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地图史研究理论、方法与主要成果,附录为西方地图史研究主要论著目录,是中文学术界必读的西方地图史研究学术史专著与编目。
地图在世界成为世界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谁,通过什么方式驱使地图扮演不同的角色?地图作为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世界的被动表达,还是也是主动塑造世界的触角?这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或许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1998年到武汉跟随鲁老师攻读硕士学位,老师特意嘱咐我要认真听王克陵老师的课。王老师给我们开的课程的名称我忘记了,只记得有科学史和地图学史的内容。从那个时候开始接触地图学史和科学史。王老师上课很生动,也很天马行空,从古文字到绘画,从科学到数术,用现在的说法那是一门脑洞大开的课程。王老师课上提出,希望有同学能通过这门课程与他合写一篇文章,这样课程就比较圆满了。王老师一直关注古文字训诂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他在课上提出春秋时期汉水流域地名“澨”的问题,刚好那个时候我正在梳理先秦时期汉水流域的资料,就在王老师指导下写这个题目。我把找到的史料和自己的分析写给他,他把他找的史料和整个文章论证的过程用几张纸写好给我,条理清晰简明,我就在他的框架下把初稿写出来。这篇文章在王老师指导下修改了几次,后来在《中国科技史料》上发表,王老师还是满意的。不过我写的课程论文是《五服与中国古代地图学》,在王老师帮助下投给当时编辑部还在武汉的《地图》杂志,2001年第2期刊发。它是我独立发表的第一篇论文,也开启了此后对地图学史的长期关注。
王老师是测绘学出身,又喜欢艺术,关注地图学中科学与人文的普遍性问题,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了他撰写的关于中国早期测绘工具的论文,以及由他的同学代为在国际测绘学会议上宣讲的故事,向我们强调要重视国际学术前沿。那个时候的国际交流其实还是很受限制,在武大图书馆能看到的外文专著也不多。就算是2004年我到北大读博士的时候,在图书馆也只能找到几本英文地图学史专著,J.B.哈利等人主编的《地图学史》已经出版的几卷也只有国家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有。大概2006年之后,国家政策开始大力支持出国访学,我因为英语不好,没有能够在读博阶段出国。直到2015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取得了出国访学的机会。
当我在伯克利的几个图书馆看到那么多世界各地的地图学史专著之后,在国内所了解到的世界上地图学史研究只是少数人在做的滞后的信息与观念被打碎在地,便有了无论如何也要看看世界各地的学者是如何谈论地图学史和地图史研究的想法。这里有必要对地图学史和地图史研究两个概念稍稍做一些说明。地图学史,作为一个学术术语,主要指作为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地图学的发展史;而地图史研究,狭义一点,主要指具体的单幅地图或地图集研究,宽泛一点则所有涉及地图的研究都包括在内。由于这两个概念既有相互交错重叠的部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因此本书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根据行文的需要有时候连用,有时候单独使用。
世界各地的地图,最基本的功能都是指路,都是告诉人们什么地方有什么,它是科学与人文的普遍性特征的产物。因此,哪怕我自己的兴趣对象是中国地图中的示意地图,也不能把自己关起门来说这个问题只有中国有,不需要了解中国以外的地图学史或地图史研究。自身学术发展的局限,除了天赋、勤奋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术信息的掌握。信息闭塞,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阻碍学术原创性并降低学术研究的水准,这是天赋与勤奋不能弥补的一个环节。对世界各地学术发展的有意无意的忽视,一方面造成了中国学术不少领域长期局限在国门之内,无法对世界学术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学术不少领域长期的软骨病与无畏病,无法分辨世界学术的优劣,这是一个事实。对此,我虽然愚钝,但是不能装作看不见。这也是我,敢于斗胆以西方学术外行的身份撰写西方地图史研究概论的勇气所在。
