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教程》是根据编者多年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的经验,在充分吸收和借鉴近年来出版的相关教材的优点,适当反映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基础理论要点,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基础知识,水污染控制工程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仿真实验。本书附有复习思考题,便于学生自学和总结。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环境类专业的教材。
李桂贤,教授, 1.主持“基于OBE理念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虚拟仿真教学研究——以“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仿真为例”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 2.主持完成“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等贵州省教改项目4项; 3.主持校级教改项目“‘水污染控制工程’混合教学模式课程”等3项; 4.作为主编在国家A类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水污染控制工程导学》教材1部; 5.在《大学教育》等期刊公开发表“基于工程实践能力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创新改革”“基于OBE理念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等教改论文10余篇; 6.主持建设《水污染你“控”吗?》MOOC已成功在智慧树共享平台上线运行四个周期,在15所高校学校推广采用,选课人数8387人,得到广泛好评和认可。 7.主持建设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获批省级“金课”及校级一 流课程、校级混合教学模式课程; 8.教材编写团队“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贵州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贵州理工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 9.指导学生“庭院式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获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1 水污染控制工程基础理论要点1
1.1 水污染控制概述 1
1.1.1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目标 1
1.1.2 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2
1.2 不溶态污染物分离方法 2
1.2.1 重力沉降法 2
1.2.2 混凝澄清法 3
1.2.3 浮力浮上法 4
1.2.4 不溶态污染物分离方法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4
1.3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4
1.3.1 活性污泥法 4
1.3.2 生物膜法 5
1.3.3 厌氧生物处理法 5
1.3.4 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5
1.4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技术 6
1.4.1 中和法 6
1.4.2 化学沉淀法 7
1.4.3 氧化还原法 8
1.4.4 化学消毒法 8
1.4.5 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8
1.5 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 9
1.5.1 吸附法 9
1.5.2 离子交换法 9
1.5.3 膜分离法 9
1.5.4 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10
复习思考题 10
2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基础知识12
2.1 水样的采集、保存、管理与运输 12
2.1.1 水样的采集 13
2.1.2 水样的保存 19
2.1.3 水样的管理与运输 22
2.2 实验室纯水的制备 23
2.2.1 蒸馏法 23
2.2.2 离子交换法 24
2.2.3 电渗析法 26
2.3 实验室质量控制 27
2.3.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27
2.3.2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31
2.4 数据统计处理 31
复习思考题 33
3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34
3.1 基础性实验 34
3.1.1 污泥沉降实验 34
3.1.2 污泥比阻测定实验 37
3.1.3 曝气充氧实验 42
3.1.4 化学混凝实验 45
3.2 设计性实验 49
3.2.1 活性污泥吸附性能测定实验 49
3.2.2 污泥沉降比和污泥指数评价指标测定实验 51
3.2.3 废水厌氧消化实验 53
3.2.4 活性炭吸附实验 55
3.2.5 加压溶气气浮实验 58
3.3 综合性实验 59
3.3.1 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实验 59
3.3.2 化学氧化法处理有机废水实验 61
3.3.3 臭氧氧化法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实验 63
3.3.4 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系统模拟实验 65
3.4 仿真实验 69
3.4.1 A2/O工艺水处理仿真实验 69
3.4.2 造纸废水综合处理系统虚拟仿真实验 78
3.4.3 UASB工艺污水处理仿真实验 85
3.4.4 气浮工艺虚拟仿真实验 89
附录92
第一部分 常用水质分析方法 92
附录1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GB 11901—89) 92
附录2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HJ 828—2017) 94
附录3 水质 溶解氧的测定 碘量法(GB 7489—87) 97
第二部分 常用国家标准 102
附录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102
附录5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 113
参考文献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