的江心屿和楠溪江畔,望着眼前奔流不息的江水,我竟然在一瞬间不知今夕何夕。千年万载奔流不息的江水和崭新的拔地而起的高楼同
时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们不可能把这些时代之物从风景当中直接抹去或视而不见。
这就是时代和生活的现场。
在迅速转换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境遇中,诗人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如果你看不清自己所踩着的这片土地,不呼吸掺杂着烟火气和异味的空气,不说当下体会最多、感受最深的话,你有什么资格去做一位诗人,你有什么理由和权利去凭空抒写历史,又何以借助孟浩然来感物寄兴、游目骋怀、思接千载、发思古之幽情?
总之,这一次我把孟浩然置放于历史大背景和有烟火气的生活的显微镜之下。我也相信,一个真切、丰满而又复杂、分裂的孟浩然形象以及他所处的盛唐时代的纷繁气象已经来到了读者朋友们的面前,正所
谓“惊涛来似雪”,“沧江急夜流”,千古诗人侠隐梦……
霍俊明,河北丰润人。诗人、批评家、研究员,鲁迅文学奖评委,现任中国作协《诗刊》社副主编,著有“当代诗人传论三部曲”——《转世的桃花:陈超评传》《雷平阳词典》《于坚论》,译注《笠翁对韵》,评注《唐诗三百首》,此外有诗学专著、诗集、散文集、批评随笔集等三十余部。曾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欧阳山文学奖、扬子江诗学奖、袁可嘉诗歌奖·诗学奖等奖项。
开 篇
显微镜下的大唐、烟火气与孟浩然
卷一· 病发与猝亡
第一章 背疽与折耳根
第二章 王昌龄的来访与孟浩然的暴亡
卷二· 舆地与风物
第三章 冠绝荆楚:南船北马襄阳城
第四章 节气与时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卷三· 往来与古今
第五章 “田园在汉阴”:涧南园今安在
第六章 岘山:羊公堕泪碑与独孤册遗爱颂碑
卷四· 结交与世风
第七章 “平生重交结”:达人孟浩然的朋友圈
第八章 如此厚遇:两位张丞相与四任荆州长史
卷五· 科举与失意
第九章 “麻衣如雪”:长安的春天有多冷
第十章 “终于布衣”与“赋诗忤上”
卷六· 隐者肖像与瘦削白衣人
第十一章 隐士文化:“欲渡无舟楫”与“隐居不可见”
第十二章 瘦削的白衣人与踏雪寻梅驴子背
卷七· 饮食与农事
第十三章 老饕之好:五色瓜、槎头鳊与鱼脍飞雪
第十四章 微观的唐代农家生活:鸡黍、土酒与农桑
卷八· 声色与酒徒
第十五章 另一个孟浩然:宴饮、歌妓与闺情
第十六章 “嗜酒见天真”:冰凉的火,亮星般的火舌
卷九· 行迹与江湖
第十七章 超级背包客:从洛阳到浙东“唐诗之路”
第十八章 山水乌托邦:“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第十九章 隐士文化:“惊涛来似雪”与“沧江急夜流”
卷十· 身殁与永怀
第二十章 “恰到书生冢便低”:孟浩然的墓碑去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