虽然有勇气,但是也要坦诚地面对自身的不足。限于能力和条件,本书所介绍的西方地图史研究,主要侧重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英语世界的几个侧面,且不包括西方学者做的中国古代地图研究(这部分得由熟悉海外汉学的同行才能完成),对于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发表的论著基本上没有涉及;对于五六十年代以前的研究也基本上不甚了了,所以只能称为概论。日本在近代脱亚入欧,其学术研究基本上融入了西方学术体系,它的地图学史和地图史研究很有特点,也极为丰富,因故未能列入。而韩国与东南亚的地图史研究现状,则受制于语言能力与资料条件,也付诸阙如。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有待学术先进们去解决。
如果说,我们的这本小册子能引起中文地图史研究跳出中国问题的局限,跳出满足于二传手的局限,能够为祛除缺乏学术优劣分辨力的软骨病与无畏病的中国学术起到一点点抛砖的作用,那么我们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
潘晟,1975年生,北京大学,理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历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各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知识、礼俗与政治》(江苏人民,2018)等5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入选首届“江苏青年社科英才”(2014年)。获省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 2020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宋代地理学的观念、体系与知识兴趣》,商务出版社,2014年,入选2013年度国家哲社成果文库)。
王俊姣,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有《哈利及其地图学史哲学》,《随园史学》(2022)(江苏人民出版社,待刊)。
前言
第一章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地图史研究的兴起
第一节 制图者目录与地图价格目录
早期的制图者名录编纂。
伦纳德?托利的《托利制图者词典》。
古旧地图价目表。
大卫?史密斯《英伦古旧地图》
第二节 目录的编纂与古旧地图影印出版
馆藏目录编纂概略
新加坡地图收藏联合目录
英国德文郡地图与制图人目录
报纸期刊刊发地图专题目录
馆藏、收藏展览与影印
地图史研究论著目录编纂
第三节 地图史兴起阶段的地图史研究
苏珊?格尔的印度地图收藏与研究
托尼?坎贝尔《最早的印刷地图:1472—1500》
地图史兴起阶段代表性地图史论著
第二章 20世纪80、90年代地图史研究的转向
第一节 哈利及其地图学史哲学观
一、哈利生平及其早期学术研究概述
(一)哈利生平简况
(二)哈利早期学术成就概述
二、《地图新质》与哈利的地图学史哲学基本内容
(一)《早期地图阐释中的文本与语境》
(二)《地图、知识与权力》
(三)《沉默与秘密:欧洲近代早期地图学中被隐藏的议程》
(四)《十八世纪英格兰地图集中的权力与合法性》
(五)《解构地图》
(六)《新英格兰地图学与土著美洲人》
(七)《是否存在地图学伦理?》
三、哈利地图学史哲学的思想资源
(一)哈利地图学史哲学内涵
(二)哈利地图学史哲学的思想资源
四、结 语
第二节 大卫?特恩布尔:“理论即地图”
展览1——地图和理论(Maps and theories)
展览2——地图的惯例性(the conventional nature of maps)
展览3——地图和图画(Maps and Pictures)
展览4——把世界带回家(Bringing the world back home)
展览5——澳大利亚原住民地图(Aboriginal Australian maps)
展览6——迄今为止的故事(The story so far)
展览7——地图的功能(The function of maps)
展览8——地图:一种知识的排序方式(maps- a way of ordering knowledge)
展览9——地图:一种对我们所处环境的排序方式(Maps- a way of ordering our environment)
展览10——地图和权力(maps and power)
展览11——地图和理论总结(maps and theories concluded)
第三节 克里斯蒂安?雅克布:“绘与读”的地图史理论
雅克布《君权地图》内容梗概
雅克布地图史理论的核心思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图史研究转向后的传统研究
第一节 地图学家及其地图学论题的深化
地图学家及其地图学
加埃塔诺?费罗《热那亚地图学传统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第二节 具体地图研究
