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观鸟笔记》根据作者6年的观鸟经历,忠实记录了广州二十四节气的常见鸟类,以及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成长和感悟,从艺术到科学的交融,从观察到思考的蜕变,追溯古代鸟类活动记载,探索人类、鸟类、传统节气和农耕文化之间的关系,宣传鸟类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多年来,名修一直坚持参与鸟类保护的公益活动,风雨无阻,几乎跑遍了广州周围的山和水,遇到了数不清的濒危珍稀鸟类。她系统学习了鸟类的分类,知悉鸟类的栖息环境,学会了区分不同性别之间的外观差异、成鸟与幼鸟之间的繁殖羽和非繁殖羽差异,了解了鸟类求偶、筑巢、孵蛋、育雏等习性,学会了观形辨鸟和听声辨鸟的技巧,同时探索了鸟的种类随四季节气变化的规律,以及自古以来鸟类与气候、物候的紧密联系,在人类农业活动中起到的作用。她认为保护鸟类和生态环境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创新,通过让人直观地感受鸟类的艺术形象,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熟悉了濒危鸟类,让鸟类成为人们真正熟悉的朋友,这对保护宣传有非常好的效果。为此她开通了公众号,定期把广州一年24个节气的鸟类推荐给公众,为大家科普这些鸟类的习性和自古以来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比如在古人眼里,燕子来了表示春天到了,提醒农人春耕播种;戴胜来了,表示桑树长出嫩叶,提醒农人养蚕缫丝等等,让公众更深入地认识到保护鸟类的重要性。同时,名修利用擅长花鸟绘画的特长,把每个节气的代表性鸟类尤其是濒危鸟类全部画出来,举办鸟类科普画展,形象地告诉大家这些美丽、可爱的鸟类为什么会濒危,怎样避免重蹈覆辙。
广州是个候鸟特别多的特殊城市,每年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春秋两季到达和离开,给这颗南方的明珠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光彩。虽然广州的四季不分明,植被常绿,鲜花常开,但是如果您仔细观察鸟类和季节,就会发现:夏候鸟带来了春的生机,带走了秋的萧瑟;冬候鸟带来了秋的丰熟,带走了春的惆怅,仿佛一年一个轮回,亘古未变。与之相反的却是,人类的生活从古至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些变化和进步中,鸟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与人类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古人养殖驯化野鸟成为了最重要的肉食来源家禽;利用鸟类的羽毛遮寒保暖制作服饰;观察鸟类筑巢的方式诞生了建筑学;利用游禽浮水的原理发明了轮船;解析鸟类飞行的秘密发明了飞机。如此种种,令人不禁思考,这漫长的岁月中,人类发展了,进化了,但是帮助我们发展和进化的鸟类,有没有和我们携手前行?人类有没有善待它们?有没有和它们一起维护这个宝贵的、共有的、脆弱的地球生态?这些都值得我们探索和反思。
刘名修,女,17岁。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花鸟草虫等自然生灵,每逢节假日就去野外观察和写生。6岁开始跟随名师学习国画,专攻传统花鸟绘画技法,9岁成为中国少年书画家协会会员。她先后获得第25、26届全国中小学生书法绘画比赛金奖、IEYI世界青少年创新发明展创意绘画金奖、第12届少年中国梦青少年创意书画作品展评活动金奖等奖项。成功举办过个人花鸟绘画展览,并义卖作品筹资近2万元捐献给福利院等慈善机构,宣扬自然生态和谐之美。在长期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观察和写生给她带来了敏锐的观察力,也让她越发珍视自然环境的美好和不易,开始关注生态问题。她了解到鸟类是环境好坏的指示器,也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11岁开始投身鸟类观察活动,背着望远镜、相机和水壶,走遍了广州地区的每一片绿地、水域和山林,从增城的田野到白云的森林,从化的山水到南沙的湿地,详细记录了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的鸟类分布规律。通过调研,她发现影响城市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并不仅仅是捕猎和植被破坏,乱扔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鸟类误食、高楼大厦引起的鸟撞现象、以及流浪宠物捕食鸟类等因素同样不能忽视,为此获得了YOC全球青年观察大赛金奖。她还发现广州地区的鸟类分布存在很多特点,比如来避寒的冬候鸟明显比避暑的夏候鸟多,所以会造成冬天鸟多、夏天鸟少的现象,和北方不一样;由于广州地处沿海,水鸟多、猛禽少,和内地城市又不一样;每年4月和10月是广州地区鸟类多样性最丰富的季节,为广州地区的鸟类保护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和基础,为此获得了CTB全球青年研究创新论坛最受欢迎项目奖。她还用传统花鸟绘画技法,把24节气的代表性鸟类用国画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举办了观鸟绘画笔记展,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既能让人耳目一新地感受到鸟类的艺术形象,又能引导人们深入思考鸟类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关系。比如燕子报春、戴胜劝桑、伯劳报夏、秋雁南飞等与古代农事活动息息相关的物候文化,又如鹊桥相会、鸳鸯双飞、鸿雁传书、杜鹃啼血等千古流传的文化典故等,为鸟类保护的科普和宣传做出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立春观鸟
雨水观鸟
惊蛰观鸟
春分观鸟
清明观鸟
谷雨观鸟
立夏观鸟
小满观鸟
芒种观鸟
夏至观鸟
小暑观鸟
大暑观鸟
立秋观鸟
处暑观鸟
白露观鸟
秋分观鸟
寒露观鸟
霜降观鸟
立冬观鸟
小雪观鸟
大雪观鸟
冬至观鸟
小寒观鸟
大寒观鸟