保罗?哈维《中世纪地图》
其他重要地图研究
第三节 测绘技术史与区域测绘史
测绘技术史的继续发展
区域测绘学史的代表作《链接俄勒冈》
第四章 地图与图像:从地图史到普通史
第一节 地图与区域历史地理
地图上的区域历史地理传统
杰佛里?默里《我们的大地》
第二节 地图史呈现历史
一、地图史与国别史、地区史的纠缠
《乡村影像:新旧世界的地产图》
保罗?哈维《都铎时期的地图》
托马斯?苏亚雷斯《东南亚早期绘图史》
二、全球史视野下的地图学史约翰?伦尼?肖特《穿越地图的世界:地图学史》
三、地图构建历史:区域、国家与世界史
彼特?巴伯《伦敦:地图上的历史》
西摩尔?施瓦茨《这是你的土地:美国的地理进程》
布莱克《地图与历史:构建过去的影像》
第五章 权力、资本、知识: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创造
第一节 地图史与欧洲国家历史的相互创造
伊丽莎白?萨顿在《荷兰黄金时代的资本主义与地图学》
克莉丝汀?佩托《早期英格兰与法兰西的地图与海图绘制》
斯蒂芬?霍斯比《测绘帝国》
第二节 地图史与殖民地历史的相互创造
一、测绘殖民地与殖民地历史研究
二、托比?莱斯特《世界的第四部分》
第三节 地图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创造
第六章 女性主义、传播及其他:地图史的多样性
第一节 女性主义地图史研究
第二节 地图的传播:新闻地图史
报刊地图研究掠影
大卫?博斯《美国内战新闻地图》
地图史研究的其他论题
第三节 小结
附录 西方地图史研究论著概目
后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版了一系列对学术界,包括科学技术史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著作,如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又如,米歇尔·福柯的系列论著(1961年《疯癫与非理智》,1965年英文版改为《疯癫与文明》;1965年《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1970年英文版书名为《事物的秩序》;1969年《知识考古学》等),爱德华·W.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1978)。还有一种虽然出版甚早,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有真正影响的著作,罗伯特·金·默顿的《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5年博士学位论文,1938年出版)。构成这些著作的学术与社会背景是西方社会风起云涌的后现代社会思潮,它们共同组成了此后各专业学科领域研究方法、问题等发生转向的思想资源。
地图史领域也不例外,很快就有学者做出了响应,其中以英国学者约翰·布莱恩·哈利(John Brain Harley),澳洲的大卫·特恩布尔(David Turnbull),法国的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 Jacob)的地图史研究理论颇具代表性,尤其是哈利及其合作者的影响最为深远。
第一节 哈利及其地图学史哲学观
哈利(英文学术界简写为J. B. Harley,或Harley,或Brain)是当代地图学史研究的旗手,对其学术思想的讨论,最集中的见于2015年《地图学》(Cartographica)第50卷第1期,以特刊方式刊载了11篇论文,纪念哈利《解构地图》(Deconstructing the Map,1989)发表25周年(该文1989年发表于《地图学》第26卷第2期,第1—20页)。而约翰·H.安德鲁斯(J. H. Andrews)为哈利论文集《地图新质:地图学史论文集》(The New Nature of Maps: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2001)写的导论,a以及马修·H. 埃德尼(Matthew H. Edney)的《哈利地图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是有关哈利学术思想,特别是地图学史思想的重要文献。此外,丹尼斯·科斯格罗夫(Denis Cosgrove)、约翰·克劳德(John Cloud)等给《地图新质》撰写的书评,c也是有关哈利地图史研究值得参考的文献。
国内关于哈利及其地图学史的论述,主要限于他与大卫·伍德沃德发起编撰的多卷本《地图学史》,以及少数评论。哈利是当代西方地图学史兴起的理论旗手,他关于地图学史研究的理论阐述,迄今为止仍然是西方地图学史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思想资源,很有必要对他的生平与学术思想做一系统的总结,以深化对西方地图学史、史学理论与地理学思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